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忠
摘 要: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是集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和藝術設計于一體的專業,涉及領域廣泛。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該專業的建設中,基于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工藝美術產業轉型升級,突出了以創新創意為導向的實踐性教學改革,努力構建較為完整的、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意能力和創業素質的培養,樹立學生的創業思維認知和信心意識。
關鍵詞:實踐性;教學改革;創新創意;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3-0083-03
基金項目: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課題“基于校地協同的跨界文創產品開發實踐教學研究”(QG1451-012)
藝術設計是一門為社會發展提供應用型、創意性產品或理念的,直接為社會服務的重要學科,對具有創新創意能力的實踐性人才需求迫切。所謂的創新創意是相互銜接的共同體,創意即想新點子,而創新即把這些點子在具體工作中進行落實,二者是一個長期艱苦奮斗的實踐過程。高職院校內開設的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是經系統教學讓學生設計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逐漸得到提升。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在經濟全球化下,以創造力為主的新興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新興產業要取得發展關鍵就是人才培育,但是該產業在我國的探索時間不長,故而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實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顯著,無法真正達到“官、產、學、研、資、用”充分結合的效果,導致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所培育出的學生也不能滿足產業發展要求。
同時,因高職院校學生知識儲備的差異,且在校學習核心課程的時間較為短暫,院校無法將數字媒體涉及的領域技術知識點全部傳授給學生。通過歷屆學生的回訪、問卷調查、深入企業調研,及借鑒各兄弟院校數媒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方面的經驗,結合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中長期發展規劃,數媒專業不斷引導學生、教師積極探索以“民間工藝美術、地域民俗文化、區域地理風貌”為主旨的數字化設計與課程教學,構建“新技術助力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能夠掌握媒介融合的設計思維,具有跨界的思想意識,具備創新創意的實踐能力、創業思維素養,能夠較為深入地學習新技術服務工藝美術轉型發展的知識。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細分專業發展方向
泉州傳統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技藝精湛,全市現有陶瓷、石雕、玉雕、木根雕等37項技藝品種。但由于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周期長,現在年輕人愿意從事工藝美術工作的較少。目前,工藝美術行業專業人才總量不足、設計創新能力不強、優秀傳統技藝傳承后繼乏人、產業人才梯隊青黃不接等問題日益凸顯,影響工藝美術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為了引導更多年輕人認知工藝美術產業,應用新技術服務其發展,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經過充分調研,不斷細化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發展方向,更加契合區域工藝美術產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的人才需求[1]。
其中VR方向專業與網龍網絡有限公司進行了專業共建,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重構、信息化教學、師資隊伍建設、VR內容資源開發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數字影像方向專業,主要是服務工藝美術企業產品的推廣營銷,引入企業項目案例、企業總監到校授課,使專業發展與區域產業零距離對接,課程授課內容及標準與企業、行業的需求、要求對接。媒體動畫方向與中專學校合作,加強項目實訓教學,實現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與企業項目合作,將企業的項目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校企共贏的目標,探索“雙主體”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形成人才共育、人員互聘、多元投入、實訓基地共建、技術服務協作的辦學長效機制。
二、深化課程改革,構建“媒介融合”課程體系
(一)行業工作流程,融入課程教學
積極探索,改變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進行深層次的知識挖掘,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知識點的拆解,引導學生學會一個知識點,就應用于具體的實踐,強調實踐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將行業的工作流程、職業崗位等要求,融入專業課程中,并在學期末設置專題實訓,在大三上學期進行完整的項目案例實訓。
(二)強化基礎知識應用,加強理論與實踐教學
