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燦輝
摘? 要:枯燥、呆板,是存在于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的普遍弊端。數學繪本具有生活化、趣味性、感情化、化抽象為具體的特點,符合小學低幼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應該巧妙地借用數學繪本進行教學,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生動的具體形象中形成概念的抽象印象,在理論學習與自主動手實踐中中掌握概念的內涵,在改編與拓展中鞏固與應用概念,使得枯燥、刻板的數學概念教學兼具效率性與趣味性。
關鍵詞:數學史;數學繪本;教學手段;學習興趣
一、借助數學繪本,在故事中激發學習動機
(一)走進數學歷史,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那么其對學習的投入程度將是沒有興趣的學生的幾倍。數學繪本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能夠幫助學生將身邊的所見所聞轉化成為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小小課堂,在生活中找尋數學、發現教學、體味數學,讓學生將課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得以運用,真正做到應用數學,使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更加休戚相關。
(二)設置合適目標,追求成功體驗
“有了靶子才能瞄準射擊,有了目標才能努力奮斗。”教師只有把教學目標設置得精準,既不能過大也不過小,讓學生努力一把就能達成,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數學繪本在教學中設置適合不同年齡階段或者成績層次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更好地達到目標,體驗成功。學生在目標達成之際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能增強學習動機。學生只有在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之后才會更加想要追求成功,這樣學習動機增加了,學生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讓數學的學習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樂趣,這樣因果循環,動機與成果互相促進,才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渴望,數學成績也將隨之而升。
(三)親子繪本閱讀,激發情感碰撞
低年齡段學生的思維具有敘事性,兒童天生就樂于聽故事。當教師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與學生的生活場景進行融合,那么學生就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數學產生興趣,為數學所迷。而情感是每個人都有的目標驅動力。即使是那些識字量少的低年級學生也不能避免,甚至更加有用,在閱讀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夠得到家長的陪伴,這樣在整個的閱讀過程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增加了,孩子更加理解家長,家長也更加了解孩子,親子之間的情感得到升溫,而且這對孩子對數學的熱愛更加有幫助,把數學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具有意義的事情,成為每天期待的事情。在《時間的故事》這本繪本中,孩子與家長共同來欣賞這篇故事,在讀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時間這個概念的理解,家長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讓學生更能夠感受到時間的長短,讓學生學會秒、分、時的換算,從整體上理解時間的特征,在獨特的體驗中掌握數學知識。
二、借助數學繪本,生動與具體地了解基本概念
(一)在故事情境中,初步滲透概念
“初步滲透是指當教學即將進入一個新的單元概念時,運用繪本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但不涉及核心的數學概念。”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利用生動有趣的數學繪本,在生活中將一些數學概念逐步滲透,可使得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和生動,例如用蘋果數數、數鴨子等小故事或者小游戲,將抽象的數字具象化為生活中的所見之物,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二)在討論分析中,逐步探究概念
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規律性,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不夠全面,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數學繪本時,學生可能會對概念不熟悉,甚至是不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時,要做一個引路人。教師要對具體的故事進行分析、與學生或者讓學生與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再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將概念一步一步深入體會,幫助學生學會在“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之間相互轉化,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成為更加生動形象的具體事物,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將概念知識理解清楚。
三、借助數學繪本,在自主與動手中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一)在動手操作中,構建概念模型
人的生活經驗就像一座美麗的金字塔,越是在底層的經驗越具體形象,越往上就會抽象,而上層的抽象概念離不開下層具體經驗豐富的積累。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學都應該從具體經驗入手,然后逐漸上升到抽象中去,趣味、有效的學習之路,就應該充滿著具體的經驗。目前,學生沒有獲得直接經驗成為數學教學中最大的不足之處,缺乏自己動手能力的學生,絕大部分都無法記住數學學習中的基本概念,就更無法深入理解其內涵。所以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習得具體經驗是學生必需的學習方式,進而能夠在具體的操作中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構建出概念模型。
(二)在自主表達中,辨析概念屬性
數學繪本中一大特色就是具有情景性的故事,數學概念蘊含在內,同時也兼具了源于生活的經驗,學生通過對繪本中直觀事物的辨認,能夠更加深刻真實地了解事物的內涵,了解事物的淵源,如在學習“三角形特性”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充分挖掘繪本《三角形的故事》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數學元素,讓學生通過繪本中的故事,清楚了解“三角形”概念的本質。
(三)在過程體驗中,掌握概念本質
《讓誰先吃好呢?》這部繪本,將桃子和幾種動物編排在一個版面內,可引發學生對問題“按照什么順序排序呢?”的思考,激發兒童靈動的思維提出各種猜想。繪本中呈現出的幾種不同的編排方式,既是用來驗證學生的猜想,也是作為幾種方法的總結。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活躍思維的習慣,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養成探索性思維,從而達到形成數學直覺、發展數學思維的目標,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的掌握。
四、借助數學繪本,打開學習的“一扇窗”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對整節課的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剛剛開始就把嚴肅的、冰冷的計算和公式擺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的心理恐怕埋下“厭惡”的種子。如果在教學中加入充滿童真的故事,夸張可愛、色彩鮮艷的漂亮圖畫,孩子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會學得更好。
基于此,在講有關數字規律一課時,筆者利用《超級眼鏡》繪本進行教學,繪本中有兩個小朋友,一個是姐姐莫莉,一個是弟弟艾迪。莫莉買了一副新眼鏡,戴上覺得自己特別酷,艾迪做著鬼臉嘲笑她是四眼,他可真調皮呀。后面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全家約好去超級樂園游玩。在玩的過程中,莫莉帶著弟弟艾迪觀察了出口的數字規律、指示牌上的數字規律以及糖果屋上的數字規律。教師在課堂上如能靈活運用繪本教學,多加嘗試,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應聯系現實生活來進行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在具體客觀的現象中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斯圖爾特的《數學啟蒙》系列繪本中的一篇《起床上學了》,這篇繪本主要講的是“量與實測”的問題。當教師在進行這一方面的知識教學時就可以運用此繪本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根據繪本里面小朋友的做法,對自己一天中的活動時間記錄下來。教師的講解再加上學生自己實際操作,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章知識的理解。
總之,“如果說兒童文學是一座花園,那繪本就是花園中最燦爛的一朵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完全可以巧妙使用繪本故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課堂中更加快樂幸福地學習數學知識。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 徐妍. 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D]. 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3.
[2] 曹才翰,章建躍. 數學教育心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