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要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是現代詩教學的現實訴求?!耙詫W習者為中心”理念側重于學生學習力的培養,關心課堂活動中學生的充分發展?;诖?,筆者結合現代詩教學特點,初步探討現代詩教學方式轉變的具體路徑及其對促進語文教師教學成長、彰顯教學智慧、實現有效教學具有的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以學習者為中心”初中語文現代詩教學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內涵及特點
建構主義學者喬納森認為“學生是說服自己從教學中獲取特殊知識和技能的人;學習者則是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意義的人。”強調學習者的學習是一種讓學習真正發生的理解性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基于已有經驗,批判性地接納與吸收新知識,在巧妙融合中學會攻克問題與產生新的見解?;诖耍P者嘗試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理解為是一種以學習者的“學習活動為中心”和以“思維活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與價值取向。
筆者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在此間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活動性、學習的自主性。學生的主體性即學生在教師引領下,能夠圍繞詩歌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課堂的宗旨,學生始終是課堂活動的主角。學習的活動性指現代詩課堂以包容姿態呈現具有創造性、靈活性、實踐性的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活學生的先前知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新發現、新理解。學習的自主性指學生不僅停留在“知如何”,還應知道“如何去做”,即“能利用形式去添加或仿照內容,甚至提煉或改變形式本身,并使其將來在這一經驗領域內合理地行事。簡言之,學生能夠自覺參與現代詩的學習,主動接受現代詩的熏陶,進而形成正確的文化態度,奠定核心素養發展的文化基礎。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下探尋現代詩教學新路徑
《黃河頌》是一首歌唱黃河母親,激發中華兒女愛國情懷的詩歌,它反映了抗戰爆發之時,詩人內心萬丈豪情,借黃河的波瀾壯闊喚醒中國軍民的情感共鳴的時代生活,有著獨特的詩歌意蘊和教學價值。下面筆者將以本文為例,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對課堂教學路徑進行一些探尋與思考。
1.著意情境創設,驅動探究學習
好的課堂情境往往能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沉浸其中,驅動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情境理論認為只有在具體情境中學到的知識才是有用的,離開了具體情境,知識很難被準確理解;能力也只有在復雜的情境中才能真正形成,脫離了復雜的情境,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黃河頌》中可創設“用詩歌來表達心聲”公眾號內容策戈劃的情境任務,此情境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易激活學生思維,減少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引領學生快速走進詩歌內容,開展探究學習。該文是一篇表現家國情懷,具有恢弘氣勢的現代詩歌,是統編本七年級下冊的一篇紅色經典詩文。詩人借歌頌黃河來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的英雄氣魄,課后“思考探究”中,要求學生“靜下心想想,體會一下中國人民在抗戰時期生發出來的磅礴的愛國情感。”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由于缺乏歷史感,在走進文本時會產生距離感。為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課堂伊始,筆者著意于“用詩歌來表達心聲”公眾號策劃情境任務的創設,以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關注詩歌,感受現代詩歌的綿長韻味。具體情境設計如下:“微信是當下人們都很喜歡玩的娛樂軟件,它可以記錄并分享每個精彩的瞬間,同時又給了我們一個展示的舞臺。本微信公眾號正在策劃一期“用詩歌表達心聲”活動,現招募一批推薦官,希望通過推薦官的無窮智慧,推薦《黃河頌》,展現現代詩歌魅力,大家都來投稿參加吧?!?/p>
情境創設以制作公眾號為引,關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啟發學生將現實與文本發生關聯,引導學生帶著任務目標開展自主探究。同時,該情境指向學生對詩歌價值的體驗,制作公眾號的前提是形成對《黃河頌》的個體化理解,需要學生用心走近文本,獲得獨特感受。
2咀嚼詩歌意境,著眼閱讀素養
“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強調語文課堂從學生出發,以學定教,向學而教。在課堂活動上,教師第一要務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加強語文基礎性的學習,積累語文學科知識,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在知識層面上為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奠定一定的語言基礎和學識修養。就《黃河頌》一文教學而言,教師需激發課堂詩性,讓現代詩課堂在學生語言品味中、情境滋養中、意境咀嚼中真正回歸應有的詩意。為引導學生探索詩歌語言魅力,感受語言的情感溫度,在涵泳推敲中咀嚼詩歌的表達,教師進行如下活動課堂設計:任務一:策劃公眾號文案,明確本期《黃河頌》一文的推薦理由。任務二:公眾號將挑選一名同學為本文作配樂朗誦,請你給他現場支招。學生在朗讀基礎上比較集中的抓住“偉大而堅強”的黃河精神進行作答。教師順勢詢問“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黃河的這種精神”,引領學生再次徜徉于詩歌的殿堂,尋找詩人的匠心之句。如學生找到“?。↑S河!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抓住“臂膀”感受詩人筆下黃河勢不可擋的力量,體會“一瀉萬里”“浩浩蕩蕩”“干萬條”等用詞的準確和形象性,理解黃河流域的寬廣。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運用自己恰切的聲音傳達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及時處理朗讀的語氣、停頓以及重音,教師以小組競賽形式發起朗讀比拼,師生在朗讀中進步討論詩歌結構的魅力,明確語速、語調以及情感表達等要素。
