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任 孫雯
一、東莞麒麟文化
麒麟是中國古代神話藝術寶庫中的祥瑞神獸,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從古至今被人們賦予美麗的想像。位于廣東省東莞市南部的清溪鎮孕育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其中的麒麟文化則是重要的延綿數百年的客家民俗傳統文化形式之一。清溪鎮的麒麟文化至少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民國版宣統辛亥年陳柏陶重修《東莞縣志》記載:“邑尚技擊,秋冬閑,延師教習。元旦至晦,結隊鳴征鼓,以紙糊麒麟頭,畫五采。縫棉被為麟身,兩人舞之,舞罷,各演拳棒,曰舞麒麟 ……” 這是關于東莞舞麒麟最早的記載。據清溪鎮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說法,客家麒麟文化最早源自中原地區,現流傳于中國各個省份和地區。
二、東莞非遺麒麟彩扎藝術資源
東莞清溪鎮的麒麟舞中凝聚的藝術資源十分豐富,該藝術活動集繪畫、舞蹈、音樂、武術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而制作麒麟的過程還需要高超的紙扎手工藝、繪畫和刺繡等技藝。具體來說,麒麟彩扎技藝尤其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首先,在文學研究方面,清溪鎮的麒麟頭寫有“福”字,麒麟背寫有“風調雨順”的字樣,有吉祥與太平的寓意。其次,在色彩方面,麒麟頭主要以白、青、黑、赤、黃五色描繪,分別對應中國古代哲學中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再次,在造型方面,麒麟舞所用的麒麟主要由麒麟頭、麒麟背和麒麟尾三部分構成。麒麟頭的造型以龍頭、狼額、獨角、短刺、鱗片、須毛為基本元素。最后,在裝飾圖案方面,麒麟大多飾有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豐富的紋樣,有祥瑞的美好寓意。
三、東莞非遺麒麟彩扎在高校中的傳承
新時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教育,既能夠為本科教學注入活力,又對民族文化傳承、凝聚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指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因此,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響應國家號召,高校在教學課程中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以下是在高校中傳承非遺的幾點舉措:
(一)高校教學課程中融入東莞麒麟彩扎文化。例如在藝術課程《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設計一個與東莞非遺麒麟元素有關的文化創意產品的任務。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造型設計和包裝設計,創作出富有時代美感、實用安全的產品。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有些非遺面臨著無人繼承的狀態。通過將東莞麒麟彩扎文化納入大學課程,使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和發展東莞非遺麒麟彩扎文化的隊伍中來。
(二)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實施“情景化”教學模式。情景化是民間藝術的重要特點,人們在感官愉悅的基礎上體悟世界。本文提出構建與麒麟彩扎文化對應的教學環境、實施相關教學活動、搭建產教融合平臺,以進行情景化教學。首先,高校為學生開展麒麟彩扎文化的專題學習構建相應的環境,例如構建文化館、教室、工作室等專題場地,使學生感受濃厚的專題學習氛圍。其次,學校應實施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授課教師合理分配題目發布、資料收集、實踐、成果展示等環節所需的教學時間。最后,學校搭建產教融合平臺。高校可以與清溪鎮文化館、麒麟工作室保持聯系,幫助其建設非遺數據庫,為產教融合搭建平臺。
(三)組建東莞麒麟彩扎非遺教學專項團隊。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的有利保障。高校可以組建由學校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組合而成的非遺教學專項教師團隊。學校將非遺傳承人或手藝人“引進來”,作為某一門非遺課程的校外兼職教師,這樣能夠讓非遺文化技藝真正走進課堂。傳承人親身示范麒麟彩扎的過程,學生由此開闊了視野。此外,高校還可以實施以專職教師授課為主,傳承人示范為輔的方式,如此,既能使非遺賦能課程,又能保持課程的專業性。值得注意的是,專業教師將非遺傳承的內容納入教學內容,并不能是簡單地傳達工藝的表面形式,而更重要的任務是將非遺傳承背后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傳達給學生。由此,學生能形成更為穩定的心理機制,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四)組織東莞麒麟彩扎非遺文化主題設計大賽。例如,學校舉辦設計麒麟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形象的比賽。IP的中文含義是知識產權,最開始是一個法律范疇的定義,如今在商業社會中通常指一個廣為人知的品牌形象。美國迪士尼公司創造出了數不勝數的經典IP形象,而這些IP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公司開拓市場,形成產業鏈。這就啟發我們通過設計IP形象的方式傳承和推廣東莞麒麟文化。高校組織多樣非遺文化主題設計大賽,比賽結束后,學校支持優秀作品轉化為實體,并通過各種平臺幫助其進行推廣。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提高專業能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非遺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四、結語
東莞非遺麒麟彩扎所蘊含的麒麟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將東莞非遺麒麟彩扎融入教學課程,使得藝術教育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既能促進高校多學科之間的交流,又能為民間傳統工藝注入新的活力,使非遺產品符合現代人審美。傳統藝術資源走進高校,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東莞市清溪鎮志》編篡委員會編,《清溪鎮志》[M]。中華書局,2010年10月版。
2.李重庵,非遺保護、文化認同與非遺教育[N]。光明日報,2016-07-29(5)。
3.張娜,民間藝術的美學價值及其與當代美術教育和創作的銜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6):62-64。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東莞麒麟彩扎工藝傳承與衍生品設計研究》項目編號:GKY-2020KYQNW-38。
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莞草編織藝術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設計研究》項目編號:GKY-2021KYQNW-46。
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基于Faster-RCNN的少數民族服飾花紋圖案檢測研究——以東莞客家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為例》項目編號:GKY-2021KYQN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