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倩
【摘要】《新聞周刊》是央視新聞頻道的一檔周播性新聞節目,每期用45分鐘的時間對過去一周之內發生的熱點新聞進行篩選、梳理、分析。《新聞周刊》以其精確的“信息管家”的角色定位和對新聞的深度挖掘,以“資訊+評價”的形式打造出獨特的新聞品牌。作為央視《新聞周刊》的主持人,白巖松在語言樣態上表現出旨意獨到深刻、語言平等親切、播說評述結合、體態得體自然等特點,在傳遞新聞價值的同時,積極引導觀眾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通過以《新聞周刊》為研究對象,探究新聞類主持人的語言樣態特征。
【關鍵詞】新聞類節目主持人;語言樣態;《新聞周刊》
在信息化的當下,如何在信息過剩的泛傳播時代建立自我品牌是眾多新聞節目面臨的重大問題。樹立品牌效應,一方面離不開節目本身的內容和質量;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賴主持人的基本素養,節目主持人是節目傳播信息、表達觀點、溝通觀眾的重要窗口,節目主持人的話語樣態直接影響了節目的整體質量和觀眾的直觀感受。央視的《新聞周刊》立足于“信息管家”的角色定位,以“資訊+評價”的模式對一周新聞進行縱向梳理、深度挖掘,最終殺出重圍,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贏得了觀眾的青睞。《新聞周刊》由五個板塊構成,如何銜接起各板塊的內容,為觀眾梳理清楚一周態勢,成為節目及主持人首要考慮的問題。作為極具個人主持風格的主持人,白巖松規范的解說、得體的語態和平民化的表達都成為《新聞周刊》區別于其他新聞欄目的重要元素。
一、《新聞周刊》欄目解析
《新聞周刊》是央視新聞頻道于2003年5月推出的一檔新聞綜合節目,每周六22:15進行首播,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巖松為本欄目的主持人,節目每期以45分鐘的時長帶領觀眾對一周新聞進行回顧盤點。經過近20年的摸索和發展,《新聞周刊》始終以獨特的視角探索時事、社會熱點,力求將一周內發生的故事濃縮在45分鐘的新聞節目中,不論是新聞的選擇,還是報道的角度,都是節目深思熟慮的結果,節目始終將最具社會討論價值和社會普遍意義的新聞以點評式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在節目形式上,不同于談話觀察類節目,《新聞周刊》以電視新聞雜志為其定位,以電視新聞的傳播樣式和雜志的內容編排為形式來呈現,因此,《新聞周刊》既具有電視新聞的直觀性,又具有雜志內容的豐富性。雜志不同于電視節目的地方在于,雜志沒有一以貫之的主線,不是對某一事件的長期追蹤報道,而是以精彩紛呈的內容和動感的節奏來取勝。如果說電視新聞節目像年夜飯中的一道主食,那么電視新聞雜志就像是年三十的春節聯歡晚會,力求做到內容的包羅萬象又不失其社會效用。因此“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以什么樣的眼光”來呈現新聞,是該節目的重中之重。
在節目內容上,作為電視新聞雜志,周播性的《新聞周刊》無法以時效性取勝,新聞報道的角度和內容深度成為其自身的制勝法寶。如何讓《新聞周刊》的六大版塊成為一個整體,做到雜而不亂,呈現出集納性和深度性兼得的效果,考驗著節目組的能力。在《新聞周刊》的六個版塊中,“本周回顧”以較短的時間快速帶領觀眾回顧本周新聞和人物,“本周視點”“本周人物”“本周特寫”都是基于對新聞事件理性的分析來解析事件的來龍去脈,挖掘新聞背后的本質。而其中“本周視點”又是節目的核心內容,其內容多為偏時政類的選題,時間上也占整期節目一半的時間。基于各部分的內容不同,每期節目在版塊時長上遵循了“短—長—短—長—長”的規律,在節目節奏上也是快慢相間,避免觀眾的觀看疲勞,適應觀眾當下碎片化信息接收的習慣。《新聞周刊》就像一串佛珠,由一根繩子將六個獨立的珠子串聯而成,它們外表上都自成一體,內在上又一以貫之,形式上靈活多樣。
二、語境對主持人語言樣態的制約
吳郁曾說道:“語境是節目主持人語言活動的起點。”語境,即語言環境,是說話人組織語言、表達觀點時所依賴的外部環境的綜合。任何人的語言活動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受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水平、交際場合等環境的影響,采取不同的交際策略進行的語言交際活動。在新聞節目中,主持人說什么樣的話,以及怎樣說話都不是其個人語言習慣所決定的,而是受到宏觀語境和微觀語境的雙重影響。
