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聯華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2011)》指出,:“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于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痹鯓拥闹R技能學習,才有利于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我的回答是:進行問題解決的數學學習。因為知識,只有在運用知識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思維,只有在學習和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才會隨著主體知識經驗的豐富而得到完善和發展;情感,只有在進行艱難、曲折的探索實踐活動,并獲得自主學習的成功和自身價值的實現的過程中,才會情真意切地產生。知識、思維、情感不僅相輔相成,更是天然地融合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關鍵詞:時間;觀察;表達;思考
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29頁有一道補磚題(如圖)
這道題我在辦公室里聽到幾位一年級的老師在議論和交流:
王老師說:這道題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因此在做時,我先講,讓學生認真聽。①畫橫線。把橫線都畫好。②畫豎線。分兩種情況。從上往下數,(也可從下往上數)第1行、第3行、第5行的豎線是對在一起的。第2行、第4行、第6行的豎線是對在一起的。我自認為講得很清楚,可做題時,全班44人,只對了13個,真把我氣死了。看他們聽得挺認真的,但做起題來是一塌胡涂?,F在的學生哪!
李老師說:以前我在教這道題時,也有好多學生不理解,經常補錯??涩F在我用以下方法教,效果還挺好的。
先出示一幅完整的墻面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從這個墻面圖中你發現了什么?(這下學生來勁了。)
生1:第1行的擺法跟第2行的擺法不一樣。第3行跟第4行不一樣。第5行跟第6行不一樣。
生2:對,就是第1、3、5行磚的擺法是一樣的,第2、4、6行磚的擺法是一樣的。
生3:單數管單數,雙數管雙數。
生4:我還發現每一行磚的塊數是相同的。半塊半塊拼成一塊。
生5:上面一行磚和下面一行磚是叉開砌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砌墻嗎?(生沉思片刻,搖搖頭。)下面我們來觀看一個片斷。(多媒體播放工人砌墻的畫面,和工人的采訪錄音。)
師:通過剛才工人叔叔的介紹,我們知道這樣砌的墻比較牢固。現在你們也來當一回建筑工人,把這堵墻砌好。(生做第29頁的補磚題。)交流時,我只發現三、四位學生是錯的。
我們是教給學生方法,還是讓學生自己發現方法,我想,這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上面教學片斷,通過兩位老師的交談,使我們看到了兩位老師對題目的不同處理和不同的教學方法,所導致的不同的教學結果。因此,有時我們責備學生的同時,是否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教學是否得法。數學來源于生活,向砌墻,很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看到過,但很少有人會問:為什么要這樣砌?李老師的教學給了我們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
一、給學生“看”的時間,培養觀察能力
數學是一種生活的提煉,每個人都在生活都在體驗,但極少數人會及時想到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所以過多的情景,過多的操作體驗,使學生被生活化了,從而忘記了課堂,忘記了數學。所以要讓學生觀察——看。
“看”需要時間。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容易分散,當老師說“請你仔細看圖,說說看到了什么?”諸如此類話時,好的學生是一下子投入了,馬上看起來,思考起來,但大部分學生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更有甚者,連哪兒都翻不到,在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就開始講了,那么這部分學生就不明白老師在講哪里,為什么要這樣講?他們完全是在聽,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考成分在里面,被老師牽著走,處于被動的地位,知識是老師硬塞給我的,不理解,聽過也就忘了。因為沒有消化,所以出錯。案例中的王老師講得很透徹,也很仔細,但由于不是學生自己發現的,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那么解答時錯誤就多了。我們看到李老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學會觀察真是獲取數學知識必要的環節。同時還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熱愛數學的熱情。
二、給學生“說”的機會,培養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頭腦中思維的外化。低年級學生由于表達能力弱,有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可能會說上好長一會兒,幾個學生的回答,就花費了好長時間,課堂上的教學任務就完不成了,老師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很多時候就剝奪了學生說的機會,老師說說算了,或者個別好的學生說說算了,至使很多學生得不到表達的機會,老師也無法了解學生的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其實會說,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還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從而判斷他是否正確,并及時予以幫助。另一方面,當一個學生在說時,也培養了其他學生聽的習慣,學會傾聽,善于從別人的話中發現問題,這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三、給學生“思考”的習慣,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比較普遍的現象。如比較大小 。
57+19○39+47,學生填了一個“=”號,老師說他錯了,他下去馬上改了個“>”號,老師說他又錯了,他再下去改個“<”號。又如填單位。桌子長20( )。說他填“米”錯了,他填個“厘米”。說他又錯了,他填個“分米”,總要一樣一樣地猜過來,試過去。像這類學生我們說他在瞎猜,根本不會思考。而學生這種思維的品質,需要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點一點的培養,一點一點的教育。像案例中的李老師,他就讓學生在充分的觀察中去分析,在充分的比較中去發現砌墻的規律。找到了規律,補磚對學生來說就成了一件極其簡單的事。分析、比較是學習數學的兩種重要的思維品質,會思考的人也就是會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