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君 王凱悅
【摘要】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技術的發展引起了傳媒生態的再一次深度變革,帶來了對傳媒關系的重構,重新定義媒體,擴大了傳媒產業的理想與內涵,啟發對人機傳播與主客體關系重構的探討,引起游戲式、沉浸式溝通模式的演變。面對變化了的現實,傳媒產業應當與時俱進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從社會福祉的主旨出發,設計新型社交平臺;轉變內容生產思路,實現高質量需求解決整體方案的供給;勇于擴大和創新戰略布局,探索萬物皆媒現實下傳統媒體連接能力強化的新出路。
【關鍵詞】物聯網;傳媒產業;商業模式;傳媒生態
自2009年“感知中國”提出以來,我國物聯網的發展已有10多個年頭,但直到5G技術問世,物聯網才正式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并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的應用,開啟了“AIoT智慧物聯”這一物聯網發展新時代。目前所說的“物聯網”也更多地指向物聯網技術與各類數字技術的技術集群。2021年,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多次提及“物聯網”一詞,體現出對物聯網發展的高度重視。[1]物聯網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獲得巨大的發展勢能。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國際數據公司)預計,到2024年全球物聯網的聯接量將接近650億,約為手機聯接量的11.4倍,[2]巨量增長的物聯網智能通信設備將對傳媒生態帶來深度且系統性的影響。鑒于此,在技術整體發展方向的背景下厘清物聯網智能技術對傳媒生態的具體作用、系統表現和深層關系的變化,對探究智能物聯時代傳媒發展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智能物聯催生傳媒產業新業態
對物聯網傳媒生態圖景的描繪,離不開對物聯網智能通信技術系統性的把握和預測,參照凱文·凱利的技術進化三角法則(結構上的必然性、歷史上的偶然性、有意識的開放設計),物聯網通信技術結構、產業生態系統與社會意識偏好為分析和預測物聯網傳媒生態發展提供了研究向量。
(一)物聯網智能通信技術結構推動媒體的智能化發展和產業規模膨脹
技術是傳媒產業發展的原生動力。在5G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物聯網作為新的智能媒介技術,其獨特的技術特征與技術邏輯推動著傳媒產業內容生產分發、信息形態與價值邏輯的深度轉型。技術特征上,物聯網通信相比以往的通信技術,呈現出三維網絡交互、信道擴容與邊緣智能等新的結構特征。三維網絡交互不僅意味著對象(object)的添加,更指向信息反饋中對時間、位置和對象集成反饋的信息傳輸機制[3],并催生出一些基于位置服務(LBS)的APP。信道擴容指向5G帶寬的重大突破,流量費用進一步降低,支持VR等高帶寬業務的大規模應用,推動信息展現方式的沉浸式發展。邊緣智能指向物聯網云、霧與邊緣計算協同合作的計算服務模式,尤其是邊緣計算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更多淺層內容由數據源的智能物體直接生成,形成傳播內容程序化生產格局。這些通信技術體系的變化改變著傳播形態的外化形式,而技術的底層思維,更是提供了傳媒生態內在重構的根本依托。技術邏輯上,物聯網將互聯網“開源”的語境從內容生產的人類智慧集聚擴展到了對整個“場景”事物智慧的調度與應用,展現出萬物智聯互通的數字化生存藍圖。在全新的物聯網世界中,用戶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個性化的場景體驗成為新的需求導向,對“場景”的經營與價值挖掘成為物聯網時代產業發展的價值邏輯。以特定場景的全域賦能與生態聯結的目標為導向,未來傳媒產業生態規模將會在產業鏈延伸與業務跨界融合深化中劇烈膨脹,由此催生新的傳媒生態聯合形式與價值增值模式。
(二)物聯網巨型生態結構促發“生態聯合”與“數據深耕”的產業經營新模式
物聯網將個體的聯結擴大到了整個物質世界的范圍,極大地拓展了媒介形態與產業邊界,塑造出傳媒業巨型生態系統[4],使傳媒產業經營呈現新模式。
對海量、碎片化、離散化物聯網媒介端口的整合管理超越了傳統傳媒產業經營的能力范疇。大型互聯網公司,如騰訊、阿里等在生態競爭的過程中皆通過聯合具備相關能力的硬件廠商、模組廠商等,打造物聯網產業生態體。物聯網時代傳媒產業將從“產品”競爭轉向“生態”競爭。以往未被數字化物品的接網大大延長了傳媒產業鏈條,未來信息生產系統會迎來諸多新“成員”,不論是傳統生產鏈條的上下游相關產業,還是新型內容生產方、信息服務方等,都將被納入傳媒產業版圖。物聯網時代傳媒產業的生態式發展向上需要融入相關技術服務平臺,向下需要切入信息公共服務范疇,搭建全鏈路賦能、跨界協同的產業生態網,共創傳媒生態品牌。在物聯網價值鏈中,數據仍然是估值最高的部分,也是網絡時代傳媒壟斷合力的基礎。未來泛在化的傳感器將攫取更多更深的用戶信息,使未來傳媒產業經營能夠通過深度信息、生活信息的挖掘實現用戶深耕,精準預判用戶內容需求并制訂智能內容分發打包方案。
