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逸群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英語語法是英語專業開設的專業必修課,是英語遣詞造句的規則,是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技能的基礎,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認為英語語法課程教學“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完善英語語法知識體系,熟練掌握英語語法知識,提高英語語法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1]。”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曾組織專家對全國英語專業所開設課程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調研評估,在諸多調查的課程中,畢業生對英語語法課程的滿意度僅有32%[2]。筆者在用人單位調研畢業生培養質量時,大多反映畢業生的語法基礎比較薄弱。在大數據時代,授課對象、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摸索出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途徑,提高英語語法課程教學的滿意度,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這是每個從事語法教學與研究的教師都應該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擬分析英語語法的教學現狀,將“慕課”與“翻轉課堂”有機結合,建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這一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旨在創新教學模式,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推動英語語法課程信息化教育改革。
英語語法是學生學習英語時不可或缺的基礎,涉及英語中的規則和原則,制約著英語可能的輸出形式,是英語遣詞造句、日常交流的前提。筆者主講英語語法多年,發現學生英語語法能力普遍較差,對語法知識缺少基礎的認識,對于語法規則、語言現象不求甚解,認為語法是一套語言靜態結構的死規定,不理解語法的表意功能。教師面對教學改革的深入,不知道應該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有效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獲得語法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根據筆者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發現,英語語法教學差強人意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學生的語法基礎薄弱,沒有語法體系意識,因為中學教材編寫和教師教學以交際教學法為指導,中學英語教學時對語法知識輸入不夠,對語法的系統性缺乏認識。其次,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大部分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動機是“功利性”的,主要是為了通過考試,并不是出于內在的、主動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一動機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自主學習,但其作用是有限的,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阻力或困難時,這一動機的“先天性不足”就凸顯出來了,無法支持學生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因為學生對于語法知識的內化需要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如果學生沒有很強的學習動機,不刻苦鉆研,不積累,不總結,不實踐,想要提高語法能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話。最后,學生在輸入英語語法知識的同時,普遍缺少集中輸出環節,尤其是同伴互助式輸出,導致大量的英語語法知識無法內化,進而無法轉化為語法能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大多數課堂教學雖已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以教師為主”模式,但英語語法的課程性質使得語法教學改革的困難重重。因為英語法體系抽象,規則剛性,且具有約定俗成的特點。然而語法的穩定性卻又是有限的,事實上沒有一門語言的語法規則是收入了這門語言的所有語法現象的,這是客觀事實。因此,要講清楚語法知識考驗教師的知識水平,要讓學生弄懂并喜歡上語法課更是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語法課堂只能延續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主講”為中心,與學生互動交流較少的情況仍沒有得到太大改善。
混合式教學是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兩種教學方式的混合,旨在克服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它深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調動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習者能夠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索和發現,這與現代遠程教育的教學特點極為符合。自2011年起,一種新型的網絡教育模式MOOC開始興起,并很快引起海內外學者的積極關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受到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國內首次正式倡導混合式教學概念的是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他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3]。這也與產出導向下的學生中心理念契合。
英語語法課程教學以學生中心、學用一體的產出導向為教學理念,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拓寬英語語法學習的維度,課前興趣驅動,課中問題驅動,課后運用驅動,促成語法知識的初步外化提取,深度加工,內化鞏固,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以便及時反饋,保障教學目標的達成,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理念
課前學生通過線上自學了解,初步掌握英語語法知識;課中線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探究學習內化語法知識;課后線上鞏固運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個閉環內學會學習,將認知轉化行為,體現教學的高階性和挑戰度。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課程平臺功能的混合性,線上資源建設的混合性,學生學習方式的混合性,教學過程的混合性和考核方法的混合性等特征。
