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漣漪
摘要: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在不斷加快,與此同時我國的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在城市規劃和發展的過程中忽略了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帶來了許多嚴重后果。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注重經濟與生態之間的和諧,堅持做到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對建設生態經濟城市戰略的分析,找到其中的可行性,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經濟;策略;產業;優勢
引言:
城市現代化并不意味著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新時代更應該注意環境的重要性,尊重并且保護自然,進一步做到因地制宜,建設有特色的生態經濟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我們應該從根源入手,保持城市的生態平衡,進一步改善城市的環境狀況,對建設生態經濟型的城市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安排,對如何建設生態經濟城市進行探討。
一、調整產業形態,積極發展知識經濟
為更好的建設生態經濟城市,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形態,產業形態對城市發展尤為重要,產業形態關系到城市的經濟發展,影響著企業的穩定性和發展速率。我國正處于發展改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更要注意環保工作,要盡力擺脫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創造新的節能減排的模式,對高污染的產業進行整改,對產業形態進行合理布局,對產業形態進行積極嘗試和探索,進一步調整原有的結構,進一步推動企業的高速發展。此外還需要積極發展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城市發展需要人才和資源的推動,人才和資源為知識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城市在發展中要盡量采取措施吸引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并且要能夠留住人才。知識經濟對于建設生態經濟城市尤為重要,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產業形態的變革和更新,使得我國的產業能夠進一步提質增量,改善現有的產品的質量和品質,進一步推動城市穩定和諧的發展。使得社會發展更加有序和和諧,保證國家經濟的快速且穩定的增長,提升國家的公信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使得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二、提高生態意識,鑄牢可持續發展觀
為了加快建設生態經濟城市的步伐,加強生態經濟城市的質量需要進一步加強公眾和相關工作人員以及領導人員的生態意識。公眾是生態經濟城市建設最直接的接觸者,公眾的感覺最為深刻,公眾從中也能夠獲得巨大的利益。但是公眾的數量較多,而且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同,所以整體的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公眾在生態經濟城市建設中經常會處于被動的地位上,所以針對城市建設經常會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整體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都不夠。所以在此情境下更應該加強公眾的教育力度,幫助公眾養成生態文明觀,使公眾明確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的職責和身上承擔的重任,進一步提高公眾的文化素養,使公眾參與到環保工作當中。加強公眾的生態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公眾的可持續發展觀,幫助公眾摒棄傳統的發展觀念,進一步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此外相關的管理和領導人員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實施的目標,對整體工程進行合理規劃,增強計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進一步調動公眾的參與熱情,全民行動,為建設生態經濟城市而努力奮斗,使得相關的建設工作能夠平穩有序的進行。
三、發揮地區優勢,建設特色生態社區
建設生態經濟城市最主要的措施是做到因地制宜,發揮地區擁有的優勢,根據當地的特色建設特色生態社區。生態社區是生態經濟城市建設中最基礎的一個單元,生態社區能夠對生態關系進一步進行整合,生態服務功能的質量也能得到提升,將家庭和建設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使之成為和諧統一的整體。因地制宜可以更好的發揮城市原本具有的優勢和特色,進一步打造特色城市,最大程度上開發當地所有的資源,使得經濟效益全面得到提升,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使得二者能夠進一步得到融合,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特色生態社區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必經之路,能夠進一步加快我國的城市化建設進程,推動國家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經濟城市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發展過程中國家必須要做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工作,對待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要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根據地區的資源和優勢采取保護措施,積極應對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能夠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保證綠水青山的環境,這樣才能夠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推動國家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結語:
生態經濟城市要求在建設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實際的建設情況,又要考慮到城市發展中可能遇到的環境和資源難題,在建設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城市蓬勃發展。城市發展中應該以生態經濟城市為主,實現城市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提高國家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幫助國家贏得更多的話語權,使得國家在世界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張利彩,申壯壯. 淺議人口與生態經濟城市建設問題研究[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22):2078-2078.
[2] 陳小櫻,劉芳娜. 生態經濟城市建設策略研究——以韶關市為例[J]. 科教導刊,2019(2):156-157.
[3] 翟英,朱恒學. 人口與生態經濟城市建設問題研究[J]. 人口學刊,2005(4):43-46.
[4] 以信息化推進貴陽生態經濟城市建設[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