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勇
摘要:尸體解剖方法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證明作用,可以查明死者的死因及是否受到暴力侵害等。在法醫鑒定中,對于特殊尸體解剖方法在案件中對死因的爭議性較大。本文結合法醫臨床經驗,針對特殊尸體解剖方法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的作用展開綜述。
關鍵詞:特殊尸體解剖方法;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作用
尸體解剖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法醫學鑒定是法醫學鑒定人依法定程序,采取法醫學的醫學理論及技術,根據司法機關送檢目的與要求,針對設計民事、刑事案件的活體、尸體與人體上的有關物質問題進行分析檢驗、鑒別判斷,從而獲得死亡原因、兇器種類、傷害程度等結論意見,屬于一種有力的訴訟證據,在法律上具有特殊的證據作用。研究特殊尸體解剖方法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的作用,可以為法醫學鑒定提供參考。
一、特殊尸體解剖方法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作用分析
法醫檢驗中經常會遇到死因不明,具有爭議性質的案件,因為死者死亡突然,所以常會出現糾紛問題。為了分清當事人的責任,便于案件的定性處理,通常需要全面開展法醫學尸體解剖鑒定。
尸體解剖對于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心需要明確的問題有著重要的證明作用,可以幫助死因爭議案件查明死者的死因、有無潛在性疾病,并排除機械性損傷、窒息以及藥物中毒等暴力侵入性死亡因素。當前醫療案件較多,通過應用尸體解剖不僅可以為暴力等刑事案件提供參考,還可以排除或證明醫方是否存在診斷失誤等問題。
二、特殊尸體解剖方法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的實踐作用
在尸體解剖中,特殊尸體的檢驗方法較多,主要有空氣栓塞檢驗、小腦扁桃體疝檢驗,以及氣胸檢驗等等,不同的方式具有其特殊的檢驗意義。
(一)空氣栓塞檢驗
空氣栓塞檢驗方式一般應用在死因為空氣栓塞的死者。在診療期間,臨床治療或意外等因素會導致靜脈性及動脈型空氣栓塞,從而導致患者死亡。較為常見的空氣栓塞類型靜脈栓塞,可在手術中誤傷頸胸部靜脈、頸胸部外傷以及腎血管空氣造影、吸引器人工流產等多種臨床操作下出現。在血管中進入60-100ml空氣后,會致使人體死亡。一般懷疑靜脈性空氣栓塞死亡的案例,需要盡早開展尸體檢驗,避免因為尸體長時間暴露而產生腐敗,最后與空氣栓塞混合。同時,腦頂部血管內空氣泡大部分是因為去除顱蓋骨期間,由矢狀線撕去硬腦膜后導致空氣進入腦血管,所以不判定為空氣栓塞。
(二)氣胸檢驗
在懷疑死者有肋骨骨折而導致的斷端刺破肺膜,以及肺組織、大泡性肺氣腫、肺膿腫破裂等現象,還包含頸胸部和上腹部采取過穿刺治療的死者,要及時檢查是否有氣胸現象,從而為判斷氣胸死亡而通過診斷證據。在實際檢查中,主要的檢驗方式是將死者開展開胸、開顱、解剖頸部前,在胸部正中按照縱向切口,把皮下組織分至兩側腋下中線位置,提起來形成袋狀,在盛水后在水面下刺破肋間隙,如果有水泡冒出水面,就可以證明死者患有氣胸。期間需要注意的是,在剝離胸壁組織時,不能刺破肋間隙,避免因為空氣破裂而造成假陽性的結果。
(三)小腦扁桃體疝檢驗
針對死者死因為顱腦損傷或其他腦病的案件,需要進行小腦扁桃體疝檢驗,因為死者存在顱腦損傷以及病理性的出血,例如腦膜炎、腫瘤等癥,都會引發死者的顱內壓增大,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小腦扁桃體疝的出現。法醫學檢查死者是否存在無小腦扁桃體疝,可以為死因提供分析參考。主要檢查方法為,取死者尸體的仰臥位,墊高頸部,由枕骨粗隆下開始順頸后部正中線的枕頸部頭皮做出切口,達到骨膜。由切口兩側分離組織,并用咬骨鉗咬斷寰椎弓,隨后剪開硬腦膜,將枕骨大孔內的兩側神經及頸髓切斷,在開顱完畢后,去除腦頸脊及腦組織。在法醫學診斷中還可以通過開顱取腦后觀察死者是否患有小腦扁桃體疝,采用此種檢驗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檢查的準確性,為臨床診斷創造條件。
(四)肺及胃腸浮揚試驗
肺及胃腸浮揚試驗方式一般在產科較為多用,且應用與醫患糾紛時采取法醫學鑒定。分娩具有風險較大的特點,且新生兒體質較弱,如未能及時進行護理,極易產生醫療事故。還有部分分娩情況較為復雜,所以必然會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所以在臨床中經常有“活產”及“死產”的爭議。這種方式可以科學系統的判斷新生兒屬于“活產”還是“死產”。結合新生兒在出生后是否有呼吸,法醫學常用的方式就是肺及胃腸浮揚試驗。如果新生兒出生后未呼吸,肺部就會因為接觸空氣或進入空氣而呈現一種實體狀態,在檢驗時一般通過浸入冷水,在肺進入冷水后會緩慢下沉;而新生兒出生后,隨即建立呼吸運動,就會使肺部被空氣脹滿,不僅會增加肺部的體積,還會加大肺部比重,且將肺投于水中后并不會下沉,呈現的是漂浮于水面的現象。
胃腸浮揚試驗在肺浮揚試驗中具有輔助作用,因為新生兒在產生呼吸運動后,也會將部分空氣帶入到胃部,伴隨時間的延伸而逐漸將十二指腸和小腸。在法醫學診斷中,依次將賁門及幽門、空腸、結腸等結扎,并把腸胃全部置于冷水中,對腸胃的浮沉情況進行觀察。在采用這種實驗方法時,要依據死者的死亡時間來選擇,如果死者的死亡時間過長,會出現實體腐敗的現象,就無法采取這一實驗方式,所以要及時開展法醫學鑒定實驗,才能保證結果的精準性。
結束語
死亡原因是解決死因爭議案件的依據內容,也是法醫學的鑒定要務。根據大部分死因爭議案件分析,雖然開展特殊尸體解剖方法可以為案件爭議提供參考性的內容,但是為了保證案件的準確性,還需要結合案情、現場、死亡情況等多種內容綜合判斷,并結合臨床的尸體檢驗和毒物檢驗等多種實驗檢查,綜合總結結果。針對醫療糾紛案件,還要積極聘請臨床醫學的專家來開展會診,從而保證醫學鑒定的質量與準確。
參考文獻:
[1]朱榮,劉秀萍.尸體解剖在病理教學中的作用、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展望[J].中華病理學雜志,2020,49(10):996-998
[2]閔建雄.死因鑒定的客觀局限性[J].中國法醫學雜志,2022,37(1):60-61.
[3]韓笑,邵玉銘,王旭,等.318例死因不明尸體法醫病理學死因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7,40(3):181-184.
[4]田璐源,許亞軍,李紅妍.顱后窩環行骨折法醫學鑒定1例[J].廣東公安科技,2021,29(4):65-66.
[5]于海勝,張可麗,方義湖.醫療糾紛死亡案例中尸體解剖工作規范化探索[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21,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