(三)用戶偏向催生“傳感交流”溝通樣態與“傳感內容生產”的興起
人類的選擇決定了物聯網傳播架構的設計偏向。人們理想的溝通模式代表著交流的自由與交流信息無損傳達的努力。而人類溝通的核心介質——語言,是一種損失(lossy)的介質。正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所言,語言的溝通表達是一次次的冒險,是向無法言述的事物發起的沖鋒。[5]為了彌補語言表達的局限,網絡社交溝通模式的演進注重從表達的層次上對語言進行彌補,譬如表情包的流行、短視頻社交軟件的流行等。
人類對于準確一致性交流的追求,在語言中似乎永遠無法滿足,然而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機器人之間、物與物之間數字代碼交流,卻能輕易實現信息編碼與解碼的一致性。隨著生理深度信息觸網、人類賽博化加深,未來傳媒圖景展示了一條新的“無損”交流努力的路徑,即數據對語言的部分轉化。在物聯網傳媒生態中,傳媒所需要的人與期望的用戶正在脫離文字敲擊的桎梏,轉而通過傳感來參與信息的生產。[6]使用傳感器對“無法言述”的事物進行表達,成為一條理想的溝通路徑。譬如,普羅透斯公司(Proteus)研發出了一種可吸收的傳感器,用來監測體內健康。這種傳感器通過嵌入片劑,經過胃液激活并獲得動力,然后將信號透過身體發送到一個配對的皮膚繃帶上,實現將患者的生理信息向醫生準確的傳輸和表達,物聯網傳播在健康傳播領域將獲得非常可觀的發展應用。[7]而在生理信息傳感發展路徑上,更具顛覆性的前景是情緒變成可跟蹤、可計算的數據,進而在一定層面上實現最難以言說的事物——個體復雜情感的傳感交流,如果未來可以釋放情感信息的交流,或許會帶來真正的沉浸式體驗。沉浸的最高發展是情感的沉浸和共情,情感內容生產或將成為未來媒介傳播生產的重要范式。
二、物聯網智能媒介生態誘發對傳媒關系的深層重構
(一)媒介定義的延伸擴大了傳媒產業的內涵與目標,著眼“棲居”的生存空間經營
萬物皆媒的現實,最先帶來的就是對于媒介本身的思考。媒介是什么?這一原初問題再次被擺上思考的桌面。媒介(medium),從詞源追溯,其本就有“環境”(milieu)和“位于中間(medium)位置的載體”之意,但19世紀以來,媒介大多被鎖定在符號學層面,指向特定的人類信號和意義的傳播中介。[8]然而物聯網時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連接特質將媒介的“環境”內涵重新挖掘出來。彼得斯對“媒介是什么”問題的回答體現出對萬物互聯時代媒介變化的敏銳洞察,“媒介是我們‘存有的基礎設施,是我們行動和存有的棲居之地和憑借之物”[9]。我們接觸媒介,我們使用媒介,并不一定是為了傳遞特定的信息,而是我們生存的狀態;媒介并非是為了表意而存在,它本身便是我們生存空間的一部分,構成了我們的棲居之地。媒介定義的拓展,首先意味著傳媒產業內涵的延伸,傳媒從有組織的傳播機構和內容生產商擴展為數字化智能化生活空間的塑造者和多功能交流服務平臺。物聯網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媒介轉型,需要加入到新基建的鏈條中去,融入信息公共服務生態。由此,物聯網傳媒產業發展的目標,不僅是內容生產與分發的合集,而是經營到人們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的層面。物聯網傳媒發展規劃需要秉承更宏大的傳媒理想,搭乘“新基建”的戰略快車,探究更加豐富的交流模式,增強關系型內容生產的能力,打造多功能智慧信息服務和社交服務星系。從“棲居”的層面考慮,是對傳統傳媒產業轉型發展的又一次顛覆性挑戰。
(二)主體關系重構引發伙伴式協作的內容生產新規范,推動智媒的社會化轉型
在未來傳播生態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就是人機關系。人機關系很大一部分是指向傳播主體的確認,近年來,人類中心主義隨著智能媒體的發展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諸如彼得斯與基特勒都致力于將人類推出傳播的中心,即改變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原本冷冰冰的物體成為人類意識的另一種顯現方式,甚至能進行思維、判斷、傾聽和感知。[10]這些被賦予智能和媒介職能的物品成為生態社會的一分子,成為具有社會智能的社會化對象(social object)。[11]在此背景下,物品與人的關系發生了改變,原來的工具躍升為人類的伙伴,這些伙伴能夠通過自主的溝通交互構造獨特的關聯網絡,并成為社會建構的參與者、內容生產的新主體。2018年融合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的“媒體大腦”上崗全國“兩會”報道,極大提升了媒體腦力,機器人記者與真人記者互為助力、協同合作,呈現了非常精彩的新聞內容。[12]智能物聯網的發展將推動傳媒內容生產從以人為絕對主體,以機器為客體的思維轉向多元動態的后現代主體觀,樹立人機同構共生、互為“合伙人”的新理念。[13]
