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強 陳俊璋 陳以樂 鄭亮
摘 要:歷史建筑敘事空間研究是當代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環,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它探索了建筑空間與歷史文化內涵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抽象的空間轉化為具體的文字描述。基于此,闡述了現階段五山街和五山宿舍的發展歷程,并回顧了空間句法理論與建筑敘事空間研究歷程,包括空間句法與建筑敘事空間技術分析的探討和基于空間句法理論與建筑敘事空間的應用,從而為以后研究的界定、研究發展方向和預期研究方法的選擇,提供一個基本的理論支撐和基本研究框架。
關鍵詞:敘事空間;五山宿舍建筑;研究方法;空間記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2020WTSCX286)、2019廣東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19GXJK131)、2018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共建項目(GD18XYS40)、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湯強廣府文化遺產保護技能大師工作室階段性成果。
敘事空間是保存和繁衍集體記憶的地方,因人自身的意識或者時間的洗禮而變成一個具有集體記憶的代表性場所,上至國家,下至集體、個體,這些有記憶的場所極具代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例如某個村落定期舉行祭祀儀式、慶祝活動的廟宇、宗祠和公祠,或者一個大型家族流傳百年的大宅,或者從某個朝代開始就在對外貿易和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碼頭、口岸,或者學校中歷史悠久的教學樓、宿舍樓、行政樓以及其外部的百年古樹、古井,或者有故事的池塘、游泳池、菜園等等。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在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中國的城市面貌日益趨同。多中心、攤大餅式的“千城一面”的現象已被人們所拋棄,如何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成為了規劃學者思考的問題,烏鎮、麗江、西湖、拙政園、清暉園、余蔭山房、可園、鳳凰古城等景區,受到大眾的喜愛,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前來旅游、觀賞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這些景區在敘事空間營造上有著不可復制的獨特性和單一性,能夠吸引人們前來感受文化的特色和景色的美好。因此,利用敘事空間來研究城市中不同地區的不同歷史建筑,有助于找到能夠真正代表當代地域特色和靈魂的特色要素,以此構建出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符合城市歷史文脈、不會偏離城市獨特本質的空間結構。
一、五山街和五山宿舍的案例分析
五山街建于1953年,《天河掌故》中對五山街有兩種不同的描述:一是五山街由五山鎮改組而成,街道因位于五山地區而得名,屬低山丘陵地段;二是五山街所處的地區周圍有茶山、嵩山、黑山、鳳凰山和象崗山,中間形成盆地,有“五馬飲泉”之稱。1985年天河區成立,五山街劃歸天河區管轄。五山街現存大量不可移動的文物和歷史建筑,包括具有典型嶺南建筑風格的教學建筑和校園建筑。這些文物見證了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建筑與城市空間承載了不屈不饒、頑強拼搏的時代精神。五山現存64處不可移動文物和27處歷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高校和居民密集的社區內,是居民日常生活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活動場所。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印發《廣州市文物活化利用試行辦法》的通知,以及《廣州市文物保護工程檢查辦法(試行)》,以上法律與辦法中均強調了對歷史建筑保護的重視。
本研究以五山宿舍,即華南農業大學第一至第四宿舍(男生第六至第九宿舍)為主要研究對象,五山宿舍位于華南農業大學正門入口粵漢北路右側區域,由建筑師林克明設計,建筑面積為2042m2,其中第四宿舍面積建筑面積約為761m2,四棟宿舍主樓共3層,附樓高2層,為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筑,并采用了清水紅磚外墻,4個立面均有窗戶,后期更換為鋁合金窗。傳統宿舍記憶承載著校園文化傳統和校園情感,具有很強的社會認同性,對學生的心靈起到非常重要的凈化作用,體現了文化規約的功能。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五山宿舍作為五山64處不可移動建筑物的其中1處校園文化遺產,能夠喚醒人們對校園記憶的重新認知和評價。專家學者與社會各界人士一起找尋并建立記憶場所與記憶過程,能夠有效緩解校園建筑文化遺產面臨的記憶“破碎”的重大危機,從而有效完善五山宿舍地段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間規劃思路。
