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董威
摘要:在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化的今天,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得到廣大群眾的重視。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人與自然之間要做到和平共處。在校園中,生態文明主要體現在各種關系的高度和諧,無論是人與自然,還是人際關系,都應受到重視。“學校”作為一個非常獨特的系統,對生態文明思想的建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園教育對于國家的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互聯網背景下,新時代的生態文明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培養新時代人才。本文對生態文明思想進入高職校園進行探討,并給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生態文明;高校改革;互聯網
引言:
當走進一所高職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學校的校園環境,它能夠體現出學校的整體風貌,也是一種門面。除了自然環境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與文化氣息,也是高職校園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生態。互聯網時代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除了綠色環境之外,還包括有關文化與網絡信息的管控。好的自然環境和人際交往狀態,能夠讓高職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生態文明思想進校園的內涵
高職學校是具有育人功能的組織,在各個方面都應秉承以人為本,生態校園包括:校園布局、景觀設計、建筑群的構建、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噪音控制、生態教育等等。校園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通過對外交流交換能量與信息,也通過自身結構培養人才,保持著有序的發展。
校園作為生態系統的一種,和城市一樣,都是以人為主體的體系,它的規劃與改造是以能夠滿足師生的需求為目的的。要想建成理想的生態校園環境,就要在設計和建設時就考慮到生態保護思想,并需要全體學校成員的共同保護,還需不斷發展和完善。同時,網絡文明與思想文明也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從思想上就養成良好的習慣,用知識武裝頭腦。
二、生態校園建設的意義
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既能直觀反映一所學校的價值取向,也能體現管理水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三、我國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的現狀
一個國家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建設,能夠反映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在人類進行工業革命的幾百年里,雖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卻也帶來了很難逆轉的能源稀缺、環境惡化與氣候變化。為此,我國一直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力求與自然和諧相處。不過,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國民生態意識薄弱
很多人民群眾并不關心與自己沒有切身利益關系的環保問題,覺得環保是離自己十分遙遠的事情,不會關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的生態環境問題。對生態保護的認知度偏低。
2、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低效益
在這幾十年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早期為了追求快速的工業發展,而造成的高投入、高排放,成為了現在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眾多企業忽略了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水處理等,雖然近年來,國家已經開始注意整頓和管理,但仍有很多亟需改善的地方。
3、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滯后
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是一個棘手的話題,政策要想完全落實到地方,還需要一段過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從人民群眾的意識著手。學校這個起到教書育人作用的場所,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生態文明思想進校園的措施
1、文化校園建設
為了更加良好地幫助學生從思想上進行轉變,一定要讓生態文明滲透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在學校管理和建設中的所有環節都應注意環保理念,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平臺,發布相關信息,普及相關知識,通過講座、視頻、校園廣播等模式傳達相關思想。經常發布校園內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良好效果的剪影,對行為優秀的先進個人進行宣傳與嘉獎。成立相關學生社團,開展一系列主題文化活動。例如“美好校園靠大家”、“節約生活,從我做起”、“共創生態文明新校園”等主題,可以采用第二課堂的形式,播放生態保護影片、組織短劇排演、參與拍攝校園紀錄片等形式,促進生態文明教育。
2、和諧校園建設
和諧校園、和諧社會是生態文明校園的宗旨,在建設生態文明時,一定是以人為本,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互相尊重、互相關心。目前,很多學校的老師只注重學生成績,對學生的思想并不了解,甚至還會出現惡語相向的情況,絲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別提將心比心、共同發展。要想構造和諧校園,就要非常重視師生之間的健康和諧。利用網絡優勢,促進學校內外的關系發展。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讓師生與學生家長構建信息橋梁,教師可以定期通過社交平臺與學生和家長聯絡、談心,分析學生的現狀以及需要改進的問題,學生也可以隨時找到老師進行交流。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信息的收集與分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學校內可以設立文明衛生寢室、綠色生活標兵等良性競爭獎項,通過在校園內安裝監控,在保護學生安全的同時,也可以監督師生保護環境,創建和諧校園。
3、科學研究創新
學校是科研成果的加工廠,時代在發展,學生也要與時俱進,思考與過去不同的問題。將傳統的專業與新時代需求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地去進行生態保護研究,落實到各個學科的開發中。例如物流相關專業可以加入生態概念,開展綠色物流研究。化學、醫學相關專業也可以研究無害化廢料處理、綠色科研實驗等內容,注重綠色成果的轉化率,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發展,助力國家創新建設。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校園的建設關系到學校中的每一位師生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甚至還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只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生態校園的建設一定會取得顯著的成果,并在高職學校里為每一名學生種下一顆生態文明的種子,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參考文獻:
[1]曲伯華.生態文明思想進校園的一點思考[J].中華環境,2020(07):79-80.
[2]廖佳秋.開展“八項融合”,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進校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校園骨干教師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J].環境教育,2021(11):28-29.
[3]陳進.生態文明進校園,課程建設須當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校園骨干教師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J].環境教育,2021(11):30-31.
作者簡介:張敏(1988.04-),女,漢,安徽桐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