教學中,教師始終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為他們閱讀素養的提升提供各種機會。教師以凝練的文字為抓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學生反復吟詠,反復推敲,反復咀嚼,讓學生在詩歌意境中感受歌詞為詩文的韻味,自覺嘗試運用詩性的語言表達自己對“偉大堅強”精神的理解。
3.追尋文本生命,助推精神成長
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心,現代詩教學的目的從來都不僅局限于文本內容的掌握,而是注重緊扣文本情感之弦,使學生在情感浸潤中獲得精神的成長與生命的拔節?,F代詩彰顯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愿景,可以打動學生心靈,啟迪學生覺悟,為學生成長指引正確的價值取向,學生也只有真正走進現代詩歌的文本生命,才能獲得情感的深度覺醒,實現精神的共鳴。教師基于上一情境點,繼續情境任務的推動。學生在多次吟詠中仿佛看到氣勢磅礴的黃河奔騰不息的場景,感受其貫穿中原大地的氣勢,朗讀聲音鏗鏘有力,情緒高漲。教師適時追問“詩人為什么選擇‘黃河這一意象來表情達意”,同時借助圖文對照形式介紹黃河,打開學生視野,拓展學生認知,讓學生更為直接地感受黃河“母親河”和“民族搖籃”的身份,自覺認同“黃河精神能夠展現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此時引導學生關注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增強學生感性認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頓悟《黃河頌》的創作是為了點燃中國軍民的抗日熱情,更為大膽的展開朗讀設計,借助形聲結合方式完善情境任務中的朗讀獻策,并結合時代背景及時討論與補充公眾號推薦《黃河頌》理由。
在此期間,學生可多種豐富形式進行詩歌演讀,全體學生通過齊讀,或是男女混搭分組讀,在互動和諧的氛圍里感受黃河的蓬勃力量,體會生命的張力。此外,教師可穿插“苦難的中國”“黃河大合唱”主題的相關的視頻,通過畫面、生活、情感和文字的融合,激活學生品讀、鑒賞、領悟詩歌內容的興趣,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的整合,重新認識所學內容,在感悟中獲得精神成長,增進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4.鏈接現實生活,助力創新表達
“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關注學生學習力的培養,即學生有能力從語文學習中汲取經驗,獲取力量,對當下的生活負責,對未來生活有期待?,F代詩歌作為最精粹的文學形式之一,是詩人生活情感的再現和生命能量的釋放,對于敏感多思的青少年來說,現代詩歌的養分也與他們的心靈土壤完美契合,因而中學詩歌教學也具有了更加獨特的意義。倒《黃河頌》是一篇贊美中華民族精神,鼓舞中華兒女奮起抗日之作,為引導學生繼續感受詩歌給我們心靈帶來的撫慰與激勵作用,教師可鏈接現實生活,助力學生的創新表達,內化學生的素養養成。具體教學情境如下。“任務三:本次公眾號推文制作嘗試在文末附送驚喜,展示同學們的創意之作?,F請同學們以疫情為背景,寫一首原創詩,表達心中的勇氣與力量,延續屬于我們的詩意?!贝饲榫持荚谧寣W生通過創作實踐,加深對現代詩歌的感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健全的人格。創作過程在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充分表達,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可引導他們先進行模仿寫詩,以“詩貌”盡情地表現心中所思所想。學生在情感恣意流瀉的詩歌創作中喚醒精神追求,彰顯內心愿景,對詩歌也會產生全新的發現與感受。
現代詩教學始于課堂,但不能止于課堂。把詩教到學生心中,才能真正實現現代詩對學生成長的價值。因此借助以讀促寫形式,在真實生活情境中激情啟智,上學生將從詩歌作品中感染到精神力量么幻化為心底的善良、眼中的力量與筆下的詩意,將會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現代詩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要想真正讓現代詩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下的現代詩教學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是以個人語言發展為前提,不斷提升自我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現代詩課堂時,要緊扣語文學科的基本功能和核心素養的基本價值,切不可過分滿足學生個人的興趣,忽視教學內容的系統性,以致偏離詩歌教學方向。第二,教師應適應時代要求,實現角色轉變與發展,學會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走向對學生心靈的喚醒與洗禮。一方面要善于將不同學科進行交叉融合,讓學生站在更為廣闊的高度,體驗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魅力,從而提升思維品質;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和靈活運用現實生活中教學資源,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創造更多學習的資源。第三,教師要抓住課堂主陣地,課堂上要以學習活動為載體,于潛移默化中給予學生思想熏陶和情感教育,拓展學生思想深度,引發學生對價值理想或人生理想的思考與追求。因此,現代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學習活動,適時給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有足夠思考的時間,有展開思維活動的時間。
參考文獻
[1][轉引]鄭宇.現代詩的當代價值及教學取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5):50-52.
[2]賈義敏,詹春青.情境學習:一種新的學習范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1,17(5):29-37.
[3]白杰.車晨陽中學現代詩歌教學的詩性回歸[J].教學與管理,2018(4):78-80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