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所面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家普遍發現,高中語文教學應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結合,豐富閱讀教學方式,去適應學生的能力特點與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思考怎樣通過創新方法,進一步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嘗試通過對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提升其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兩個主要角度,對新課改下的相應教學工作展開討論,希望對廣大同仁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有效性
閱讀是學生實現自我提升的一條重要渠道。通過閱讀,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更多基本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可以吸收作者傾注在其中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在達到共情的基礎上得到豐富的收獲。而且,不僅在語文學科,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基本途徑也是閱讀。但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卻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持續提升,使得學生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去機械地記憶知識,掌握一些針對考試題的所謂“標準答案”或“解題思路”。這種情況必須盡快加以扭轉。
一、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閱讀教學雖然產生了很大的轉變,然而依舊存在著投入大、承受慢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實現。再加上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大的學習壓力,學習的科目比較多,因此投入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不多,長此以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語文教師找不到解決辦法。
目前,從整體的角度而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采用的是教師單方面傳授的教學方式,無法發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開闊和發展。同時,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無法實現學生對閱讀的深入理解。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這是占據著主導地位,閱讀教學過于模板化和流水化,語文教師無法認識到閱讀的真正意義,進而使得學生思維固化,一方面使得學生無法靈活地應對高考,另一方面,也使得無法發揮閱讀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相關策略
1、明確要求,細化目標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提出了對高中學生閱讀水平的要求,因此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充分認識到閱讀水平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目前,很多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目標不清晰,進而造成閱讀教學的水平不高,其中主要的因素在于沒有真正根據高中學生閱讀水平要求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從新課程改革標準出發,對高中學生應當掌握的閱讀能力進行制定,并且把目標進行詳細的分化和分層,進而使得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有目標和方向。
同時要注意的是,在高中學生閱讀標準的制定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對每一個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基本情況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分析,真正掌握學生真實的閱讀能力,并且對學生進行動態分層。例如,在閱讀《祝?!窌r,對于一些閱讀水平較為扎實的學生來說,語文教師應當提供一些適合這類學生閱讀的魯迅先生其他作品;對于閱讀水平較差的學生,則要首先通過認真閱讀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到魯迅先生思想和寫作上的特點,幫助他們奠定基礎,再去拓展閱讀。
2、因材施教,豐富方法
上文提到的分層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即使是同一水平層次的學生,所需要的教學方法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區別,所以因材施教還要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另外,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不同的語文閱讀題材,根據閱讀題材的不同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和講解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要充分從學生的層面考慮,采取對學生來說最為恰當的教學方式。比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小組劃分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分角色閱讀表演。
在課堂以外,語文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而,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過程,不是放任學生閱讀,而是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目標的合理制定,提升學生閱讀意識,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堂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發現學生興趣很旺盛,可以向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應該提醒學生對小說中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主題進行分析。平時要組織課外閱讀分享活動,根據學生的具體閱讀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法,不斷地推動學生的自主閱讀,使得學生能夠逐漸地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技巧。
新的時代對于人才會提出新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也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持續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希望大家都能在理解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重要性的基礎上,完成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提升教學有效性,為學生今后長期的發展進步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張明俊. 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論析[J]. 考試周刊, 2019(48):1.
[2]吳萍. 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與建議[J]. 新智慧, 201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