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如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際中,部分學校還存在著只重視主科課程,不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現象,導致家長和學生也忽視了道法課堂的重要性。更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偏差,使用傳統授課手段,用填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機械地完成道法課堂的教學目標,不注重學習效果,難以達到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目的。對此,學校應提高對道法課堂的重視,改變舊有的教學理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授課模式,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生活化,用多樣的教學策略改變道法課堂的教學現狀。
關鍵詞:小學;道法課堂;生活化教學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段的小學生身心剛剛開始發展,尚未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即以此為目標,教師通過有效引導,使其逐漸具備認知和判斷能力,為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所謂有效引導,也就是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避免照本宣科式授課,否則只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無法激發其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里吸收課程內容,潛移默化中實現教學目標。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現狀
(一)部分教師仍持有傳統教學理念
新型教學理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已經深入許多教師的內心,也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創新發展有著莫大的促進作用,但不可否認地是,當下國內教師隊伍因受教育程度不同、個人素質不同、部分教師年齡偏大等原因尚且不夠完善,難免阻礙新課改的推進和新型教學理念的普遍應用。此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發展,尤其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這樣的非主科類課程,多數教師仍舊采用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以自身為出發點,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無法使課堂生動鮮活起來,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部分教師仍使用傳統授課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手段應用于教學活動,例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也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順應技術的發展,將新型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不可避免地是,實際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因觀念落后或尚未掌握相應技術而拒絕使用新型教學手段,使教學活動仍舊停滯在教師的講述和板書中,課堂氛圍難免沉悶,學生易感到枯燥。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來說尤其如此,小學道法課堂關乎小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是其明辨是非的重要基石。要求教師使用新型授課手段,結合生活實際,讓課堂鮮活生動起來,讓學生積極起來,對實現教學目標至關重要。
(三)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新時代背景下,素質教育應替代應試教育成為社會主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具備綜合素質,而非成為應試機器。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通常會從自身角度出發,用固有經驗來一刀切地對待所有學生,以單純地完成課本內容的傳達為主要任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是如此。隨著現代化教學模式的推廣和普及,許多教師雖然采用了新的教學模式,但并未照應到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現代化教學模式流于形式。此外,部分學校的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無法達到現代化教學要求的實踐配置,使道法課堂與實踐脫節,也無益于道法課堂的生活化教學。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不被學校和家長重視
現階段,我國在積極推進新課程的改革,新型教學理念逐漸得到普及,道德與法治課程也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普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部分學校和家長仍保持著舊有觀念,認為只有主科課程是重要的,其他課程可有可無,即便設置,也很容易遭到忽視。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一門容易被學校和教師忽視的課程,更遑論學生和家長。因為認知上有如此偏差,教師在教授課程時,往往只是依照課本,機械地講述課本內容,即使利用多媒體設備,也常常流于形式化,僅僅用來播放PPT,和板書的作用毫無二致。更有甚者,幾乎不去思考其與生活的實際關聯,學生即使認真聽講,也很難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不能運用到生活當中,就無法真正起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作用。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一來課程不被學校和教師重視,二來部分教師主動性不足,故而多采取填鴨灌輸式教學,課本知識只是一股腦兒塞到學生腦中,根本不會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無法參與其中,學習積極性不免受到打擊。其實任何課程的學習,都需要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只有課堂氛圍足夠濃烈,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產生興趣,學生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只是單一地不停強調某種行為的對錯,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免上課走神,甚至厭惡道德與法治課程。
(三)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忽視學生學習效果
在主科課程的學習中,教師為鞏固教學成果,會經常帶領學生復習各個單元的知識點,不斷強調重難點,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效果卻通常不被重視。教師普遍認為只要在課堂上把所有知識點都講到就算完成任務,這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難以得到真正實現,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無法適時得到提升,甚至在小學的關鍵時期影響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由于教師對教學的過于寬松,課程也很難得到學生的重視,課前不預習、上課不專心、課后不認真做作業的情況時有發生。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懈怠使得道法課堂的學習效果始終不甚理想。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學校和教師改變傳統教學理念,真正重視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并采取有效措施,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設置,有其必要目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盡量貼近生活,聯系實際。生活化的教學目標更適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在其理解范疇內教學,更容易化抽象為具象,使其掌握相應知識點。
比如在“我愛家鄉山和水”這節課中,教師首先自己可以提前了解學生家鄉的山和水,做好充分的資料準備。其次,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閱讀書籍、網絡查詢、詢問家人等方式搜集關于家鄉山和水的相關資料,并以照片、視頻、文字、圖畫等形式整理在一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已經搜集到的資料向全班講講自己家鄉的山和水。當學生對“家鄉”的概念產生混淆時或講述的內容不夠全面時,教師可以適當加以引導,并針對學生講述的家鄉山水進行內容補充,提高學生對家鄉的認知度,最終實現使學生熱愛家鄉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要使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師一方面可以引用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教學場景。貼近生活的素材和場景,學生自身非常熟悉,可以很快投入其中,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和場景更好地活躍課堂氛圍,引發學生共鳴,激起其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1]。
比如在“裝扮我們的教室”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自己教室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談談教室有哪些不足之處,引導學生認識教室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空間,只有在一個美麗的空間中學習和生活才能令人保持愉悅。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就教室環境提出的不足想想應該如何裝扮,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帶領學生利用合適的材料對教室做出實際改變,并拍下裝扮后的美麗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最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自由表達在裝扮過程中的感想,再將教學目標通俗地向學生講述,比如強調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明白團結協作的重要性等。
(三)教學實踐生活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應拘泥于書本和教室,教師講述遠不如學生自己實踐印象深刻,加之小學生正是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接觸身邊人、身邊物和身邊事,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對此,教師可以利用道法課堂,結合教學目標,理論聯系實際,創新教學方式,組織實踐活動[2]。
比如在“空氣清新是個寶”這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布置調查任務,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書籍、咨詢家長、觀看影片、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地空氣狀況,了解空氣污染產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空氣污染的方法等,并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調查成果。同時,也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公園、森林,感受清新空氣的好處,進而培養學生時刻關心自己賴以生存的空氣環境,加深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鮮活程度,能夠讓學生對道法課堂形成期待,提升其學習意愿。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自有其設置的必要性,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和教師要摒棄舊有觀念,加強對道法課堂的重視,同時采取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運用現代化的授課手段和授課方式,不斷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課堂內外感受到生活化的場景和素材,參與活動,親身實踐,提高其對道法課堂的學習積極性,擴充其知識儲備量,真正讓道法課堂成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馬小燕. 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 名師在線,2021(16):70-71.
[2]許娟. 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2019(0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