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芳
摘 要:不少人聽說過“優秀學生的好成績是靠自己學出來的,不是靠老師和家長教出來”,這句話強調了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那個裝睡的人自己決定醒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如此,如果無法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學習內驅力,外在再多的付出也收獲甚微。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從家庭、學校和老師三個層面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關鍵詞:內驅力 ? 激發 ?方法
優生與差生的表現相差萬里,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學生的內驅力。什么是內驅力?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1]。個人的理解是,內驅力是人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或者愿景,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不由自主的,破土而出的,鳳凰涅槃的內在力量。內驅力就是一種本能的生命力,有句話說得非常好,“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則是生命。”內驅力是每個人都有的東西, 它存在人的身體和意識里面,需要把它激發出來。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呢?本文將重點從家庭、學校、老師三個層面分析這一命題。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有正確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觀,家長應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抗挫力和成長性思維。家長要把培養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作為目標,但并不意味著要一味溺愛。如果太過溺愛而大包大攬,反而會滋生很多問題。筆者有一個表弟,是獨生子女,從小他爸媽都不讓他做家務,漸漸地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沒有一點生活自理能力,稍微一遇到挫折就會崩潰。父母會毫無原則地滿足他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他沒有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也體諒不到父母的辛苦,覺得任何事情發生都有父母幫忙兜底,看不到努力的意義,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自己才是主體。要完成一個事情,孩子自己要有意愿并采取行動,家長只能是協助者,而不是替代者。家長要愛孩子,給他安全感,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必要的時候推一把,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再“雪中送炭”,培養孩子的抗挫力,這樣才能激發孩子內在的發動機。家長要讓學生由內而外,自己自發性地、不由自主地去學習,讓他正兒八經地為自己的事情百分之百地全然地負責。
二、學校層面
學校是學生青少年時期除了家以外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 一個學生如果愛他就讀的學校,能找到歸屬感,有主人翁意識,有愉悅的身心,那么他就會愿意在這美好的地方為前途奮斗。因此,學校應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學習氛圍,也應定期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比如開辦社團,開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等等。讓學生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他會發現自己最喜愛的那個領域,然后深潛下去,這個時候他內在的動力已經被激發。
三、教師層面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就動機分為三個方面: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基于以上理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一)渴望
“渴望”是什么?是讓人能一直堅持的深層動力源泉。教師應創造機會讓學生回歸內心,深入思考“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一定是基于對自身深度認知的情況下,才能把內驅力激發出來。
(二)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對所教學科感興趣,就要美化和豐富課堂,把課上好,老師要力求幽默風趣,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感受到了快樂,又能學到知識,自然就產生了對該老師或該科目的興趣,自然就能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三)制定小目標
心理學研究表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孩子訂立一個小目標。內驅力,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有目標(需要),存在現狀和目標之間的落差;然后,得是發自內心的自我驅動、而不是外界加諸的“要求”,來愿意付出努力去填平落差達到目標。目標要分解,應清晰、具體、可衡量、可實現、有期限。筆者教過的每一個班,都能在教室墻上看到學生定的高考目標,不是清華北大,就是浙大南開等,這些目標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不切實際的,當他們努力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離目標太過遙遠,根本無法實現,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內驅力也會減弱。
(四)贊美和信任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說,人類天然“有對優越感的追求” 。因此,教師應多贊許和認可學生的表現,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好事,都要給予真誠的表揚和鼓勵,學生會因此而開心。為了延續這種開心,他會爭取有更好的表現和更大的進步,以期得到老師更多的贊許,這就刺激學生進入了良性循環:表現好——得到贊美——表現更好——得到更多贊美。
相信學生本身就具備向上的力量,相信孩子本身具備自學的能力,相信他們本身就具備學習的欲望。這種信任會激發學生的潛力。當學生不斷地被肯定、被贊揚、被激勵,驅動他變得更好更強的力量,便生根發芽了。
(五)成就感
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當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滋味,他就會為了獲取更多的成就感而努力,會驅動自己朝著卓越邁進。如果學生因為失敗而找不到動力了,可以幫助學生復盤他某一次的成功,讓他深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和他一起總結一些名人做成事情的規律,不斷地去復制這種規律。內驅力最關鍵的是啟動學生自身的動力系統,讓他有主人翁的心態,讓他感受到成就感。教師要幫助學生強化積極的、正向的心理體驗。
(六)危機意識
危機意識是能讓學生從墊底飆升到第一的巨大推力,也是促使學生奮發向上的一種內驅力。應適當讓學生看清現實,知道現實的殘酷,有生存的危機。人都有自救的本能,為了擺脫痛苦和危機,學生會想方設法去調動自己的內驅力。
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如果我們從家庭、學校和老師三個層面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必定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他們才會源源不斷地追求卓越,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那些被喚醒了內驅力的孩子,在學校期間必然通過日積月累最終形成質的突破,畢業之后離開了父母和老師,也能找到自己熱愛并愿意為之付出奮斗的方向。追求卓越、突破自我、實現自我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奧蘇伯爾的教學理論及其對教育實踐的啟示》郭萃.《新課程學習(下)》,2011
[2] https://www.meipian.cn/31da5efn “別讓你的“外驅力”,殺死孩子的“內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