伍茗
摘要:現如今,我國科技水平發展迅速,物聯網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金融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其在簡化傳統金融業務流程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金融成本,提升了金融業的整體效率。與此同時,數字金融也為人們的信息安全帶來了新的風險,給政府的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困難。文章分析數字金融對金融普惠帶來的風險和機遇,探討怎樣構建健康的數字金融生態系統。
關鍵詞:數字金融;金融普惠;作用;機遇;風險
引言
伴隨數字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的數字金融相關產業,這些產業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模式,大幅增強經濟發展的效率。特別是被排除于傳統金融服務之外的企業和個人獲益匪淺,因為數字金融的發展降低了資金融通的成本、擴大了服務范圍、提高了服務滿意度。與此同時,數字金融的發展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大程度地分散甚至規避了金融風險,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數字金融的優勢在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一定會發揮重要作用。
1數字普惠金融的內涵
綜合眾多文獻資料對數字普惠金融的解釋,本文認為其內涵是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結合數字技術把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和數據分析等功能應用在金融領域,利用數字技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優勢降低融資成本,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同時提高金融服務弱勢群體的效率,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優勢構建數字化的風險管控模式。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打破了傳統金融業態的“二八定律”,即在傳統金融業態下,大約20%的客戶完成了金融機構經營業務的80%,而剩余80%的客戶卻不是金融機構的目標客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初衷就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讓更多的人更加便利、高效地享受到金融服務,這不僅實現了社會的經濟價值,還完善了農村金融體系。數字普惠金融可通過各類電商金融、網絡貸款、網上銀行、互聯網眾籌、快捷支付平臺等多種形式,讓人人都成為金融發展的受益者。
2數字金融的機遇和風險
數字金融是指通過計算機程序和算法引導的現代創新技術提供金融和銀行服務,這種新興技術的誕生讓人們更容易獲取金融服務,給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首先,數字金融能夠包容被傳統金融排斥的群體,能夠為他們提供正規金融服務,幫助他們管理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其次,通過嵌入數字交易平臺本身的支付、轉賬和價值存儲服務,以及在其內部生成的數據,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和財務狀況提供額外的金融服務。最后,它還通過促進資產積累,特別是增加婦女的經濟參與和福利,促進經濟賦權,讓我國的金融系統更具有包容性。
然而,數字金融包容性也會給那些在經濟上被排斥在外、服務不足的窮人帶來風險:(1)由于他們不熟悉產品、服務和提供商,以及由此產生的易被利用和濫用的脆弱性,給客戶帶來未知的風險。(2)新供應商提供的服務可能不受適用于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消費者保護條款的約束,由此產生了代理相關風險。(3)可能導致服務中斷和數據丟失的數字技術相關風險,包括支付指令(例如,由于信息丟失),以及由于數據的數字傳輸和存儲而導致隱私或安全泄露的風險。所以,要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我們不能只發現數字金融帶來的機遇,也要時時刻刻防范其帶來的風險,我們應該著力發展完善健康的數字金融生態系統,爭取為用戶提供更安全的數字金融服務。
3加快數字金融轉型,推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
3.1優化監管體系,防范金融風險
針對數字普惠金融業務風險復雜的特點,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差異化管理措施。對于開展了數字普惠金融業務但不是金融機構的科技類企業區別管理,如在杠桿率、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方面做出較為明確的要求,而對傳統金融機構開展的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利用用戶數據進行建模,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同時,重視數據信息安全,加大對老年群體預防電信詐騙的宣傳力度,嚴格把控有關組織和機構對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準入門檻,加強多部門協作,規避潛在風險。
3.2運用科技手段推進數字金融創新發展
數字技術使得金融行業為經濟提供了更為普惠和精準的服務方式,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目前數字技術的運用還不夠深入,必須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健全數字金融市場體系。當前數字金融已經引領未來的金融發展方向,在日益更新的科技時代,需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新形勢新特點,使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持續融會貫通。運用新興的數字技術創新金融產品,設計不同群體所需求的金融服務與產品,逐漸提高數字金融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有效利用傳統金融機構的輻射效應,逐漸改善其現有的金融服務形式,使金融服務普遍可得和且獲得方式簡單方便,保障中小企業、低收入人群等容易被忽視的特殊群體都有獲取金融服務的機會,縮小區域發展差異和貧困差距。
3.3構建互聯互通數字普惠金融生態圈
加大政務和公共數據開放力度暢通銀行通過商業機構獲取外部數據的渠道。加強與政府機構合作,獲取稅務、海關、公積金、用電、用油、社保、公安等數據,深化“銀稅互動”和“銀商合作”,提高信用信息共享效率,加快建設省級小微企業、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平臺和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加強與大型電商、市場和園區管委會合作,獲取電商、市場及園區平臺交易數據,拓寬業務場景。結合鄉村治理活動開展農村信用評級評價,擴大農戶信用檔案覆蓋面和應用場景。加強與大中型龍頭企業合作,獲取采購、銷售、物流等產業交易數據,實現三流合一。加強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反欺詐、多頭借貸數據等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結語
在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人們將迫切地期待數字金融能為包括婦女和其他被排斥群體在內的所有人提供廣泛的金融包容機會。同時,在政府的輔助監管下,數字金融將會有效地消除金融壁壘,讓更多低收入群體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大大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包容性增長,以減少貧窮和不平等,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司佐峰.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26):135-137.
[2]何海霞.普惠金融發展對農民消費支出的影響:基于收入增長與銀行競爭機制的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0(20):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