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鈺 何鑫瑞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互聯網以其雷霆萬鈞之勢滲入社會各大行業與領域,教育領域亦在其列?!盎ヂ摼W+”為這個信息化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無窮的機遇。這在教育領域,尤其體現在融入“互聯網+”的鄉村教育以及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為此,鄉村地區相關部門、鄉村學校以及鄉村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浪潮,分析形勢,合理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探索提升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前進道路。
關鍵詞: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互聯網+教育”;鄉村振興
提高教育的質量是我國目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而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專業發展[1]。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高素養的教師隊伍才能造就高質量的教育[2]。一個好教師影響的不是一個教室的學生,而是幾代人[3][4]。鄉村教師作為構成我國中小學教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化發展水平是衡量我國教師整體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我國教育質量的提升起主要作用[5]。
一、“互聯網+”鄉村教育
(一)“互聯網+”鄉村教育的時代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表示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廣度和深度。而鄉村教師作為農村教育事業的主力軍,他們的各項能力決定著鄉村教育水平的高低[6]。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鄉村教育要著力將“互聯網+”有機融入到教學的方方面面,鄉村教師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嘗試用新興的教育技術和科學的教學手段來提升課堂教學。
(二)“互聯網+”鄉村教育的現狀分析
1、“互聯網+”鄉村教育的機遇分析。一是網絡教育資源豐富且可共享。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把現代社會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互聯網+ ”背景下,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為教育資源的平衡和優質教育的全面共享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無論是城市學生還是鄉村學生都能在互聯網平臺上相互交流和學習,極大促進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鄉村教育不應局限于課本上的有限知識,而要立足于當下“互聯網+教育”環境,做出適宜調整。對鄉村教師而言,教師們可以在各種優質的互聯網平臺上學習豐富的網絡課程,例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網易云課堂等。通過學習各種優秀的網絡課程,鄉村教師可以掌握更多教學技巧,逐步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對鄉村學生而言,他們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自己掌握不透徹的知識進行全方位了解和學習,從而達到徹底理解并能實際運用的程度,也可以根據興趣進行拓展學習。此外,師生在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之余,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資源共享,從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和情感上的交流。
二是彌補鄉村教師優秀人才缺口。受經濟、地理位置、發展水平等各種條件的限制,鄉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各項基礎設施等比起城市學校來說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優秀人才對鄉村地區的教學工作有很強抵觸心理。這就導致鄉村地區優秀人才缺乏日益嚴重,城鄉教育在教育者上的差異日趨凸顯[7]。教育者本身所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以及綜合素質、技能水平的差異等,導致城鄉教育差距愈來愈大。隨著“互聯網+ ”時代的來臨,網絡教育課程迅速發展,有學習需求的鄉村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互聯網環境下通過電腦或者手機觀看在線網絡課程,包括優秀教師的課程,從而滿足學習需求。
三是進行教育變革的探索。在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下,愈來愈多的學校和教師嘗試在教學中融入互聯網,并將其引進課堂。這就形成了新式線上教育與傳統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模式。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這兩種教育方式的有機結合,并使學生能夠從中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如何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優化教學手段和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等,這些都是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2、“互聯網+”鄉村教育的困境分析。一是“互聯網+”鄉村教學發展進度較為緩慢。雖然“互聯網+”這一理念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來,已經普及得較為廣泛,但在大部分鄉村地區,其發展進度較為遲緩,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大多數鄉村的地理位置都較為偏僻,在信息接受和傳播方面存在困難,且鄉村地區的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經濟發展水平也較為落后,從而導致大部分鄉村教師和學生不具備網絡自主學習的技術條件和手段[8]。第二,互聯網需要較為復雜的操作技術,而鄉村教師們由于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學習起來并不容易,這使得許多鄉村教師對其都敬而遠之;且由于互聯網教學與當地課程內容不同步,鄉村教師在實際教學和操作過程中都存在不少困難。
二是“互聯網+”鄉村教育課程中的實際操作問題凸顯。在“互聯網+”鄉村教育課程具體的實操中,產生了諸多問題。首先,在進行網絡在線課程的學習時,學生要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在觀看網絡課程視頻時的注意力要保持高度集中,否則學習效果將會遠遠達不到預期,這較難把控;其次,在進行網絡線上授課時,如何打破教學過程中傳統媒介的限制,使師生能夠進行有效互動,并按照學生的意愿和需求對課程進度和課堂內容進行及時調整,還需進一步思考。再次,還存在網絡課程在整個線下課堂中占比如何等問題。