宏觀語境即說話人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語境。作為社會的產物,電視新聞節目的新聞內容取材于社會,立足于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必定是依賴于其所處的社會制度而存在的,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樣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時代環境的影響。作為我國最具權威性的電視平臺,央視播出的《新聞周刊》不論是選題還是主持人語言都要求符合規范,能夠對觀眾產生正向引導。同時,作為一檔受眾為全國觀眾的新聞類節目,其選題涉及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言行舉止都有明確的標準,主持人所倡導和弘揚的精神應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適應,要對違反核心價值觀的行為進行批判和反對。例如對開私家車進故宮事件的問責,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回顧等新聞熱點中,白巖松時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去剖析問題。
微觀語境是指話語行為發生過程中的具體環境。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制度決定了主持人所遵循的指導思想,而微觀語境則決定了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怎么說”的問題。在主持人越來越多擁有了話語權的當下,電視節目中出現了越來越多風格迥異的主持人形象,甚至一些風格獨特的新聞主持人大大提高了新聞節目的觀賞性和功能性。央視新聞頻道的朱廣權將段子手的風格發揮到極致,在新聞播報中融入強烈的個人風格,他的很多新聞語言至今仍為觀眾津津樂道。與朱廣權的機智幽默不同,白巖松總是以平靜的語言娓娓道來,猶如隔壁鄰居在和你拉家常一樣,以樸素真摯的語言來傳達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新聞周刊》主持人的語言樣態特征
《新聞周刊》致力于以獨特的眼光看待眼下的中國,立志做一本有理想、有責任感、有尊嚴的新聞雜志。該節目的主持人白巖松既沒有當下自媒體主持人媚俗的丑態,也沒有故作高深的陽春白雪式的高姿態,而是在多元化的新聞內容之上,以獨到的見解、精辟的評論、生活化的表達賦予了《新聞周刊》深度與力度。
(一)旨意獨到深刻
“別人說過的話不能再重復”是《新聞周刊》的準則,主持人白巖松更是以深度挖掘新聞價值作為自身的責任,他總是能夠用看似簡單的串詞將社會熱點新聞與公眾生活聯系起來,以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剖析引發公眾的思考。在整個節目中,白巖松以語言技巧和說話藝術,將具體的問題與抽象的旨意相聯系,充當了溝通普通民眾與專業人士之間的橋梁,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傳達深刻的道理,滿足觀眾的知情權。《新聞周刊》雖然由六個版塊組成,其中的“本周視點”和“本周人物”版塊是專題性深度報道,也是每期節目的焦點,因此不論是題材選擇還是主持人話語,都表現出獨到的思考和深刻的旨意。在2020年6月20日的節目中,《新聞周刊》的鏡頭對準了“陳春秀高考被冒名頂替”事件,在節目最后,白巖松連用四個問句對該事件進行問責:是誰為此事件開綠燈?又是誰該為此事承擔法律責任?陳春秀事件最后該如何收場?誰又該來彌補陳春秀被偷走的命運?白巖松帶領觀眾透過陳春秀事件來追根究底,探尋事件背后的問題。的確,陳春秀故事的真相已經浮出水面,然而此事背后的問題并沒有水落石出。由此事甚至引發了社會上的連鎖反應,爆出山東7年間有多達242人高考被頂替。
(二)語言平等親切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說教式播新聞已經無法滿足當下觀眾的需求,眾多節目也在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和眾多新聞節目一樣,《新聞周刊》力求擺脫刻板的說教形式,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主持人白巖松將個人主觀感受和人文主義情懷融入主持當中,以更加多元化的表達方式、更加人性化的情感態度、更加平等的身份地位與觀眾進行溝通,以更加口語化的語言和觀眾進行交流,從而拉近了節目與觀眾的距離。
這是本周我在采訪再次成為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時提出的一個問題:“您又成世界首富了,這樣的新聞還會影響你嗎?”他孩子氣地說“我還捐出了50億呢!”沒錯,這正是我問他“是掙錢難還是花錢更難”的原因。
“這個世界會好嗎?”您如果問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但是如果相信會變好的人會慢慢多起來,并為此做很多推動的事情,那我相信,世界會慢慢變好的。所以我很喜歡蓋茨基金會的一句話:我們是樂天行動派。(《新聞周刊》2019年11月24日)