二、空間句法理論與建筑敘事空間研究歷程回顧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城鎮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2011年超過了50%。許多國家的城市場所在歷史的變遷中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隨著全世界資本與地域文化之間的碰撞,各國政府也逐步開始重視具有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建筑和文物保護問題,考古學家們通過考古,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較多具有紀念意義的文物,并將其列入文物保護的名錄。除此之外,我國需要重視富有群體記憶和情感依賴的公共場所、歷史建筑、歷史村落,注重拯救、活化與再利用的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如何定義場所的物質景觀與當地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在西方國家已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命題。芒福德提到,城市與記憶相關,是依靠著記憶存在的。21世紀以后,我國逐步重視該問題,其也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現階段,城市更新的步伐不斷加快,人們需要拯救具有記憶性的場所并建構文化認同感,因此,國內外學者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對敘事空間記憶進行研究,空間句法理論的探索與技術的應用也在建筑敘事空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三、建筑敘事空間理論內容構建的探索
2005年,陸邵明團隊最早在從心理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探究生活情節與人類所居住的空間之間的關系,闡述了情節是空間記憶的一種表達方式,指出空間情節是建立場所感的一種有效的對策[1]。2020年,陸邵明通過3年的問卷調研和文獻計量學的量化分析,對“鄉愁”作出界定,探索記憶場所與鄉愁之間的內在關系,構建了記憶場所的要素模型圖,記憶場所與遺產場所的細胞模式圖,并基于場所的記憶保護活化、記憶主題場所的保護與活化、不同時空尺度的場所保護活化,提出了定性、宏觀的解決對策[2]。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闡述了西方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成功經驗的核心是將“記憶場所”融入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當中,重構了文化遺產的研究框架[3]。
趙紅紅團隊基于空間哲學認知的時代背景,對比中西方空間敘事的核心目標及形式的差異,總結了中西方敘事典型代表,提出了深化空間敘事認知、加強城市空間敘事量化研究,并建立了本土空間敘事理論[4]。
姜汀團隊在敘事空間的視角下,對公共建筑博物館室內設計進行研究,對國內外不同博物館的敘事性空間,從敘事內容、細節、氛圍、元素、陳列方式、媒介、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出建筑空間在表達特點上抓住人們的心理,能夠給人們帶來多樣化的體驗。博物館在5G時代做到科學創新,更加感性地面對不同的藝術,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5]。
李朋團隊在城市敘事空間及其文化構建路徑研究中則認為,在城市敘事空間營造中,重點是將城市發生的多樣性事件和現實空間有機結合。首先就是將敘事空間的營造方式與文化進行融合,營造方式包括實體空間營造、視覺方式營造、聽覺方式營造和多種方式的融合;其次是敘事空間的營造與文化的構建,包括真實性的敘事空間、新媒體技術的記錄,針對不同個體對敘事空間的認知不同,需要綜合考慮各種營造方式[6]。
張楠研究團隊總結了國內外敘事空間的研究情況,對敘事空間設計進行解讀,并展望了敘事空間設計的研究前景。在城市設計中,應注重城市不同時期的文化沉淀,將文化與歷史相結合,為后現代的城市設計提供建構性的思維,進而促進城市復興。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部分城市在塑造城市精神的過程中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設,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亟待提升,要使其參與城市建設中來,在建設過程中對城市產生歸屬感。這個觀點為未來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指導[7]。
四、基于空間句法理論與建筑敘事空間的應用
