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晨 金雪玲 李昕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文學;特征;發展;
一、互聯網技術與文學的關系
我國自上世紀年代末就開始進入了互聯網傳播的全新時代總的來說,我國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達到與國際無障礙溝通的目的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國際之間的聯系,完成我國互聯網的第一次連接,這也進一步表明我國已經開始全面的進入到國際網絡的大環境當中。我國網絡的應用不但是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拉近了人們的距離,而且也給我國文學藝術領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ヂ摼W技術是現階段網絡文學傳播的重要戒指因此在全新的互聯網環境當中,網絡文學的傳播方式和傳統的傳播有著很大的區別,并且也優化了當前網絡文學的創作形式,久而久之網絡文學就已經成為當前網絡迅速發展背景當中的一個全新的產物。
二、網絡文學的特征
所謂的網絡文學廣義上來講就是通過電子化處理之后在網上所呈現出的文學作品,即在網上所看到的所有文學作品都可稱之為網絡文學,但是狹義上的網絡文學就是通過互聯網完成“數字化生存”的一些制作出來的網絡文學作品,當前網絡文學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種特征:
(一)參與性特征
對于網絡文學作品來講,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富有很強的參與性,這個參與性首先就是相互互動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權,其次就是通過互動可以影響整個網絡文學的創作。作者在創作網絡文學過程時,他們寫作時的選擇權往往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作者往往或根據讀者的反饋去對整個作品進行更新、反饋和回應。對于這種讀者參與到文學創作的互動寫作模式也是當前一種創新的文學理念模式的一種體現,是滿足讀者需求,讓讀者參與到寫作過程中的一種全新寫作形式。
(二)共鳴性特征
對于網絡文學藝術來講,其中一項文學特點就是有著很強的共鳴性特征,和其他傳統文學作品相比來講,網絡文學作品對于情感、內容的宣泄來講更加的直觀通透,并且作品所表達出的價值觀和意義更加明顯。對于網絡文學作家來講,他們可以利用網絡文學的模式來達到自身系心理補償的目的,盡可能的展現出自己對于文學的熱愛,讓自己可以遠離世俗的審美,表達出自己的真性情,是文學創作達到最樸素的狀態。
(三)大眾化特征
對于網絡文學來講,另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大眾化的特征。網絡文學他的普適度不僅范圍更廣,而且還具備娛樂性的特征,現階段的網絡文學達到了真正的“脫冠”和“祛魅”的形式,網絡文學已經不是文人墨客的生存方式,而是一種以休閑娛樂結合宣泄狂歡的新文學形式。
總的來說,傳統的文學講究的是藝術手法和人文價值的完美結合,而網絡文學石超脫出傳統文學的束縛和枷鎖,不為藝術而藝術的一種全新文學方式。
三、促進網絡時代文學觀念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重視網絡文學創作的質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技術的不斷革新,給網絡文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是當前網絡文學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網絡文學作品的質量都有待提升。雖然當前有很多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質量都算得上是上乘,但是大部分的網絡文學作品質量都堪憂,因此,提高網絡文學作品的質量是當前網絡文學發展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對于網絡文學來講,他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大批網絡文學作者日夜辛勞艱苦奮斗出來的,因此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對各種優秀作品進行詳細的解讀和研究,最大化發揮出他們的文學價值,使其經典可以流傳,除此之外,這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需要和那些平庸的網絡文學作品區分開來,這樣才能夠真正的促進網絡文學這樣的提升。
(二)創新對網絡文學的認知
對于世間萬物來講,它的出現和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經歷過程,因此,網絡文學作為當前一種新興的文學體現形式,需要我們多多的寬容和理解。隨著現階段網絡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充斥在網絡的環境當中,不乏會發現有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沉迷在各種影視、影音和網絡游戲當中,但是也有很多喜歡文學作品閱讀的人,他們對于網絡文學作品也抱著獨特的看法,并且現階段隨著各種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出現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各種類型的網絡文學作品,雖然當前網絡文學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未來網絡文學發展的狀況還是較為樂觀的,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多極具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的網絡文學作品。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接受網絡文學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各種網絡文學作品給傳統文學作品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的意義,網絡文學的出現對于我國來說都需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應對。從我國長遠的發展角度來講,未來網絡文學作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也是未來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網絡文學作品的出現對我國文壇來講,有著積極的促進發展作用,因此,在未來我們應當重視起網絡文學的發展,規范市場行為,促進網絡文學作品質量的升級。
參考文獻:
[1]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研究的視角與熱點》,《求索》2005 年第6期.
[2]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黎歡.網絡文學創作心理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2).
[4]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研究述評[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