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摘 要:新時代,加強對課程思政工作的建設,是進一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內容。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立足于學科的基礎上挖掘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體現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方法與重要思路,是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載體。本文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就如何踐行“三全育人”進行思考,對進一步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3-0025-03
基金項目:2019年西藏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媒體”背景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優化研究(JG2019-49)
新時期,由于社會的多重價值觀交織在一起,這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認知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為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勢在必行的。課程思政立足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基礎之上,將課程體系中的思政理論課與其他課程融會貫通、協同發展,通過課堂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再結合“三全育人”理念,這既是對育人方法的歸納,又是對課堂教學方式、途徑的改進,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依據。由此可見,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三全育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立足在課程思政基礎上,積極做“三全育人”的踐行者,以此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引導學生做求真務實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尤為重要。
一、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
(一)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可靠保證
開展課程思政,不僅是遵循教育本質規律、回歸教育起源的必然要求,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貫徹黨的政治辦學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的內在要求。一直以來,思政工作在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思政課又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創設課程思政是促成思政教育育人目的的重要途徑。首先,課程思政是指借助課堂的渠道,發掘其他科目的教學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并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的重要作用,實現樹人與育才的育人功能。課程思政體現了“大思政”理念中,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以及教師在教學中的育人責任,能夠凝聚育人合力,實現其育人功能,以此為高校貫徹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提供有效可靠的保證。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內在要求
課程思政不僅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讓專業課也有“思政味”,讓各科教師都扛起“思政擔”,加入思政教育中,形成“三全育人”的教學氛圍,這在本質上是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具體呈現。在其實施過程中,充分整合學科優勢,在“術道結合”的基礎上確立教學目標,深化擴展教學內容,所有課程都護好一段渠、耕好責任田,方能戮力一心,以此實現育人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培養和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及思想,并且為大學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價值基礎。將其他各科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能豐富教學形式,也能讓“顯性與隱形”教育得到創新與發展。因此,通過開展課程思政,立足于以課程為載體的本身,將其各個方面進行資源整合,是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內在要求。
(三)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政課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在開展思政工作的過程中,課堂是主陣地、課程是載體。思政課程所呈現的是一種直觀的顯性教育,而課程思政是由隱蔽因素構成的隱性教育形式。具體是指,在專業的課堂教學中,將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各科教師結合學科特點,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從而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將思政課程顯性教育和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結合統一,貫穿學生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使理論生動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不僅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而且通過拓寬育人工作的途徑與方式,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實際成效。
(四)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開展課程思政必須正視的重要內容,將其與思政課相結合,是實現明確的目標追求與功能任務的具體體現,更是實現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從教學目的看,都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辦學為政治方向,培育新時代的“四有新人”。二是從教學內容分析,在探究與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及方式上,都是以課堂與課程為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三是從教學實效看,不僅增強了與思政課的協同作用,而且充分發揮出課程育人的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最終完成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由此可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既“立德樹人、又育人育才,實現了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辯證統一[1]”。
二、“三全育人”的科學認識
(一)“三全育人”的含義
“三全育人”這一基本理念的內在含義是,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教學使命,在新時代習近平新思想的指導下,將充分彰顯社會主義獨特的育人優勢。在新時代價值觀的引領下,把提升人才培養能力,促成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關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教學工作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落實教師責任、夯實學生基礎、突出教學重點,以此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科、教學、教材體系,從而構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一種教育教學。“全員”是從教育主體的角度出發,這就意味著,全體社會成員都有育人的義務與使命,形成“人人參與”的一種全面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全程”是從教育歷程的角度出發的,這意味著,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每個時期、每個階段,教育主體需要始終跟進,從而開展全面的、科學的教育;“全方位”是從教育空間的角度出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環境,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運用科學的方法,將育人工作覆蓋到學生思想學習、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生的課上課下、校內校外。
(二)踐行“三全育人”的現實意義
第一,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發展需要。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全國教育大會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其中“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重大理論創新與戰略部署?!叭恕睘楦咝i_展思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要堅持的基本理念。要達成樹德立人這一任務,首要一點就是要做到“三全育人”。在整個環節中,全員是全程、全方位的條件和保障,全程育人包含著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的內在要旨,而全方位育人不僅需要高校全體教師的責任心和積極參與,而且還需要發掘不同領域中的教育因素,整合不同社會力量的教育功能,并在整個過程中根據全過程育人的要求,探尋不同實踐活動中的育人方法。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緊密相連,形成以實現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教育體系。不僅是關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統一的集中體現,更是實現樹德立人教學任務的內在要求。
