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娟 鮑書潔
摘要:在“雙減”背景之下,作業設計要處理好“學科本位”與“學生立場”的關系、“基礎類作業”與“拓展類作業”的關系、“單一學科作業”與“跨學科整合性作業”的關系、“作業批改”與“作業展示”的關系。作業設計從單一割裂走向綜合融通、從碎片化知識習得走向整體綜合素養提升,從被動作業走向主動學習。通過構建教學管理共同體、級部學科共同體、家校育人共同體、師生共評共同體,切實推進學校作業改革的高質量實施。
關鍵詞:作業設計;作業類型;作業評價;“雙減”政策;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622.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2B-0043-04
收稿日期:2021-12-01
作者簡介:徐燕娟,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校長、黨支部書記,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江蘇省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對象;鮑書潔,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副校長,常州市學科帶頭人。
作業是檢驗教學效果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作業從來都不是一個“小問題”,對學生作業負擔的討論也從未停止。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迫切需要減掉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如何對作業進行有效的設計、評價、管理已成為每個學校、每位教師都應該認真研究的大課題。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以課程、學生和學習的視角,對作業設計重新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反思,力圖在作業設計、作業方式、作業管理、作業評價等方面形成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共同體,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以作業倒逼教師提升教研能力,促使家長轉變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夠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助推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一、明確作業設計的要求
傳統的流水式作業為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回家完成作業,第二天由課代表收齊作業交教師批改,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發放作業。教師日復一日地布置和批改學生的作業,家長日復一日地關心輔導,但很多時候換來的結果是教師、學生、家長都沒有完全有效地利用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根據馬扎諾的“學習行為模型”,面對一項新任務,人的自我系統首先啟動,決定學習者是否介入完成某一任務[1]。如果這項新任務不能兼顧“有價值、有意思、有可能”,那么自我系統就會關閉,人就不會接受這個任務或是在參與的時候干勁不大。作業也不例外,如果學生不理解作業的重要性,感受不到其中的樂趣,并意識到憑借自己當下的力量無法完成,那么就會拖延,甚至拒絕完成該項作業。
學校課程教學處發放調查問卷表,回收統計后發現了以下問題: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類型單一,機械重復作業過多;作業結構設計缺乏整體性、序列性,作業的目標、難度、類型等比例不合適;作業功能單一,主要是鞏固課堂知識和技能;作業缺乏針對學情的差異性,批改以教師為主體,缺少對作業習慣的關注,只強調做,并沒有關注學生如何做。針對以上問題,在作業設計上必須處理好四個關系:
(一)在作業目標上,處理好“學科本位”與“學生立場”的關系
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也是教師改進教學的參考,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拓展運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業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站在發展學生的立場上思考作業設計,而不應固守“學科本位”。作業設計要從滿足學情的多元化、發展學生的思維力、促進學生的實踐力、引導學生的積極性這幾個方面思考。
(二)在作業內容上,處理好“基礎類作業”與“拓展類作業”的關系
在作業內容設計上,減負與增質是相輔相成的。減去的是機械訓練類作業,機械訓練類作業多為基礎類作業,基礎類作業主要的設計依據是學科課程標準,難度不宜過大,訓練不宜過多,不能將此類作業煩瑣化、復雜化,額外增加學生的負擔。提升品質的多為實踐類作業,實踐類作業應以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在知識應用場景中進行體驗和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在作業形式上,處理好“單一學科作業”與“跨學科整合性作業”的關系
作業不僅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工具,還是學生熟悉技能、掌握思維方法、體驗情感、解決真實問題的重要路徑,要落實這一理念,作業設計就要充分重視“整合”。因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不是單一的,作業設計也應由單一的學科作業走向跨學科整合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既有利于打破學科壁壘,開展多學科的學習,又有利于減少各學科作業的簡單疊加帶來的學習負擔。
(四)在作業評價上,處理好“作業批改”與“作品展示”的關系
作業評價的形式長期以來是一對一的,針對性強但相對枯燥,學生很難從中獲得成就感。如何通過作業評價,使作業的價值最大化,放大學生的學習效果?作業展示就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呈現這樣的效果。要實現作業展示,就要使作業作品化,在作品化的過程中改變作業內容、形式,實現作業提質的目標。要由作業批改過渡到作品展示,改變作業批改的單一形式,提高作業評價的質量。
二、多視角設計作業
讓學生完成作業不僅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學科素養。作業設計與實施是一個龐大的體系,主要從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批改、統計分析、作業講評、作業輔導等環節來實施,每個環節都存在相互的影響,怎樣的作業是高質量的作業?如何讓教師和學生在作業設計中得到成長?這需要整體設計一門學科的作業體系,長程設計并橫向關聯各學科。
(一)育人視角:從單一割裂走向綜合融通
以往作業大多服務于單一的智育需求,作業往往整齊劃一、數量多、偏機械訓練,難以適配學生個體差異。國家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即馬克思提出的體力、智力、創造力、社會能力及各種潛能全面發展的人。教師更應該清晰地認識到作業是育人的一部分,作業要符合學生生理、認知規律,在與學生生活的連接中激發學生探索欲,培養學生的能力與品格。為此,作業結構改革必須改變當前作業形式單一、割裂知識關聯及與生活關聯的狀況。首先,打破學科間的界限,用領域化的思維設計跨學科知識的作業。不同學科的結合,有利于學生知識橫向遷移能力的提升。其次,打破知識與真實世界的界限,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看到知識在真實世界的運作,從而建立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幫助學生整合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再次,打破師生、生生間的界限,形成合作作業的機制。
