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和人類觀念的不斷更新,信息社會和知識網絡時代正悄悄來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與實施,筆者對七年級歷史課本中大量的資料有了很多的體會,并在教育中得到了一點經驗:1。發掘歷史,加強道德教育;2.尊重歷史,讓歷史課堂更真實;3.整理歷史,可以讓歷史的知識更富有文學性與故事性;4.挖掘歷史,感受歷史,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5.激活歷史資料,實現師生互動。[1]
關鍵詞:歷史資料;課堂;教育;實效性
七年級歷史教科書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它的靈活性,教材往往用短短幾行字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儲存更多的史料信息。如果單純通過文本的主體展開教育,很難實現教育目的。為此,課本中還設置了大量的歷史資源,還有文本資源和圖像資料?;诖?,本文根據教育實際對如何利用歷史資料進行教學進行了簡要的論述。
一、發掘史料,增強德育教育
清代研究者龔自珍曾說過:“欲滅其國,必先滅其史。”。我覺得這個“歷史”不單特指史學常識,而是指潛藏于人類歷史之中的長久而潛移默化的中華民族特性,即中華民族精神和魂魄。因此新課標下的歷史課堂教學,不僅僅應當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化疊加和對史學常識的機械化教育,還應當激發歷史學習者的主觀意識,尋找新歷史素材,將課堂教育和德育有機地融合起來。比如,在第一單元教學中,講述了河姆渡的原始社會時期村民在栽培稻米,而原來的零點五坡村民栽培小米。在此時,我們便可探索課本中的“相關歷史事件”,從而認識我們的先民在世界上栽培稻米、谷子等糧食作物,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民族榮譽感。
二、重視歷史,使歷史課堂現實化
真實是一個好課堂的基礎,唯有求真求實,我們的歷史課堂才能建得好。歷史教育既要做到真實可信,也應該重視歷史,在研究史料的基礎上開展歷史教育,合理利用古籍原始文字和圖像資源,才能提升學生歷史情懷,讓歷史教育更具有現代氣息。北京出土的頭蓋骨化石,半坡發現的毛紡車、四羊方尊,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盡管我們不能將這些出土的文物一一展示在學生們眼前,但經過教師的介紹以及各種材料、圖片等的使用,同學們能夠更切實了解到這些厚重歷史的存在,進而調動學生的興趣與主觀意識。[2]
三、通過組織歷史資料,使史學的知識文學化、故事化
傳統歷史課堂中,很多教師盲目追求考試成績的提升,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一味讓孩子們對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方式不僅會引起孩子們對于歷史學習的方案,實際教學效果也不會有多好。因此,我們應通過對教材以及歷史事件的把控來對課本內容進行解構與重組,用學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果將教材的主要內容貫穿在整個敘事當中,就不但能夠引導學生獲勝,還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生活常識。例如,我們可以通過“烽火戲諸侯”這一故事引入“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穿插“負荊請罪”、“將相和”、“紙上談兵”等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以此調動學生的興趣,并鼓勵學生主動接觸歷史信息,主動了解歷史常識;通過蘇軾的《赤壁懷古》一詩,我們可以導入“三國鼎立”這節課,使學生們的思維仿佛走進了桅桿和槳隨著長江滾滾激蕩而飛的古戰場中,使學生們很快地沉浸在了三國的歷史情景中,并迅速產生了共鳴,建立獨立學習的意識。[3]
四、通過研究歷史,感受歷史,使學生掌握真正的歷史主體化
在歷史教學中,由于考慮到研究活動的復雜性,老師應當能夠合理地為學習者給出具體的歷史教學案例與程序,學習者也能夠透過研究史料尋找答案,并以此達到學生歷史學習的真正自身主體性。比如,在教學 “原始農耕生活”時,我們可以向學生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通過這幾節課的學習,請探究為什么半坡居民與河姆渡居民建造的房屋存在著如此大的差異?與此同時,為了引導同學們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我又給學生們提出了這樣的兩個思路:首先,可以探究桿欄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各自具備的優點。第二,這樣的居住場所分別適應了怎樣的地理與天氣條件?學生們迅速經過討論,找出了答案。另外,教材中引入了許多科技知識,對于這類知識的教學可能教師蒼白的語言并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因此,在討論活字印刷術和指南針的基本原理之時,我們不妨讓學生們從開始,通過對已有的歷史資料自行探究,親自體會活字印刷術和自制指南針的發展過程,這樣不但鞏固了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實際能力。[4]
結語
為了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有效性,我們必須認識到激活歷史課堂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學生能主動探究史料,主動融入歷史課堂,我們的教學才有意義。也只有與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上產生了共鳴,建立真正良性的教師互動,才能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基礎上,培育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魏春仙.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J].科幻畫報,2021(12):233-234.
[2]肖靜靜.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D].河北北方學院,2020.DOI:10.27767/d.cnki.ghbbf.2020.000193.
[3]秦業軍.初中歷史課堂學法指導與教學實效性研究[J].遼寧教育,2019(13):71-73.
[4]吳佳琪.淺談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新課程(中),2018(0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