2.1 線上資源建設
課題組在2017年建設了英語語法校級慕課,將語法體系分解成5大知識點,15個小知識點,細化46個問題,錄制了52個微課視頻;建設題庫,每一個知識點都有測試練習,目前有46份試題資料,可以隨機組卷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測試;資料有電子教材、閱讀材料,課程大綱、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學生可以提取;話題發布,分組任務發布促成學生合作學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因此,這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是基于MOOC建設為前提的。
2.2 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
課題組把傳統的課堂教學分成三個有機組成部分:課前自學了解、課中答疑解惑、課后內化鞏固。
課前學習主要在學習通和課程微信群中完成。首先,教師發布學習任務,給出具體要求,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等活動,激活相關舊知識,加工新知識,形成預判,通過線上章節測試來檢查所學語法知識。線上自學和小組任務旨在讓學生初步掌握相關語法知識,章節測試是學生建立初步知識體系的抓手,體現語法知識的初步外化。在小組任務中,充分發揮同伴互助作用,在討論合作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線下課堂是學生對線上所學知識進行深加工的場所。線上學習后,學生帶著問題來到課堂,通過英語閱讀、寫作和隨堂測試,讓學生在小組協作、討論等環節中把抽象的語法知識與具體的語言運用結合起來,這是一個相互協商、提高認知的過程,體現了團隊合作的精神。最后進行小組匯報,呈現深加工知識的外化提取。線下授課時,教師是導演,同時也是啟發者、答疑者,師生之間緊密合作,使語法教學符合高校教學的高階性評判標準。
課后,教師需要及時對學生學習內容進行課后鞏固學習,通過線上網絡平臺對授課內容所產生的難點、重點問題進行補充,將補充的材料信息以及課后相關測驗進行線上平臺推送,讓學生及時接收相關內容,及時完成相關測驗進行語法知識的鞏固。同時,通過閱讀、模擬句型和寫作等練習鞏固內化語法知識、提升語法能力;通過思維導圖、自評互評等形式進行反思。課中和課后兩個過程旨在通過啟發、產出的方法來內化相關知識,教學全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實現從認知到行為的轉變。
課程教學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包括視頻學習、小組探究、課內測試、課外測試、課后作業,占總成績的50%;終結性評價為期末考試,題型為主觀題,突出語法知識的運用,占總成績的50%。無論是過程評價還是結果評價都可量化評估,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內化語法知識,形成學習共同體,提升溝通合作能力,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教師在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時,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微課制作、網絡視頻教學等網絡技術層面的統籌規劃能力,更加靈活地使用數字化學習材料,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學習氛圍。在對進行學生線上教學時,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網上自主學習難度及進度的調整。制作網上學習材料的時候,應以材料對所學知識的發散性及探索性為前提條件,提高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擴充試題庫,通過大數據平臺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及時進行查缺補漏。完善對線上平臺教學的監督,防止負面信息在教學平臺上的傳播,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營造安全、良好、綠色、和諧的學習平臺氛圍。
互聯網技術以及智能教學設備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許多可操作渠道,但是教師并不能對此產生過分的依賴,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厘清線上教學模式與線下教學模式的不同,明確線上教學模式與線下教學模式的層次關系,把線上教學作為線下教學的拓展與輔助環節。合理安排線上線下學時比例,既要積極發揮線上教學模式對教學的創新性作用,又要發揮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線上教學內容主要分配在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領域,而將教學的主體環節放在傳統面授上,因為英語語法是系統的,但線上知識點呈現碎片化特征。線下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把離散的知識點連成線、把線連成面,實現系統化,最大限度地發揮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體現課程的高階性,加深學生對英語語法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輸出語法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英語語法能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大數據信息時代的產物。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和重構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和課堂控制者,而是教學資源的整合者、高效課堂的設計者、學生動態學習過程的監督者和評價者。在教學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課前是資源提供者和設計者,課中是傳授者和指導者,課后是評價者和監督者。因此,為了適應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師應該轉變思想、更新自我,學校應該提供技術支撐及學習機會并建立長效激勵制度[4]。混合教學模式正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是學生結成探究共同體,利用移動智能學習終端,接收定制的教學內容,不斷質疑、反思、實踐,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是實踐—感知—思考和身體—心理—靈魂等共同參與的整體學習和深度學習[5]。
英語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在于督促學生掌握系統的語法知識,還在于培養他們在交際中靈活、有效地運用所學語法規則的能力。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不斷優化教學互動模式,讓學生和教師從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時間與地域限制中解脫出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去喚起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加強學生對相關語法知識的領悟,在語言實踐中,將枯燥的理論生動化、具體化,從而達到提高英語語法教學效果的目標,最終落實教育體制改革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