二、“互聯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各大行業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各種新興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有機結合,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教育領域的重大改變引發了教師對日常教學、職業定位以及專業發展的深刻思考。其中,在鄉村地區任職的教師們的專業發展能力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一)“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
1、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在我國,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分配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導致城鄉間的教師發展存在著較大的不均衡。如何解決這種不均衡就成了當務之急?!盎ヂ摼W+”的到來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互聯網不僅能夠縮減城鄉教師發展的不均衡,而且能使鄉村教師在各類網絡教育平臺上獲取許多網絡學習資源。
2、突破固定的時空界限。從以往來看,鄉村教師的培訓基本上是以面對面的方式開展,這樣的培訓模式極大限制了鄉村教師培訓事業的前景和發展。且這樣面對面的形式太過簡單和枯燥,培訓雙方都難以取得理想的結果。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平臺進行線上培訓和學習不僅使教師培訓變得豐富有趣,還可讓教師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性地進行學習。此外,鄉村教師還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課程進行學習,這極大減緩了因工作和培訓時間沖突帶來的矛盾。
3、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互聯網+”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因此,鄉村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線上平臺參加各種高質量的學術報告和會議,與全國各地的教師們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汲取優秀的結論與成果,還可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技能,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二)“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挑戰
從全國各地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學歷來看,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特別是一些老教師由于年齡等各種問題的限制,學歷提升難以實現。中專甚至更低的學歷在這日新月異的當下更加不夠用,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三、探索“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當地有關部門層面
首先,鄉村地區的上級有關部門需要先建立基本的規章制度。其次,當地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健全“互聯網+”平臺系統,保證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能夠順利開展。最后,有關部門要盡可能充分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和指導鄉村教師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學習,循序漸進地從各方面提升鄉村教師專業水平。
(二)鄉村學校層面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鄉村學校需正視“互聯網+”給本校教師專業發展帶來的有利影響,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互聯網化。鄉村學校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相關制度;要加快軟硬件信息化建設,保證學校教師日常上網需求。鄉村學校不僅要認真落實教師專業發展各項措施,還要注意本校教師的個性化發展。另外,鄉村學校要及時關注本校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階段性變化,適時為他們答疑解惑[9]。
(三)鄉村教師層面
“互聯網+教育”的迅猛發展勢必會加快教育信息化前進的步伐。在基層工作的鄉村教師更應充分認識到自身角色轉變是十分必要且具有時代意義的,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成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新時代教師[10]。通過“互聯網+”,教師不僅可以獲取與本專業相關的大量優質資源,還可以學習其他知識,提高自己的資源檢索、處理和應用能力。其次,鄉村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緊跟時代步伐,努力改進傳統教學方式。當代教師不應該只具備“教書育人”的能力,還需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意識地正確引領學生、開拓學生的視野[11]。
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面臨著新的挑戰,也蘊藏著許多機遇[12]。辦好鄉村教育,需要鄉村地區的有關部門、鄉村學校和鄉村教師順著“互聯網+”發展的足跡,克服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和困難,迎難而上,合理把握“互聯網+”帶來的機遇,積極采取行動,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走上一個全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尹國賓.貧困縣農村小學附屬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2]李夢婷,李朗.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21(29):41-44.
[3]周婷婷,蘭英.美國伊利諾伊州教師教育項目:“金蘋果學者計劃”的實踐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7,44(12):16-28.
[4]梁文鑫.“互聯網+”時代系統視角下鄉村教師精準扶智機制與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02):36-42.
[5][12]馬靜.“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觀察,2021,10(11):22-24.
[6][7][8]閆柳君.“互聯網+”鄉村教育的背景、現狀及發展路徑[J].信息系統工程,2020(08):175-176.
[9][11]馬寧寧.基于“互聯網+”的欠發達地區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10]位濤.“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J].教學與管理,2018(0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