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摘要:課堂教室是初中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第一場所,課堂學習的環節的優劣與否,則直接影響著初中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心態以及學習效果與成長。但在當下時段,部分初中數學教師由于自身的教學理念較為傳統,忽略了課堂學習環境的塑造,以至于初中生們難以感知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進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以下,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經驗,簡要對初中數學課堂環境與學習成果的關系展開研究,并對創新方法進行探索,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關鍵詞:課堂學習環境;初中生;數學;教學手段
初中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沖刺時段,在此時,初中生們不僅需要學習的科目增多,且知識理解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數學知識本身存在的抽象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初中生學習的難度。為了切實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更加需要重視課堂學習環境的塑造,既有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還要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從而助力初中生數學課業成績的增長。
一、傳統課堂教學環境中存在的不足
“師授生從”與“板書文字”是最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在此一教學格局的作用下,所誕生的課堂學習環境自然有著極強的枯燥性與單調性,初中學生不僅難以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其本身的學習能動性也會受到極大的抑制,久而久之,則會降低初中生學習的效率,并限制初中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創新課堂環境提升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游戲化環境,煥發學生學習活力
喜好玩樂、喜歡做游戲是每一名初中學生的成長天性,他們在游戲活動中不僅保持著靈動的思維,并且還享有著不竭的動力。創設游戲化的學習環境便是教師以此作為授課的切入點,讓學生以做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在輕松、歡樂的游戲環境下,高效率、高質量地獲取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方程式”相關的課程時,可以創設游戲化的學習環境?!胺匠淌健毕嚓P的知識有著極強的延展性,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闖關游戲作為教學的載體。課前階段,教師需要準備若干數量的硬卡紙,并遵循難度遞增的原則,設置相應的方程式計算題目。在授課時,將之分發給初中生們。在游戲化的環境下,初中生以競賽的方式進行學習,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對學習樂趣的感知,還有助于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而煥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力。
(二)創設生活化環境,提升學生理解水平
數學知識與生活存在著十分緊密地聯系,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主要是指教師將初中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帶入到教學環節當中,讓初中生通過分析生活事物、探析生活現象的方式,探尋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在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索的親和力,還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數學知識本身存在的抽象性,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
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一課程時,可以立足生活創設情境。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的概念,掌握這一知識點在生活中的運用。因此,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將具體的生活現象、事例帶入到教學環節當中,讓學生圍繞于此展開探析。如,長方體的建筑物、圓柱體的電線桿等。在展示生活事物的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提問,讓初中生融入生活環境當中,思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與“立體圖形”相關的事物。教師立足生活創設學習環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近感,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在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的技能,進而深化學生對現階段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感悟。
(三)創設合作化環境,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合作化學習環境顧名思義,即,教師根據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安排,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為各個小組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初中生們在小組內以合作探究、合作探索的方式進行學習。在這一學習環境下,初中生們不僅可以突破知識難點、收獲深層內涵,還可以打破固化思維、收獲合作學習的技能。
例如,教師在教學“圖形的平移”這一課程時,可以根據初中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分布進行小組劃分。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初中生了解“平移”這一圖形運動的表現形式,掌握其在生活中的運用方法。因此,在授課時,教師需要先對當前的理論內容進行闡釋,教導學生“平移”的定義與概念。而后,再將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初中生,讓其以組內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當前的知識重點。為了提升合作研討的有效性,教師還可以為各個小組設置也定的小組探究題目,讓其互換彼此關于題目的看法,進而形成全新的理解與感悟。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欲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勢必要擺正學習環境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傳統固化的學習環境非但難以滿足如今的教學需求,甚至還會為學生帶來不良的消極影響。而創設游戲化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生收獲“學習興趣”這一成果,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生收獲“理解水平提高”這一成果,創設合作化的學習環境則可以使學生收獲“合作學習技能、合作學習意識”的成果,進而讓初中生收獲更具綜合性的學習素養這一成果。
參考文獻:
[1]林文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18):47-48.
[2]韓新.創設良好學習環境是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關鍵[J].當代家庭教育,2018(01):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