(二)課程視角:從碎片化知識習得走向整體綜合素養提升
從課程視角出發,作業作為課程實施的一個環節承擔著教學診斷和教學改進的功能。建立高質量的作業體系,首先要設計好每一門學科的作業體系,再考慮設計學科間作業體系的橫向關聯。學科作業整體規劃,不是一個學期的整體規劃,而是從單元設計著手,貫穿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進而進行一門學科整個學段的整體規劃。學科作業要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設計,整體規劃學科單元,研制單元作業目標,依據作業目標設計單元作業。這樣可以避免僅僅從微觀角度把握某個課時的問題,有助于增強同一單元不同課時作業之間的結構性和遞進性,有助于系統思考單元整體的培養目標、教學、評價、作業、資源等,從而培養教師對學科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系統設計能力,更好地發揮作業對學生發展的作用。橫向關聯各學科,圍繞各學科核心素養,基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設計項目式作業。跨學科作業或各類綜合實踐作業除了可以使學生掌握多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等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綜合素養。
(三)教學視角:從被動作業走向主動學習
當前,教師布置、批改、講評作業,工作量大,實踐效果卻不好。作業改革應當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作業應當成為學生自主反思、自主選擇、自我負責的過程。真正的作業是為自己而做,起點是學生反思并提出自己的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渴望。因此作業設計和實施需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開展學科作業“自主化”的改革實踐,即以自主設計的學習方案補充教師布置的作業。在學校的引導和支持下,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在自主管理、自主評價中形成自學能力。
三、構建共同體推動作業改革
作業改革涉及作業設計、作業方式、作業管理、作業評價等方面,只有各方面協調發展,才能推動作業改革的高質量實施。學校建設了四個共同體:教學管理共同體、級部學科共同體、家校育人共同體、師生共評共同體,切實推進作業改革的高質量實施。
(一)構建教學管理共同體,頂層系統設計作業
影響作業設計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作業類型、作業結構、作業功能、作業目標、作業學科性、作業難度、作業選擇性、作業時間等。好的作業設計由學校各管理團隊通力合作:行政團隊明確方向,教研備課團隊監管學科作業,教師按照設計落實作業布置。橫向層面,學校課程管理部門根據作業的功能將作業分為鞏固積累、遷移運用、拓展延伸、習慣養成四大類,并針對學生的能力,每類作業根據難度分為A、B等級,供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選擇。縱向層面,根據作業完成的時間分為課前作業、課堂作業、課后作業,各學科以單元為結構對教學內容進行單元作業的整體設計。
(二)構建級部學科共同體,項目化設計作業
項目化學習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綜合解決問題,是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再建構與創造的學習方式。學校構建級部學科共同體,通過嘗試橫向建構,以年級為單位,進行項目化學習作業設計。同一年級不同學科之間的作業可以相互關聯,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嘗試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更加注重整體設計、融合設計。例如每年元旦假期,針對新年進行級部創意作業設計。六年級部以“創意火柴盒”為主題,進行創新設計。在進行假期作業設計時根據基礎作業、分層作業、學科項目作業,系統設計同一學科的作業。數學教師請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制作長方體火柴盒,語文教師介紹生肖故事,美術教師指導在火柴盒上繪畫圖案,......一個個創意火柴盒的背后,是語文、數學、美術、勞動等多學科融合創造出的新成果。這樣一份作業已然從單一的學科走向跨學科融通,從知識的習得走向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構建家校育人共同體,踐行交互式作業
家長參與是學校作業實踐中的重要內容,“雙減”政策提到要減輕家長負擔,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作業、批改作業。首先要明確的是,這里的作業主要指的是家庭書面作業。在學校布置的實踐性作業中,家長應成為幫助學生實踐的導師,與學校一同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養。
?學校會請家長和孩子在假期一起完成實踐性、情境性、交互性作業。例如在國慶節、勞動節、中秋節這樣的節日,進行實踐探索類作業設計。在國慶假日,學校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觀紅色基地,用少先隊員獨特的方式,為祖國祝福、獻禮。在完成此項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和家長都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在勞動節假日,每個年級設計的親子作業是完成一項親子勞動。通過構建家校共同體,設計交互式作業,根據學生的年級差異,可以一起做木工,一起做菜,一起拖地、整理衣物,使學生在勞動節和家長一起感受勞動的快樂。
(四)構建師生共評共同體,展示性評價作業
學生都有自我實現的內在需求,即他們希望通過一定的平臺、一定的路徑展現自我、成就自我,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作業作品化正是為學生們提供了這樣的實現路徑。如何體現作業的展示性,并豐富作業的評價形式?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打破原來的單一評價模式。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要思考作業最終的展示形式,可以在班級進行圖文結合的展示,也可以讓學生做成“美篇”和PPT進行演講式展示,還可以把學生作品統整為微信信息,通過推送讓所有的學生和家長欣賞學生的作品。有了展示的平臺,有了這樣展示性的評價模式,學生精益求精完成作業的欲望被激發。
打破“優良中”等級評定的單一評價方式,走向個性化評價。作業上的評語不再僅僅是對與錯的符號標識,而是充滿創意的簡筆畫,妙趣橫生的特制表情包。評價作業不再只是教師評價,還加入了學生自評、伙伴互評等方式,例如將練筆張貼在作業互評區,學生可以用微笑表情包給欣賞的作品點贊,這既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流,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
“雙減”政策下,教育者迫切需要用新的思維理解作業,用新的方式設計作業,用新的視角對待作業。應當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重視評價結果對學生的積極引導,強調評價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的思維過程和情感體驗,真正發揮作業在學生“全人”發展中的作用。減輕學生在基礎性課程學習上的負擔,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輕負擔高質量,助力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黎加厚.新教育目標分類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34.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