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叢薇

摘要: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是“現代課程理論的經典著作,是試圖理解這個領域的后繼著作的人的必讀書”,課程目標是課程的核心,泰勒在書中重點論述了課程目標的確定,為我們課程研究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值得我們借鑒,本文將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來源、制定幼兒園目標的過程和目標的表述三個方面論述泰勒原理為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制定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泰勒課程原理;學前教育;課程目標
拉爾夫泰勒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專家,在泰勒的多篇散文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篇是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一些人認為是“課程編制紀元的頂峰”和“課程研究范式”,使泰勒成為了“現代課程理論之父”。在很大程度上,《基本原理》的本質是關于課程和教學如何共同作用以實現教育目標的方法論。[1]本書重點介紹了學校應該達到的教育目標(確定教育目標),可以獲得哪些教育經驗(選擇學習經驗),如何有效組織學習(組織學習學習經驗經驗),以及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實現(評估學習結果)。由于泰勒在課程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較多,所以,我們往往忽視他對課程的研究。但是泰勒十分重視課程目標的研究,在他的書中,他把將近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如何設定目標上,這為課程研究奠定了基礎,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隨著時代的變遷,泰勒模式在其追隨者和批判者的不斷解讀中得到了發展。本文通過對《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的重讀,追根溯源,充分挖掘經典模式的時代意義,并結合本專業——學前教育專業,把握當下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問題、理解未來教育走向,借鑒以往教育實踐,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
一、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來源
課程目標來源是學習課程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課程目標的根本來源是課程目標的基礎,是課程開發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泰勒在《課程與教學原理》一書中,以折衷的方式將學生的學習、當代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學科的發展列為課程目標的三大來源。本文從課程目標的定義、內容和功能三個方面對課程目標的定義作了一些探討,并且對課程目標的分類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研究幼兒本身,了解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泰勒認為,學習者的學習可以通過兩個步驟來實現:一是了解學生現狀;第二,將學生的現狀與公認的常模進行比較,確定學生的需要與教育的需要,即教育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因此,孩子的學習是課程目標最重要的來源。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目標是幼兒在一定時期內對學習成果的期望,是幼兒應該去的地方。在確定一個合理的目的地之前,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確定孩子的出發點。[2]分析兒童目前的發展水平與應達到的發展水平(即最近的發展區)之間的差距,是制定教育目標的主要依據課程目標的確立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幼兒發展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征,將直接影響應幼兒教師的指導,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設計必須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傾聽和觀察是了解幼兒的已有認知水平、興趣狀態和進步空間的根本途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身想法,將課堂語言表達的機會留給幼兒,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然后再通過查閱《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相關專業理論,掌握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期待,最后結合幼兒在這兩個方面的水平之間的差距,確定班級幼兒的課程目標。
(二)分析當代生活,明晰幼兒的發展方向
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即是對當下和未來社會的研究,對社會的分析是為了使幼兒適應社會變化和為成人生活作準備,明天社會生活中的成人就是教育機構今天培養的結果,對未來教育結果的分析可以為當前的教育目標提供憑據。但由于幼兒教育很特殊,幼兒距離成人的時間距離較遠,所以幼兒園從社會生活推論課程目標需要審慎,不能直接從當前的成人生活推導幼兒園課程的目標,教育者對社會生活的分析,必須把精力放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影響幼兒發展的核心因素,例如,良好的行為習慣、分析問題的方法等。其次是,訓練遷移研究表明,只有在學生能確認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境與學習情境之間的相似性,才有可能運用他所學過的東西,因此,將當代生活的條件和機會聯系起來,更有利于幼兒使用各種已習得的內容。
(三)吸收學科專家的建議,把握專業的課程標準
泰勒指出,學科專家的意見應成為課程目標的重要來源,因為不同學科專家對其研究領域的基本概念、邏輯結構、探究方式和發展趨勢有清楚的了解,并可根據該學科的訓練方法和內容。在研究學科專家的建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學科的功能與課程目標密切相關,一般有兩個功能,一是課題本身的特殊功能,即為學生今后的專門化研究發展奠定基礎的功能;二是學科的一般教育功能,即通過對學科的研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以及滿足個人和社會生活需求的功能。二是學科的普遍功能,即為學生將來從事其他學科專門化研究奠定基礎的功能。學前教育的課程顯然不是要幼兒成為學科研究的專家,而是為了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因此,在學前教育課程目標設定中,要避免重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幼兒的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此外,不能把學科專家的建議當作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唯一來源,而應當將這些建議與幼兒的發展需要和社會發展方向結合起來作為目標來源。