學完兩到三門的基礎課程后,設置一門專題實訓課程,強化基礎知識的應用。比如VR方向的專業是一個既需要掌握軟件技術又需要具備造型能力,還需不斷了解、學習新技術的專業。為使學生不堆砌基礎知識,該方向對基礎知識的應用進行了強化。在開設了靜物結構素描、《立體構成》等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三維想象力后,便進行了基礎知識的應用引導。在3ds max游戲道具模型制作課程上,引導學生在虛擬軟件里,進行靜物、立體構成的三維虛擬搭建,再進行知識拓展,將游戲道具模型的三維制作進行了延伸。傳統課程設置一般都是讓學生學完所有的基礎知識再進行軟件應用,存有一定的弊端。
(三)優秀傳統工藝美術引入課程教學
建立系統的課程關聯體系,將閩南民間工藝美術、福建省各地的工藝美術門類、地域風俗等融入課程教學。傳統工藝美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將這些“民間智慧”引入課程教學中,而不是簡單地開設某一類關于工藝美術的欣賞課程。例如在VR方向的《立體構成》課程,就改變了傳統的立體構成知識點,將泉州燈彩的無骨針刺花燈,融入課程教學,不僅實現了傳統工藝的傳承,還培養了學生對立體構成知識的了解。又如PS傳統紋樣繪制與認知課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PS軟件基礎,還需要了解傳統紋樣的知識,并熟練使用PS軟件繪制傳統紋樣。通過一系列課程內容的有機設置,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工藝美術知識[2]。
同時,為了更好地使學生開拓視野、更全面地了解“民間工藝美術、地域民俗文化、區域地理風貌”。在藝術考察課程上,可以組織了學生了解德化瓷燒制技藝制作流程,德化古窯址、泉州燈彩的制作流程,并進行永春紙織畫調查、安溪藤鐵發展狀況調查。
(四)建立課程動態調整,引入雙創類課程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是國家基于轉型發展視角與我國創新潛力而給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主要是為了優化雙創環境,持續激發民眾智慧以及創造力,使有意愿進行創新創意的人才有充分的機會,達到提高就業率的效果[3]。而高職院校應以此為契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注重將雙創教育理念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充分結合,進一步拓寬學生思路,激發潛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依據技術發展趨勢,及時更新課程設置和課程授課內容。通過問卷調查、畢業生訪談、企業行業走訪,定期商議、討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完整案例實訓過程的教學。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引入雙創素質課《創新創意教育與實踐》、雙創校選課SYB創業培訓等課程,使學生了解雙創的發展趨勢,體驗雙創過程,培養學生對雙創的認知,理解企業在創業過程中的艱辛,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認知企業文化,樹立創新創意意識。
(五)深化“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工作室項目化教學
為了提高學生專業設計水平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專業建設中,組織跨年級學生團隊,通過實踐性教學,開展工作室項目化教學,形成校企合作的平臺載體,實施產教融合教學探索[4],增加學生實踐場所和實踐機會,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社會化服務的開展對接成為可能,將創新創意教育與專業教育、職業教育高度融合。在此過程中,注重學生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以賽促學”,將課堂學習的優秀作品,進行優化,參加各類比賽項目,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優化學生優秀作業,教學成果產品化
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引導學生將優秀作品進行產品轉化,開發一系列衍生產品的設計與制作。比如,虛擬產品類(如網絡表情制作、動漫插畫、手機主題、四格漫畫、實驗動畫、微電影、3D打印等)、實物產品類(如紙質系列、日用產品系列、家居用品系列、箱包系列等)。目前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本校)學生已完成了30多款的IP形象設計,其中“閩南傳統元素衍生品開發”項目在2017年獲得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意優秀項目資助;同時,搭建了“尚品”微商網絡銷售平臺,將轉化的產品,入駐該平臺進行銷售,使學生有興趣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并掌握融媒介背景下較為完整的創業模式;引入新興技術,服務產品的推廣,目前已經開發了10款使用AR技術的產品,使用手機掃一掃即可完成語音、視頻演示產品的制作過程、使用環境等效果呈現;創新轉化產品的推廣模式,將轉化的產品融入微電影,為產品進行視頻影像的自媒體應用推廣,該模式已在數字影像方向的專業建設中,進行了全面融入。
四、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提升實踐能力,助推專業內涵發展
企業對崗位能力的需求每年都會有所不同,為有效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高職院校可分批開展教師到企業實踐、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開發等活動,不僅讓專業教師體驗各種崗位實際需求[5],也將自身的科研能力轉化為社會服務能力,實現校企雙贏,促進專業教師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
本校先后有教師到泉州敏匠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上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擔任設計指導,主要負責三維產品模型制作、博物館展品數字化展示、三維掃描及逆向處理方面的項目;到德化三瑞陶瓷有限公司擔任藝術總監,主要負責陶瓷產品的設計、營銷推廣,幫助企業創立了“宋蘊”“瓷白”品牌,有效推動了企業產品的附加值。
