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生 李海艷 黃文君
關鍵詞:高職院校;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鄉村農民在勞動生產實踐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人文精神形體,是廣大鄉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充分發揮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鄉村治理與鄉村文化協同發展。當前,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困難。要解決好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難題,增強鄉村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需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重要職能,積極開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一、高職院校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重要意義
(一)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是高職院校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學校的重要類型,同樣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職能,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著重大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和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等重點任務。同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對高職院校開展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有著重要指導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設置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5年過渡期,指出到2025年要實現“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取得顯著進展”[1]等目標任務。在這樣關鍵的過渡期,高職院校必須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主動探索作為,積極開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研究,積極創新建設高校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服務體系,努力提升高職院校在培養鄉村文化振興人才、服務鄉村社會發展、傳承創新鄉村文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發揮積極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培養、文化服務戰略支撐。
(二)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是高職院校助推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舉措
當前,廣大鄉村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仍面臨許多挑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廣大鄉村經濟社會也在隨著發生快速變化,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廣大農民涌入城市務工,加之市場經濟在農村逐漸發展,一些不良的風氣與文化逐漸侵蝕著鄉村社會,使一些鄉村社會或多或少產生了金錢至上、盲目攀比、鋪張浪費、利己主義等不良風氣,逐漸把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遺棄。高職院校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探究,有助于培育鄉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淳樸鄉風民風形成,凈化鄉村精神文化。通過持續開展送文化、送教育下鄉等活動,用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表演形式,開展傳統鄉村文化活動,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團結互助、積極進取、勤儉持家等人文精神資源,引導村民樹立新時代思想觀念,逐步提高新時代村民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積極促進鄉村形成積極向上、團結互助、心存友善的社會風尚,助力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三)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是高職院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植根于鄉土社會,源于鄉土文化。”[2]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指出,要“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資源,建設新鄉賢文化,培育和扶持鄉村文化骨干,提升鄉土文化內涵,形成良性鄉村文化生態,讓子孫后代記得住鄉愁。”[3]因此,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抓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創新,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形式,有助于培養鄉村文化振興人才、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傳承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服務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高職院校以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為抓手,促進現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融合,來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以進一步增強村民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二、高職院校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路徑探析
高職院校要發揮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作用,就必須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積極開展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研究,做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創新,積極探索新時代鄉村人文精神內涵來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增強村民們自覺保護利用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為群眾搭建傳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創新鄉村文化建設模式,發揮鄉村優秀文化凝聚民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積極作用,用文化力量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開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研究
一是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高職院校保護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4]高院院校要緊扣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大力開展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體現勞動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團結互助、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和處世規范,發揮農耕文化在凝聚村民力量、形成良好民風、推進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農耕文化傳承保護研究,引導高職院校師生樹立服務“三農”意識,自覺投入鄉村建設,自覺在實踐中落實農耕文化保護與研究要求,不斷豐富農耕文化內涵,積極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二是建設鄉村優秀物質文化遺產收藏館室。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建設仍面臨許多挑戰,一些不良風氣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農民文化生活。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村民對先輩們留下的承載著鄉村優秀文化的物質遺產重要性認識不夠到位,保護意識不強,導致鄉村優秀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破壞而消失。在開展鄉村文化研究和保護過程中,收藏保護鄉村優秀文化產品,對增加鄉村文化新活力有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可以結合自己辦學特色,建設鄉村優秀物質文化遺產收藏館室,在滿足教學研究的同時又起到保護的作用,為鄉村“留得住鄉愁”有著重要意義。
(二)抓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創新
一是開展鄉村優秀文化進校園活動。“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豐富拓展校園文化,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5]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可通過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和相關研究項目平臺建設,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邀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到校開展培訓教學,將鄉村優秀文化教育傳承創新融入到學校各專業教學中,將鄉村優秀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融入到職業教育中,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和相關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形成高職院校、鄉村民間藝人、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共同培育鄉村文化振興人才的育人模式,培養精通鄉村文化的優秀人才,并引導他們參與鄉村建設,通過示范引領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從鄉村娃娃抓起的目標。
二是開展鄉村優秀文化傳承創新教育。結合鄉村人才振興實際需要,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實施差別化訂單培養,為鄉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本土人才。將鄉村特有的民俗、民風以及精神氣質與道德追求融入職業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具有鄉村文化精神、適應鄉村發展、能扎根鄉村需要的合格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鄉村文化振興中農民這支主力軍,結合辦學特色,積極承擔鄉村傳統技藝傳承人培養,挖掘培養鄉村傳統藝人并引導他們回到鄉村建設工作平臺,開展傳統技藝教育培訓,形成鄉村特色文化品牌;積極開展“脫盲再教育”,進行現代自媒體技術培訓,促進鄉村干部和廣大村民掌握基本知識、技術和實用技能,讓農民掌握電商、直播帶貨等的現代信息技術文化知識,用現代技術文化力量助農增收。
三是認真開展新時代耕讀教育。“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6]將中華五千多年的農耕智慧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和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把田園當教室,將鄉村當課堂。每年在春耕、秋收時節,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開展農忙時節勞動生產實踐,形成耕與讀、學與勞深度融合的育人環境,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培養接地氣、有擔當新時代鄉村建設人才。
(三)積極推進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一是開展文明實踐助推美麗鄉村建設。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特色優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平臺,積極引導師生參與鄉村振興實踐活動。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組織師生借助“三下鄉”等平臺,深入鄉村進行文藝巡演、書寫宣傳標語、繪制墻體宣傳畫、書寫頌黨恩對聯等,將黨和國家的政策送進村、送進寨,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用畫筆書寫美麗鄉村。支持師生“三農”題材文藝創作,開展文化下鄉巡演等惠民演出,協助辦好農民豐收節,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深入民族地區鄉村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引導農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是積極開展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高職院校以“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為平臺,積極組建師生宣講隊,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方式,深入鄉村開展普通話、國學經典閱讀、健康養生、文明禮儀、居家安全、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培訓,強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指導選樹新時代農民模范,發揮身邊榜樣教育力量,引導農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指導鄉村持續開展移風易俗,結合鄉村實際制定村規民約,協助鄉村開展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助力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總之,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等重要職能,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做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研究,助推鄉村文化振興,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N].光明日報.2021-03-23(第01版)
[2]王磊.鄉村文化振興的國學思考[N].光明日報.2018-07-07(第11版)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7-01-26(第01版)
[4]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光明日報.2021-02-22(第01版)
[5]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光明日報.2017-01-26(第01版)
[6]潘魯生.鄉土文化根不能斷[N].人民日報.2017-12-10(第10版)
注:本文系2021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籌項目立項課題“貴州高職院校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項目編號:2021ZC08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