面對新的雙主體發展趨勢,尤其是智能媒介技術對人的擺置,不免引發新的思考,在物聯網的傳播生態中,人機是誰在領導誰?以算法為例,作為新的媒介,算法很多時候影響和規制了人的傳播生產行為,個人與組織所生產的內容信息的價值,也被挪移到了符合算法推薦規律的價值層面,在算法的媒介文化中,娛樂化和低俗化的市場要大于精英式閱讀風格的市場。如以機器為尺度,傳媒產業可能會在智能算法下淪為娛樂和低價值的媒體技術附庸。因此,不論技術發展多么顛覆,人機關系中人的主體性地位永遠是核心,人是萬物的尺度,自然是媒介技術的尺度。智能媒介成為傳播世界的新主體,就要接受社會化,即認識和學習社會規范、社會價值的社會過程,它們必須是有道德的媒體,需要人類價值觀對技術系統的衡量與制約。物聯網時代,成為“棲居”之地與憑借之物的媒介,對人思維的塑造正如大音希聲般沉默而有力,傳媒產業更需要堅守自己的社會使命和價值尺度,不為附庸,不失專業性。
(三)社交模式的轉變需求“連接核心”的用戶服務,開辟沉浸式連接布局的新賽道
哈羅德·伊尼斯曾說:“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14]物聯網的萬物相連和永久在線、永久連接的特點,在提供人們每日所能夠吸納的信息的限度之外,將帶來更多的關系維系式溝通模式的增加。隨著數字化生存的深入發展,“年輕技術用戶的世界正在融為一體,在他們的生活領域里劃定邊界是沒有用的”,在青少年的社交模式中,數字化的聚所(hangout)和連接如同真實的在場(present)社交,是他們鍛造親密關系的重要方式。[15]“青少年社交關系正在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空間內重新開啟,社交模式也開始經歷從距離、場景到連接的多維度轉變。”[16]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連麥睡覺”成為當下青少年組成親密關系的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在睡眠的過程中連麥,并沒有信息的發出,但是卻表示了“連接”本身的關系意義,不需要具體的信息交換,就可以實現關系建構。對新生代而言,連接即社交,連接即內容。
物聯網時代,傳媒轉型發展必然要針對“連接”設計相應的服務,提供更加符合新生代需求的關系維系空間。在物聯網數字環境中,個體的行為與生理信息都被捕捉在網絡空間中,社會溝通的內容超出語言的桎梏,將以更加豐滿的交互和連接形式實現溝通目的。譬如近年來,Facebook啟動VR社交平臺Horizon項目研發,打造新的社交元宇宙,跳出圖片、語音的局限,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社交連接體驗。2021年4月,騰訊游戲工作室天美工作室負責人姚曉光兼任PCG社交平臺業務負責人,以“探索游戲領域所積累的計算機圖形技術和能力應用于社交和視頻領域的想象空間”,布局虛擬游戲世界社交平臺的研發。[17]帶有傳感連接的,容納行為、地點、情感與語言的沉浸式、游戲型的社交平臺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社交場域。
三、未來傳媒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一)創新頂層設計理念:圍繞主觀幸福感(SWB)的設計導向,研發物聯網媒介融合新平臺
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數字通信公共產品的創新和增長,越發基于促進社會福祉的愿望。[18]物聯網通信與社交平臺設計研發的靈感與目標應是基于人們現實生活需求,從增強幸福感與創造美好生活的目標出發。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虛擬與現實的多維交互與在線連接成為深度嵌入生活的自然化行為[19],人變成了賽博人。在當今與技術無可剝離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下,人們只有在連接交互中尋找更加感性與更加接近自然交互的“樂園”。因此,面對終端自治的物聯網技術,用戶十分樂于將瑣碎的腦力消耗轉移到智能物聯機器之中,并訴求物品提供更加智能貼心的伙伴式服務和溝通,以此來增強自身的存在感與幸福感。物聯網智能傳播網絡便是要圍繞著提高生活質量、拉近心理距離、創造愉悅產品體驗的目標對傳播樣態和溝通方式做出調整。2019年,騰訊推出物聯網APP“騰訊連連”,解決不同品牌物聯網智能家居產品間的“孤島現象”,為用戶提供美好的智能物聯網產品使用體驗。[20]以需求挖掘和增強幸福入手探索未來傳媒平臺設計方向,是傳媒產業轉型的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二)升級產品形態與服務:從信息內容產品生產到信息需求解決方案的供給,滿足受眾需求,增強媒介職能
傳媒發展對于內容生產的理念需要超越簡單的信息產品生產的認識,進化到對于用戶信息需求解決方案的供給。一方面這是基于對物聯網時代媒介自身發展的認識——媒介即棲居,即在萬物智聯的背景下,媒體正在從輿論引導和信息傳播機構轉變為全員參與的公共空間和提供生活服務的多功能平臺。從產品生產到信息需求解決整體方案供給,這一視角融入了平臺化、生態式發展理念,是對物聯網時代傳媒關系重構下傳媒產業內涵擴張與多功能建設目標的路徑詮釋。當下所強調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也正是超越了“報道”生產的目標,更多的是建立一個信息需求解決模式和相應的社會系統工程,來承擔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信息樞紐多重功能的實現。[21]物聯網傳媒產業向多功能服務平臺的升級需要吸納技術公司與傳媒資本的力量,構建傳媒生態聯盟。通過深化在融媒發展、社會治理數字化和內容創新等領域的合作,合力賦能傳媒產業發展,建設生態互益的產業形態。