第二,切合高校思政工作的發展規律。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高校開展其他工作的緊要途徑,從實質上進一步闡明了學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地位與特殊作用。為開展好思政工作,需要“因勢而新”地應對新時代的形勢變化,不斷探索方法、創新理念,順應受教育對象、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三全育人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把思政教育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實施全程、全方位教學,不僅加深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豐富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價值目標,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相互統一,還拓寬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性,實現全員參與、全程貫通、全方位協同的一體化教學體系。因此,“三全育人”這一基本理念,不僅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而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進展需要。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對“三全育人”的思考
(一)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的內在聯系
“三全育人”是新時期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而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關鍵課程。課程思政尤其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其他相關課程都具有相對應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責任進行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的教學,這不僅是促進思想政治理論體系深入發展的過程,也是對教育理念全過程的梳理,充分體現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方法與重要思路。學生的技能水準、專業知識、道德理念,通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角度得到啟發與引導,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體課程教師參與到教育教學的整個環節,將育人理念貫穿于學生成長發展的每個階段,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展開對不同領域、角度的教學引導,以此增進學生的各方面的發展。既體現了三全育人的教學目標,又發揮了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突顯出二者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密不可分。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做“三全育人”的踐行者
第一,開展課程思政,實現全員育人。課程思政是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精神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拓展和充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大學生不僅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學習,還需要科學的教育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德融教學”是所有教育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開展思政工作,教書育人是全體教師的職責所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實施,有助于拓展和充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課程教師、黨政工作者、教輔人員等都是學校育人隊列中的一部分。其中,作為與學生直接接觸的關鍵群體之一的課程教師,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見,開展課程思政,可實現全員育人。首先,課程教師要以學科為基礎,把握好課程教學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各學科在各個領域的育人功能。合理利用各科課堂時間與課程資源,充分運用課程思政育人優勢所在,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充分發揮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實現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其次,通過課程思政的開展,指引全體教師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形成全員育人的協同合力,肩負起課堂教育中的德育責任,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文化自覺與自信。通過課程思政在有效提高全體教職工的德育意識的基礎上,強化全員育人氛圍,解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孤島化”的問題,進而實現全體教師廣泛參與、促進思政工作協調一致,形成全員育人良好氛圍。
第二,推進課程思政,實現全程育人。加快課程思政的建設進程,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內容的重要舉措。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不僅是遵循教育本質規律、回歸教育起源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立足黨的政治辦學方向、培育新時代“四有新人”的內在要求。課程思政旨在立足于學科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將這種隱形教育貫穿于對學生教學的全過程之中,以此實現全程育人。在推進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首先要積極努力地建立健全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系,以此達到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因其課程思政所涵蓋的學科范圍很廣,所以對其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及內容也就較為豐富,它幾乎包含了學校開設的所有育人課程。因此,知識的占據范圍相對比較廣泛,有必要針對不同學科的特征,探索不同學科的內在特點及優勢所在,再與課程思政中精良的資源相融合,進行有特點又有特色的生動講解。其次,全程育人的實質,是將思政教育環繞在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及學生成長過程。課程思政是一種無形卻有力的教學形式,是在探索思政教育元素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及心理特點,制定不同學科的教學大綱,在潤物細無聲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堂,把握課堂“育人”的基本要求,發揮在專業課中的隱性教育的功能,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做到課程、專業、實踐育人,從而完成學生成長發展整個階段的育人任務。
第三,創新課程思政,實現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涵蓋各個方面,涉及多個不同的育人環境,包括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以及家庭、社會、學校。再加之,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不同、遵循的邏輯也不相同,在目標、功能、方式方法上都有所差異,因此需要多方兼顧、融會貫通、互相促進。在新時代背景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微時代的到來,自媒體具有信息量大、查詢便捷、更新速度快等諸多優點,同時,現在大學生的生活日??梢哉f與互聯網融為一體又緊密相連[2]。因此,創新課程思政,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一大便利優勢資源,建立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新穎、便捷的線上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網絡平臺上的新媒體作用,加強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聯合作用。使學生能夠適時且及時,更多又更快地獲取各類教育資源,幫助他們擴展認識問題的思路,促進學生智力的發育[2]。當前高校的思政工作,更應充分運用好網絡平臺,將其建設成為顯性與隱性教育貫通聯合的新陣地。使其與思政課程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發揮出各自的不同優勢,相輔相成,為拼接成“大思政”體系中關鍵部分奠定基礎。其次要注意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當遵循的原則,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深入學習應當樹立的學風。一方面,要充分運用課程思政的亮點所在,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學靈活地傳授給學生,使其真正地進頭腦、入心靈。另一方面,院校應廣泛展開不同式樣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將理論聯系實際二者結合起來,促進育人理論與育人實踐在不同領域、各個方面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形成多向互動的動態平衡關系和良性循環的育人模式。
四、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始終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展開。為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質量人才,需要不斷充實思政教學內容,拓展合力育人的教育視野,基于“三全育人”的教學理念,推進課程思政的開展,正是符合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的發展需要。對于高校而言,要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就要積極踐行“三全育人”這一教學模式,通過創新教育方法,綜合教育資源,凝聚育人合力,以科學的方式對思政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二者共同發力,相輔相成,進一步豐富思政教學形式,也將思政育人實效最大化,以實現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
[2]凌曉青,陳麗鴻.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價值體現[J].西部學刊,2019(19):76-78.
(責任編輯:張詠梅)
①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 content_5374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