以上是2019年11月的《新聞周刊》中白巖松采訪比爾·蓋茨的導語和結尾部分,他沒有重點介紹比爾·蓋茨的身份地位,而是以“掙錢難還是花錢更難”這一人人都關心的問題導入,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期待作為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白巖松善于從與觀眾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引入,以小見大,用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拉近節目內容與觀眾生活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觀眾觀看的欲望。
(三)播說評述結合
播新聞、說新聞、聊新聞是當前新聞節目的三種播報形式。作為最早的表現形式,播新聞注重規范性,主持人往往呈現出理智冷靜、端莊穩重的語言樣態。播新聞也是最重要的新聞形式,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規范性也成為新聞節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點;說新聞具有“剛柔并濟、嚴謹生動、親切質樸”的特點,是當下最為主流的表達樣態。說新聞看似隨性自然,其實也是主持人在經過理性的思考后的嚴謹表達;聊新聞則是以更加活潑的形式、口語化的表達進行新聞播報,主持人以普通百姓的視角去解讀新聞,以普通百姓的心理去評價新聞。三種新聞播報形式并非相互獨立的存在,而是隨著新聞節目的長期實踐在不斷融合,呈現出播說評述相結合的特點,讓新聞節目以更加多元化的播報樣態走入百姓中間。
2020年1月,前空姐開大奔進故宮并拍照炫耀的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輿論的焦點,關于她是怎么開車進故宮、如何進故宮的問題愈演愈烈。1月18日的《新聞周刊》節目將鏡頭對準這一事件。在節目中,白巖松首先對開車進故宮違反故宮禁令這一客觀事實進行陳述,語言平實但態度鮮明,不容反駁。緊接著白巖松亮出自己的觀點:“這不是炫富,是炫權力!”直指這一事件背后的本質。最終將這一事件的關注點引向將該女子放進來的“權力”和“財富”,呼吁故宮嚴格管控車輛。在這一熱點事件的評述中,白巖松并沒有一味的指控,而是用“風可以進,雨可以進,游人可以進,但汽車和扭曲的權力與財富絕不可以進”這樣的對比,冷靜的分析,又有幽默質樸的發問,將嚴肅規范的評論與輕松的說話相結合,在剛柔并濟中輸出觀點,尖銳地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睿智地分析權力的泛濫問題。
(四)體態得體自然
非語言交際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交際方式,是指以包括眼神、手勢、身體動作等在內的非語言形式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個人整體形象的塑造離不開非語言交際。作為節目與觀眾直接溝通與交流的中介,主持人的一言一行不僅是個人文化修養的體現,更是關乎節目品牌形象的要素。在夯實的專業素養的基礎上,恰當地使用非語言交際手段,可以幫助主持人形成鮮明的個人主持風格。在《新聞周刊》中,白巖松多數時候以站立的姿態出現在鏡頭的三分之一處,西裝革履的白巖松以聲情并茂的語氣娓娓道來,配合上簡單隨性的手勢,在親切感之中又給人以力量感。與白巖松嚴肅莊重的形象相配合,鏡頭的背景以新聞周刊封面的形式展現熱點事件或人物,增強主持人和新聞事件的互動性,用文字和圖片彌補主持人評論時的信息缺失,弱化新聞評論的單調說教性質。在2020年5月16日的節目中,針對被“封”的豐巢這一事件,在說到杭州一小區面對豐巢超時收費這一新規以斷電的方式來表示反對的時候,白巖松一反平時嚴肅認真的態度,語氣中帶著一種無奈,臉上出現了短暫笑意來進行播報,再配合以隨性的手勢語,恰當地給觀眾傳達了白巖松個人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同時以更加嚴肅認真的態度進行解說:一場五毛錢引發的快遞柜商業模式風波,迅速被媒體聚焦放大,這只是錢的事兒嗎?這種得體自然的體態語讓《新聞周刊》更具人文關懷,充分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
四、結語
新聞節目深刻影響著社會的精神面貌,關系著國家的國計民生,新聞節目應該自覺地承擔起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作為節目和觀眾溝通的最直接的窗口,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至關重要。受到社會環境、時代環境和個人微觀語境的影響,新聞節目主持人往往呈現出風格迥異的語言特征。作為一檔新聞資訊類節目,《新聞周刊》立足于時代,肩負起媒體責任,融入白巖松式的主持風格,既符合觀眾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也很好地承擔了引導社會價值觀的社會責任。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俄戰略伙伴語境下媒介合作研究”(批準號:15BXW014,證書號:2019323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