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接受經皮椎間孔鏡予以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以隨機數字分組法將我院接受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分為采取常規治療的參照組(45例)及采取經皮椎間孔鏡治療的研究組(45例),之后對比分析兩種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結果:經治療后,每組手術指標對比,研究組各項指標均更低于參照組(P<0.05);每組治療效果對比,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將經皮椎間孔鏡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方案中,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因此值得臨床應用與推行。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病癥,發病原因較為多樣[1]。患者在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候,其腿部與腰部均會出現疼痛感受,嚴重時可影響患者行走能力。通常情況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病程均較長,且在患者時疼痛感較為強烈,且易復發。目前,在臨床上,針對該病癥常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是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用手段。本研究主要選取了到我院接受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對患者應用經皮椎間孔鏡療的臨床療效,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字分組法將我院2021年2月~2021年12月骨科收治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為兩組,其中,研究組:45例,對該組患者的年齡分析可知,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29歲,年齡均值在(46.20±5.52)歲;男女比例為23:22。參照組:45例,對該組患者年齡統計可知,最小年齡30歲,最大年齡66歲,年齡均值在(47.28±4.55)歲;男女比例為26:29。本研究所抽取的這些患者,經過分析對比其基本資料后可知,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可納入分析。
1.2? 方法
參照組(傳統椎板開窗術治療):常規麻醉后,在患者腰部后側正中位置做一個手術切口,并將患者患側的椎旁肌進行分類,在上椎板的下邊緣位置進行開窗,使黃韌帶的上邊緣充分暴露,再將一部分黃韌帶進行去除,使神經根及硬腦膜充分暴露,對神經根進行有效保護,最后摘除髓核。
研究組:(經皮椎間孔鏡):常規麻醉后,利用C臂機,選取合適位置作為穿刺點,并使用椎間孔鏡從穿刺點位置進行穿刺,穿刺期間要對患者的穿刺側神經功能進行檢測。穿刺至合理位置后使正位透視的針尖處于上下椎弓根中心點的連接線上,使側位透視鏡的針尖處于患處空間后側1/3椎體處。調整視野的分辨率,并將壓迫神經的髓核組織取出,最后進行縫合處理。
1.3? 觀察指標
各組手術指標情況調查:記錄所有患者手術實際情況,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評估。主要包括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及術中出血量。
各組治療效果調查: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經不同方式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治療效果的評估標準分為四部分,分別為顯效: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且偶有腰痛、腿痛不適,恢復正常生活;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且稍有不適感;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無效)/總例數×100%[2]。
1.4? 統計學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對所得數據進行評比時,通過SPSS 20.0統計學的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其中,t值為檢驗計量資料(手術指標)時的數據代表,其結果為(x±s)標準,卡方值為檢驗計數資料(治療效果)時的數據代表,其結果為百分比,針對組間數據是否存在差異時,主要以P值為基準,其臨界值為0.05,當P<0.05時,則代表該數據存在統計學的意義,反之則無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手術指標調查評比,見表1
2.2 各組治療效果調查評比,見表2
3 討論
腰椎間盤處于腰椎之間,其主要由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組成,其主要作用為降低摩擦對椎體產生的傷害,腰椎間盤突出屬于臨床上的常見病,具有易復發及病程長的特點,一旦患病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均造成嚴重影響。針對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治療目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經皮椎間孔鏡得以廣泛應用,該治療方式具有創傷小及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將其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治療工作中可以取得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將常規治療方案與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方案進行對比評估,將結果數據統計表明,各組手術指標評比,研究組優于參照組,各組治療效果評比,研究組總有效率95.55%更高(P<0.05)。
綜上所述,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來說,對其實施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能夠充分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值得臨床運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晗. 觀察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J]. 健康大視野,2021(13):205-206.
[2] 覃海能.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 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7):85.
作者簡介:李洪濤(1981.1-)男,漢族,黑龍江木蘭人,副主任醫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骨外科,工作單位:黑龍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