另一方面,生產理念的轉型也是出于對物聯網時代用戶信息需求變化的認識。在信息過載的現實語境下,用戶更加需求全面高質量的內容供給,簡化實現滿足信息需求的搜集與篩選工作。百億級別的設備接網,將使物聯網時代數據量呈現指數級增長。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每周人均上網時長已達30.8個小時。[22]信息爆炸增長與可支配時間有限的矛盾必然需要更高質量的信息解決方案。高質量的問題解析式內容與富媒體信息形式為物聯網時代傳統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機遇,對于匯聚專業傳播人才的傳媒機構而言,如何生產更高質量與更具可信度的信息需求解決方案,是其在未來繼續發揮好輿論引導作用的重要依托。
(三)擴大產業戰略布局:與環境、“非人”物體構建交互生態,強化連接,創新獲客路徑
物聯網時代傳媒產業的轉型發展必然要面對萬物皆媒的環境現實,傳媒行業對于增強“連接”的平臺設計要跳脫單純與人連接的思維,擴展到與環境、“非人”物體構建交互生態的范疇,這一新的發展需求,將給傳媒產業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其挑戰在于,智能物聯網賦予物體以感知的能力吸引人類的注意,注意力市場的進一步分化要求傳媒產業考慮如何在被智能交互物體分化的注意力上做文章。面對用戶注意力與連接渠道的遷移,傳媒產業必然要繼續加強媒介融合,轉變傳統的獲客思路,聯合互聯網企業與科技公司打造傳媒生態聯盟,盡早進駐場景流量經營市場。
其機遇在于,與環境、非人物體構建交互生態的發展思路,昭示的另一層含義是媒體對可輻射地區資源的深度開發,是物聯網時代傳媒產業在地性資源價值變現的路徑之一。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府曾借助物聯網技術創建了“城市森林視覺”項目,為本市77000多棵樹分配個人身份號碼和電子郵件地址,以便居民觀察和報告與數據有關的問題。這一項目得到了本地市民與其他區域用戶的積極響應,自項目實施以來,這些樹木收到了眾多用戶的“情書”,人們通過與連接的樹木“聊天”建立了特定的感情。Soledad Altrudi(2021)等人通過對該項目的研究發現,物聯網媒體能夠在用戶與非人物體的對話中傳達自己的價值觀,構筑新的充滿價值的鏡頭與文化傳播的場域,實現特定的媒介功能。[23]物聯網時代傳媒的轉型升級可從環境、物體交互生態建構的思維入手,擴大戰略布局,充分利用在地性資源,實現對特定場景下用戶的獲取與傳媒生態的建設。
四、結語
“智能物聯”為人們展開了一幅與萬物互聯溝通的藍圖,開辟了信息和文化傳播的新視野,它的發展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溝通方式和思想文化內容,為傳媒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物聯網將媒介定義回歸到“棲居”的層面,擴大了傳媒的功能意涵,進而提高了整個行業的重要性。未來傳媒產業將圍繞著生存空間與生活場景打造新的社交宇宙,以沉浸式、游戲式的在線溝通模式實現用戶深度卷入;以生態競爭思維,聯合各界資本與技術力量,構建物聯網傳媒生態聯盟,在全鏈路賦能過程中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依照社會福祉與萬物互聯的需求,創新連接樣態,優化產業戰略布局。面對高速發展的物聯網技術,“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越來越多地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了解新技術引領我們的方向,了解我們的選擇是什么,以及我們如何與社會合作”。[24]正如美國科幻作者威廉·吉布森所說: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
[本文為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專項基金項目“智能媒體與傳播科學研究”(項目編號:3011450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關乎90%物聯網應用是否能落地!未來物聯網企業發展何去何從?[EB/OL].https://mp.weixin.qq.com/s/cYznQgwEVPV3Imn_e0gboA.
[2]IDC.IDC:預測2021年全球物聯網聯接量接近650億是手機聯接量的11.4倍[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81673.html.