二、確定課程目標的過程
借用泰勒的目標模式,可以將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過程用圖簡單表示,如圖1,從圖可以看到,從幼兒、社會和專家這三個主要來源中可以得到數量繁多的課程目標,但幼兒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所以需要對這些來源的目標進行篩選,兩個篩選器分別是:教育和社會哲學和學習心理學。
(一)依據教育和社會哲學,剔除與之無關的目標
泰勒認為,每一個社區、每一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哲學價值觀。這種哲學可以用來檢驗所建議的每一項教育目標,保留那些與教育和社會哲學觀相一致的目標,而剔除那些相反的或無關的目標。篩選幼兒園課程目標時,教育和社會哲學決定與其價值相一致的目標,將其納人幼兒園的教育計劃,不一致的則不采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應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3]所以,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幼兒的可持續發展,使幼兒的主體性不斷提升,為其一生發展塑造良好品質。因此,選擇幼兒園課程目標時要從幼兒終身發展的價值角度來衡量,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具有適應發展性特征的課程目標。
(二)依據學習心理學,選擇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目標
泰勒原理中,學習心理學的篩選,在最低層次上就是區別那些可能達到的目標與不能達到的目標;在較高層次上,就是把那些在特定年齡階段可行的目標,與那些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達到或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區別開來。因而,學習心理學就成為判斷幼兒園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兒童年齡特征學習特征的主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興趣傾向與青少年和成人有所不同,他們的活動目的性、計劃性弱,以無意記憶為主,不易理解言語講解的內容,往往在操作、體驗活動中建構知識,從自身經驗出發來理解新經驗。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應該是通過幼兒適宜的學習活動能夠實現的,而且是在適宜的時間內可以達成的,需要通過學習心理學來刪除那些明顯不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相互重疊的目標。經過教育哲學和學習心理學的篩選,幼兒園課程目標體系就基本確定下來了。
三、幼兒園課程目標的表述
目標確定后,我們還要用一種最有助于選擇學習經驗和指導教學過程的方式來陳述教育目標。如果目標表述不當,不僅浪費目標設計和確定所耗費的各種資 源,而且可能會讓授課教師產生誤解,使授課內容偏離教育目標。泰勒發現,人們在課程目標的陳述實踐中容易犯這三種錯誤:把目標作為教師所要做的事情來陳述,但沒有陳述期望學生發生什么變化;列舉課程所要涉及的各種要素,但沒有具體說明希望學生如何處理這些要素;采用概括化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但沒有具體指明這種行為所能應用的領域。所以幼兒園的課程目標表述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表述以幼兒為主體,凸顯兒童的主體地位
幼兒園教材中的目標表述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常用“希望”、“培養、“讓”等詞語來體現教師教學的主體內容。針對幼兒,經常使用“會”、“能夠”、“知道”等詞語,強調對幼兒的期望,希望幼兒通過學習取得成果。在教學活動的目標表述中,雖然沒有嚴格的規定,但首先要統一目標表述的主體。其次,目標是由不同的行為主體反映出來的,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念和教學觀觀念,[4]目標是由教師表現出來的,往往會導致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加注重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幼兒處于被動地位,這違背了突出幼兒主體地位的理念。因此,在表達幼兒園課程目標時,我們應該以幼兒為主題,闡述幼兒在教學中可以實現的變化,保持學科的一致性,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以“希望”“培養”“讓”三個詞匯為例,幼兒教師的主體地位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二)綜合運用表述方式,融合內部心理和外顯行為
幼兒園的課程目標表現為行為目標、內部心理以及內部心理與外顯行為的結合。教學很容易局限于某種行為訓練或機械化傾向,[5]忽視學生內部心理過程的變化。這種表述方式的變化,是幼兒教師在課程目標的實施過程中,對幼兒心理發展水平的把握,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動。例如概括化的一般目標與具體行為目標相結合,能夠避免教學活動局限于某種行為的訓練,而忽視較高層次目標;內在狀態目標與能夠反映內在狀態的具體行為相結合,能夠使目標具體可操作。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應根據活動內容和幼兒發展的需要盡量采用具體全面的表述方式,將內隱和外顯表述方式綜合運用。
(三)采用具體可操作、易評價的表述方式
當下許多幼兒園教材在行為動詞的選用上存在基于課程高度而非教學實踐的動詞“了解”“理解”等表述目標,指向性不強,目標是否已達成難以測量評價。課堂教學目標應該將維度分層,并提供相應的行為動詞,以加強目標的可操作性,幼兒園課程目標直接決定著教師活動中選擇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材料,引導幼兒的學習,并且教學評估也必須依賴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展開,因此幼兒園課程目標在行為動詞的表述上應盡量運用那些意義明確,易于操作的,從而體現出幼兒園課程目標更清晰、明確的層次性。
四、結語
綜上,泰勒的《課程與教學原理》為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為幼兒園課程的研究和實施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明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與基本取向之后,通過篩選課程目標的基本內容和斟酌陳述方式后,課程目標也就基本確立下來了。只有在這種明確的課程目標指導下,教師才有可能開展有效的教育活動,創造高質量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可見,如何確定課程目標,是每個幼兒園在開發園本課程時都必須關注和認真研究的首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王連照.論教育目標的適應性——重讀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6,33(06):117-120.
[2] 吳荔紅.淺論幼兒園課程目標的確定.學前教育研究,2007(3):37-3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 .2012.
[4] 倪 蓉.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目標制定的思考與實施路徑[J].中國農村教育,2017,(5):41.
[5] 毛 偉,盛群力.內外結合編寫綜合教學目標[J].課程·教材·法,200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