2013年,陸邵明團隊在更新上海濱水地段“老碼頭”的過程中,對上海的里弄、老廠房和舊倉庫三大建筑類型,更新策略以精心設計“老碼頭”銘牌為導向,使銘牌不斷閃現于節點廣場、街區的邊界和步行路徑,增強了人們的印象,也增強了場所敘事性和人們的文化認同[8]。同年,陸邵明團隊以海鹽縣護城河文化區域改造為例,探索離散記憶場所的關聯耦合策略,并在節點空間、景觀系統和開放式空間設計中,通過保持建筑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關聯人們對空間的體驗感,以增強連續性和可識別性。在視線廊道和步行系統中,強化城市干道與步行系統的關聯,通過增設景觀小品等模式,保持其完整性和連接性。在文化主題體驗路線上,繪制地圖、標識節點和體驗路徑,強化人們對當地文化的認識[9]。
隨后,馬凱團隊利用空間句法對上饒市玉山縣官溪社區空間形態進行了宏觀和微觀的分析,采用了軸線分析法和凸空間分析法。在對民居做微觀軸線分析時,馬凱團隊發現位于街巷內部的宗祠、廟宇、民俗館,雖然局部整合度較高,可達性較高,但視線整合度較低,空間視線局促,因此識別性較差,在更新改造過程當中,需提高其整合度,給游客帶來更多的體驗。在凸空間分析中,從連接度、集成度和平均深度三個指標進行分析,得出前院、廊道、入口位于同一條軸線上,作為連接各個空間的交通樞紐,整合度、連接度較高,可達性較佳[10]。
徐博倫團隊在對張店村敘事空間的研究中,先統計與分析了張店村的敘事要素,包括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并結合句法分析,找出村落集成度和可理解度較高的區域,即村落早期至今敘事活動較高的區域,在村落產業、文化的發展的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1]。
肖銘團隊則對廈門市營平片老城區敘事空間系統優化方法進行了研究,將句法與片區敘事空間進行疊加分析,發現了敘事空間極核內部之間的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在優化的方式上,提出調整片區路網來構建“敘事空間系統”,利用空間句法分析原始和規劃后的協同度和連接度,進行對比分析,路網規劃前后兩項指標有明顯的提升[12]。
五、結語
學者們從建筑敘事空間理論內容構建的探索、空間句法與建筑敘事空間技術分析、基于空間句法理論與建筑敘事空間的應用三大方面展開研究,使得敘事空間記憶研究為城市空間設計打開了一扇門,讓人們了解到敘事空間設計是物質設計與心靈感受的一種非物質設計相結合,更好地拓展了空間研究思維,加強了人們對空間的認知,有助于塑造空間的地域性。雖然學者們對濱水碼頭、護城河文化區、村落宗祠廟宇、老城區等公共空間進行了探索與研究,但對于校園建筑這類特殊的帶有私密性的公共建筑等則研究較少。以五山宿舍為例,日后相關人員可以通過空間句法結合宿舍建筑的敘事特性進一步分析,以此完善五山街地段的整體環境,同時為校園內的其他歷史建筑的保護提供進一步的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陸邵明,王伯偉.情節:空間記憶的一種表達方式[J].建筑學報,2005(11):71-74.
[2]陸邵明.本土視野下的記憶場所保護探索[J].中國名城,2020(7):4-9.
[3]陸邵明.本期聚焦:記憶場所保護與活化利用[J].現代城市研究,2016(8):1.
[4]趙紅紅,唐源琦.當代“空間敘事”理論研究的演進概述:敘事學下空間的認知轉變與實踐[J].廣西社會科學,2021(3):74-81.
[5]姜汀,陳巖,孫寧霞,等.敘事空間視角下的博物館室內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20(6):139-141.
[6]李朋,張楠.論城市敘事空間及其文化構建路徑[J].東南學術,2015(5):74-79.
[7]張楠,劉乃芳,石國棟.敘事空間設計解讀[J].城市發展研究,2009(9):136-137.
[8]陸邵明.場所敘事及其對于城市文化特色與認同性建構探索:以上海濱水歷史地段更新為例[J].人文地理,2013(3):51-57.
[9]陸邵明,馬成.舊城改造中離散記憶場所的關聯耦合策略探究:以海鹽縣武原鎮護城河為例[J].建筑學報,2013(增刊2):1-7.
[10]馬凱,王在位,王絲雨.基于空間句法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多尺度分析:以上饒市玉山縣官溪社區為例[J].華中建筑,2021(4):102-105.
[11]徐博倫,李嬌,范學琴,等.基于空間句法的傳統村落敘事空間研究:以河南省郟縣張店村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0(3):104-107,125.
[12]肖銘,潘虎.空間句法視角下的老城區敘事空間系統優化方法研究:以廈門市營平片區為例[J].中外建筑,2020(10):100-103.
作者簡介:
湯強,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高級環境藝術設計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與環境設計、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展示空間設計。
陳俊璋(通訊作者),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城市分析、空間句法。
陳以樂,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遺產保護、澳門歷史建筑文化、水上社區(疍家)。
鄭亮,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設計、建筑科學與工程、可持續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