[3]Zhang Q,Xiang Z.Improvement of culture media efficiency in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global numerical ant colony algorithm[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20(3):347-361.
[4]郭全中.5G時代傳媒業的可能藍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7):1-6.
[5]T.S.艾略特.荒原[M].趙蘿蕤,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178.
[6]蒂姆·奧萊利.未來地圖:技術、商業和我們的選擇[M].楊晨曦,戴茗玥,蔡敏瑜,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50.
[7]中國信息產業網.“數字醫療”產業正在興起[EB/OL].https://ww
w.sohu.com/a/85397362_160281.
[8]約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鄧建國,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54-57.
[9]約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鄧建國,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17.
[10]王曉飛.智慧邊緣計算:萬物互聯到萬物賦能的橋梁[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9):6-17+77.
[11]弭寶瞳,梁循,張樹森.社交物聯網研究綜述[J].計算機學報,2018(7):1448-1475.
[12]商艷青.“媒體大腦”首次上崗全國兩會 MGC新聞提升媒體腦力[J].傳媒,2018(7):24-26.
[13]王一楠.智能媒體時代內容創作者對算法的使用立場研究[J].中國編輯,2021(3):27-32.
[14]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8.
[15]瑪麗·吉科.超連接:互聯網、數字媒體和技術——社會生活[M].黃雅蘭,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51-62.
[16]陶榮婷,翟光勇.“一起打游戲”:城市青少年網絡空間新型社交模式探究[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1(3):52.
[17]晚點LatePost.騰訊PCG深度變革:騰訊視頻與微視共組新事業部IEG核心高管兼任QQ負責人[EB/OL].https://mp.weixin.qq.com/s/IjLaVP_la-E-0Kpc7LnjOw.
[18]Nicolescu R,Huth M,Radanliev P,De Roure D. Mapping the Values of IoT[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8(33):345-360.
[19]周葆華.永久在線、永久連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響因素[J].新聞大學,2020(3):84-106+120.
[20]中國新聞網.騰訊云發布“騰訊連連”以小程序為載體助力萬物互聯[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432659832188710
&wfr=spider&for=pc.
[21]宋建武,喬羽.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功能、結構與技術支撐[J].傳媒,2020(21):16-18.
[22]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23]Altrudi,S.,Dunbar-Hester,C.,&Miltner,K.“Chinese Elm 1030595.(or can I call you Dale??)”:Commun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mediated encounters with nonhuman others[J].New Media & Society,2021(2):1-20.
[24]Arnoldo José de Hoyos Guevara,José Luiz Alves daSilva.Internet of Things(IoT)opportunities and impacts of well-being on citizens and society[J].Journal on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RISUS,2019,10(3):15.
(李華君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凱悅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