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婷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可見,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因此,筆者通過以現狀為引,剖析問題所在;以教材為軸,創設綠色課堂;以實踐為依托,參與日常環保;以學校為支撐,打造美麗校園,讓學生在不斷提高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引導學生做一名保護環境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關鍵詞:保護環境;志愿者;活動;實踐;推動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也給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2017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加強節約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對小學低年級的目標中有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和有關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小學生正處在感性思維走向理性思維的階段,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漸漸有了自己看法,這一階段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他們以后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保護環境必須從小抓起。
一、以現狀為引,剖析問題所在
1.意識淡薄。生態環境除了經濟發展所需的破壞,還有許多由于人們環境保護意識不強所造成的一些隨意性的破壞,如隨手亂扔垃圾,浪費水資源、塑料袋的使用等。這些日常的破壞行為看似無足輕重,實際上聚少成多,對環境也造成極大的影響。很多學生對日常行為中破壞環境的行為不以為意,對日常破壞環境的行為習以為常。
2.習慣不良。在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今天,環境保護應該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但是學生只是把環境保護掛在嘴邊,僅僅只是停留在口號上,并未真正地付出實踐。這也造成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只是形式主義,缺少行動實踐。
3.缺少監督。教師雖然在課堂上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但是在生活學習中沒有進行監督,讓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只停留在課堂上。
二、以教材為軸,創設綠色課堂
要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只有當學生了解了我們生活環境的現狀,認識到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學生才能真正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筆者結合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的教材,梳理了相關內容,在課堂上開展環境保護的教育。
1.精心設計,豐富課堂教學。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打破傳統的你問我答,按照自主,開展小組合作,在激發式的討論中學習。如在學習完《清新空氣是個寶》一課之后,讓學生談談學了課文后的感受,懂得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展開討論:如果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呼吸的空氣受到污染,成為了危害生命健康的毒氣,那么我們將會怎么樣呢?學生個個積極踴躍,紛紛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暢談能為清新空氣做些什么。
2.開展班會,延伸課堂內容。上完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我們開展了以“綠色小戰士”為主題的班隊活動。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由選擇組成環境研究小分隊,通過上網查資料、詢問家長、實地調查等形式做班會前期準備。每個小分隊進行分工合作,確立一個隊長、資料整理員、匯報展示員。
在班隊活動中,綠色精靈小分隊匯報了自己的小隊的研究成果,學生們表達了對我國水資源現狀的擔憂。尤其是在匯報過程中,當同學們指導了原來我們生活的家鄉義烏就是一個缺水的城市,部分生活用水要向東陽引進,大家個個表情嚴肅認真,表示以后要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三、以學校為支撐,打造美麗校園
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依據學校辦學理念,結合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因地制宜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校園文化積極向上、格調高雅,提高校園文明水平,讓校園處處成為育人場所。
1.加強氛圍渲染。古有“孟母三遷”,可見人們生活的氛圍對人有著重要的影響。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會說話。營造校園濃厚的環境保護理念是有著重要意義,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注重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如圖書館、學習共享區等,提供保護環境方面的書籍,方便學生閱讀,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環境保護的知識。班級的文化墻也通過展示環境保護的手抄報、名人名言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宣講環保知識。為改善人類的居住環境,強調和改善人類居住環境的重要性,造福子孫后代,聯合國設立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還有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意在激發人們植樹造林的熱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教師可靈活利用這些特定的節日,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如在3月12日植樹節,我們開展了家庭植樹、家庭綠色植物養護活動。在6月5日開展了以年級組為單位的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活動,學校還開展了環境保護知識宣講活動,豐富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
學校開展“環保小衛士”評比,對先進的團體、個人和先進事跡進行獎勵與宣傳,發揮榜樣示范引領的作用。
通過課堂教育、活動實踐、學校引導,學生明白了有很多事情他們還做不到,但人人都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做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提高,并成為了環境保護的實踐者。
參考文獻:
[1]王桂艷.德育與班級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黃旭.形成性小學德育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6.
[3]馬雁琳.中小學生道德品質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及運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