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要: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體質,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對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年齡較小,且正處于實際發展的關鍵階段,各方面發展尚未成熟,尤其心理發育尚未健全,對外界事物的判斷能力較弱。在經濟日益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家庭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物質方面的滿足,卻忽略了學生的內心發展需求,容易導致學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自信心缺失問題。對此,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強化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讓學生在運動中養成鍛煉的好習慣,培養出堅持不懈等優良品質。基于此,本文針對初中體育強化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踐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體育;初中生;心理素質;身心發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很多學生缺少參與體育訓練活動的積極態度,此情況不僅與學生身體素質相關,同時也受到了其心理素質影響,比如很多初中生內心較為自卑,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同時也害怕失敗之后無法積極適應。這就表明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素質鍛煉是非常有必要的,體育教師要借助體育特性積極開展體育訓練,在確保體育活動有序開展的同時,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一、立足學生個體差異,開展針對性訓練
對初中生來說,他們的個體性較強,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是面對相同的體育項目,學生之間也會因為運動能力與興趣愛好的不同現差異。對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針對性教學,提升對學生的耐心與細心,強化對學生個體的分析,針對不同心理問題給予對應的鍛煉方法。例如在短跑運動項目中,教師發現有些學生存在消極情緒,抵觸短跑訓練,甚至會出現逃避情況。對此,教師可與學生建立溝通,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有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起跑時總是落后于他人,比他人反應慢,以至于每次起跑時會存在較強的緊張情緒,久而久之便出現抵觸情緒。對此,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個體訓練,不與他人進行短跑訓練,并傳授提升反應速度的方法,讓他嘗試自主訓練,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他通過鍛煉得到反應能力的提升。
二、提供展示自我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對初中生來說,大多數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較強,但傳統教學中大多是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重復性體育活動,活動內容的趣味性不足,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導致學生消極參與。對此,教師可以適當調整課程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例如競賽活動是體育課程中常見的教學方法及包括合作競賽與個體競賽,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競賽意識與合作意識。教師可將其應用于籃球訓練中,現在學生示范籃球運動的基本技巧與規則,讓初次接觸籃球的學生也能參與進來,而后對學生進行分組,基于學生充足的自我訓練時間,讓學生熟練掌握運動技巧,形成堅持運動的毅力。接著組織開展籃球競賽,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運動的魅力與競賽的緊張氣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適當調整課程難度,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
傳統教學模式下,初中生面臨挫折時往往會出現氣餒現象,甚至難以從失敗中走出來,不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發展。對此,體育教師要強化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讓他們敢于直面困境,并善于分析挫折原因,進而具備再一次挑戰的勇氣。
例如在跳高項目教學中,有的學生因自身技能掌握不熟練,難以在起跳時取得良好成績,進而出現不敢嘗試心理,害怕再次挑戰時會被他人嘲笑。對此,教師可對其給予鼓勵,讓他們正確認識到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失敗,了解到自己失敗只是因為不熟練跳高動作技巧導致的,并非自己能力不足。而后傳授學生規范性跳高動作,古力奇再次嘗試,直到取得成功。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有不敢挑戰漸轉變為敢于挑戰,并通過自身努力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以此建立挑戰挫折的勇氣,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除此之外,毅力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品質,教師可通過適宜的訓練項目,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較高的毅力品質,比如長跑訓練,教師可在學生訓練過程中給予必要的鼓勵,激發其內心潛力,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做到堅持不懈。
四、結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素質,社會與學校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體育鍛煉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形成良好的品質。對此,體育教師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獨特優勢,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定位出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關鍵訓練點,積極探索適合初中生的體育訓練方法,以此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丁華雷.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04):119-120+123.
[2]馬秀梅.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方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22):78-79+84.
[3]周華.初中體育教學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J].華夏教師,2019(36):31.
[4]陳志蘭,廖志強.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初探——以寧德市蕉城區蕉城中學為例[J].亞太教育,2019(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