此外,高職院校還可推進企業、校內、班導師彼此賦能的三導師人才隊伍模式建構,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雙創服務,經跨學科、跨行業的創新型人才培育團隊組建,來達到校內外平臺彼此交叉的作用。首先,把企業導師、校內導師以及班導師彼此結合,進行三方協同—導師深度參與的雙創教育陣營打造;其次,依照教育培訓機制,進行雙創基礎課—模塊課—創意課—競賽課—成果展示等為主的知識能力培育體系建構,采取與落實教師主導、企業跟進、學生自主的管理理念。這樣可讓學校與企業雙方在人才培育方面的不足得到彌補。
五、引企入校,實施產教實踐性融合
“引企入校”是指將企業的資源引入學校,并整合校企雙方優勢資源,開展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兩者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關系,產生雙方互利共贏的結果。該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既可做到實訓基地的企業化運作,將生產經營視作關鍵任務[6],又同時兼具教學的任務,做到生產和教學的并駕齊驅。二者通過融合之所以能取得滿意的育人效果,主要是因學校承擔著育人的重任,但企業在發展中人才方面遇到的現實問題更突出,學校在這些問題的獲得上存在信息延誤的情況。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企業更強調走在時代潮流的前端,要求員工在崗位上具備創新創意能力,然而所學校出來的人又不能滿足這種要求,因此在學生進入企業前都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但人才培訓周期長、培訓費用較高,而通過引企入校則能夠彌補雙方的不足,無論是在提高學校就業率、增強學生個人素養上,還是在促企業穩步發展中都極具意義,故而引起入校更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讓學生更早地以一個職業人的身份參與企業工作,才能實現從學生至職業人的無縫銜接。福建省教育廳將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認定為創新創意試點專業、福建省第一批VR/AR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是“網龍數字產業學院”、泉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實訓基地重點支撐專業。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技能比賽成績突出,就業率達98%以上,極大地提高了師資隊伍建設的“雙師”素質。
六、注重評價,推進多元育人模式落實
在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實踐性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創新創意能力培育,讓學生能夠在進入企業后可盡快適應工作,還要養成勇于思索、大膽實踐的品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做好學生在實踐學習期間的綜合評價工作[7],才能讓學生對自身的情況有更充分的了解。所包含的評價內容應有:實訓成果、職業素養(包括創新創意能力等)、職業技能、實訓表現等。而這些評價內容的評價項目需由企業負責人以及學校負責人共同執行,讓學生可獲得更加全面直觀的評價;并且還需要求學生定期提供實訓日志、實訓心得以及實訓報告等,在一周或一階段后對實訓情況給予總結,以此來幫助學生對所參與的實訓任務有更全面的了解,實現技能的提升。此外,在評價時除了學校導師以及企業導師外,還可進行學生組長職務設置,讓學生組長根據自己和其他同伴共同參與實訓的經歷,來對組內學生作出評價。而組長是由教師或學生選舉的、領導能力和責任心均較強的學生,如此全方位雙創育人評價模式才能真正通過實踐性教學讓學生的創新創意能力逐漸得到提升。
七、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創意為導向的實踐性教學,不能一味地強調其中的某一方面,應更加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實踐,了解“真崗位、真任務、真要求”的“三真”技能訓練要求,理解崗位能力要求及企業文化。實踐性教學改革是對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的改變,強調教學實踐中的創新創意,突出學生實踐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構建師生共創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創業模式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劉詠梅,等.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17-19.
[2]鄭春龍,邵紅艷.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教研究,2007(4):85-86.
[3]何思敏.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實踐教學構建體系研究[J].牡丹,2019(36):138-139.
[4]湯凌云.中文創意寫作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建構——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J].韶關學院學報,2019(2):69-72.
[5]雷俊霞.創意市集實踐教學模式下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創意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包裝世界,2016(2):43-45.
[6]王陽軍,鄭軍.高職學?!耙笕胄!比瞬排囵B模式創新實踐探究——以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21(6):94-96.
[7]徐真.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背景下的高校藝術設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反思與變革[J].科教文匯,2013(34):91-92.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