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燕茹,田亞茹,劉俊紅,黃云鵬
(河南城建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2)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 年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其中強調:“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2016 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20 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育人作用,是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教育部2018 年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的通知,其中指出:“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是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推動了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教育部于2020 年1 月下發通知,要求2020 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抓緊搭建云課堂,利用各類網絡平臺,達到“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目的。也正是這一契機,使得各類網絡課程、在線課程的建設有了蓬勃的發展。
生物化學是一切生命科學有關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前沿性的課程,在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構建和能力素質培養中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因其內容繁雜,概念抽象,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被動學習等情況,對于學生后續專業課程和職業前景的發展有不利影響。課程思政概念的明確提出和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為生物化學課程的進一步改革與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我校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制藥和園林專業均開設有生物化學課程,由于專業側重點的不同,園林專業對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要求不高,因此開設簡明生物化學,在大一下學期學完;而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和生物制藥對生物化學的依賴性高,與學生考研、就業關系密切,因此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分別開設生物化學(一)和生物化學(二),共計96 學時,生物化學(一)的主要內容是生命分子的結構和性質,生物化學(二)著重講授代謝相關內容,下面就以生物化學(二)的課程建設為例進行探討。
由于生物化學課程涉及的知識體系龐大,學生學習理解難度、記憶難度較大,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老師講授,但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對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單一的講授模式弊端凸顯,主要表現有:(1)廣大學生的學習者地位體現不足,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一味地接收;(2)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較低,僅少數的提問和討論,不能使學生廣泛參與,課堂氣氛比較沉悶;(3)學生的課下學習沒有發揮良好作用,課前預習流于形式,課后復習限于完成作業等。針對上述情況,教學團隊對生物化學課程的進一步建設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調研,發現新一代大學生,其學習成長經歷和當代社會知識獲取方式的演變使得他們對傳統的單一講授式課堂教學越來越難以融入,其更渴望知識學習的獨立性和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對于課堂以外的學習時空有自己的個性要求。而這往往是傳統講授式課堂教學難以給予的,數字課程正好可以滿足學生的這一需求。因此,生物化學數字課程的建設勢在必行。
2.2.1 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研究扎實
我校自2001 年建系招生以來就開設了生物化學課程,二十年來根據學校定位的轉型升級與學科優化調整,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加突出,教學內容愈加豐滿,授課形式也從“以教師教為中心”逐步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我校生物化學教學團隊常年在教學一線工作,一直從事生物化學的教學研究工作,根據生命科學領域發展的新態勢和新工科發展對人才培養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充分運用OBE 教育理念,合理地確定生物化學(二)教學目標,構建課程體系,其知識框架結構如圖1 所示。教學團隊致力于提高本科生的教學效果,有序開展了大量的教學改革成果,將成果推廣應用于專業教學中,真正使學生受益。該團隊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和完善,積累了較為系統、規范并且能反映生物化學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教學活動的教學資源。
圖1 生物化學(二)課程知識框架結構
2.2.2 網絡平臺搭建基礎好
隨著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的實施,我校也進一步推動課程的高質量網絡建設,依托超星學習通搭建我校網絡課程平臺——學在城建。筆者于2018 年10 月,在該平臺創建《生物化學(二)》網絡課程,配合線下《生物化學(二)》課程使用,重點講授代謝生物化學部分內容。
自建立生物化學(二)網絡課程以來,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平臺,配合課堂教學活動,分模塊上傳相應的教學資料,極大地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體現在:(1)隨著我校辦學定位的轉型,實踐課占比增加,理論課學時壓縮,教師可將淺顯易懂的教學內容上傳至網絡課程,要求學生自學完成;(2)生物化學代謝部分涉及的名詞多、反應復雜、內容抽象,學生初次接觸,理解較為困難,教師若能將抽象的物質代謝理論轉化為動態視覺資料將對學生大有裨益,而網絡課程恰恰為動態視覺資料提供了很好的平臺;(3)社會環境的發展導致學生的個體差異更加顯著,興趣點分散,傳統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這就要求教師能密切關注研究前沿,及時將與學科發展聯系緊密的內容通過網絡課程平臺發送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著網絡課程不斷更新和完善,經過三年的建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網絡教學資源,累計受益學生265 人。
由于生物化學是一切生命科學類課程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擴大生物化學課程的受益范圍,在學校的支持下,于2020 年又建立了基于 MOOC 的《生物化學(二)》SPOC 在線開放課程,對全校師生開放,成為師生學習、了解生物化學的有效途徑。
21 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隨著該領域的迅猛發展,作為生命科學基礎學科的生物化學,其應用必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工業、農業、醫藥、環境、發酵等,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在生物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正是響應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利用網絡課程和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對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在授課視頻、討論交流、課程資料中將課程知識要點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見表1),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表1 生物化學中課程思政融入點
生物化學課程作為生命科學學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為課程思政在生命科學領域人才的培養上提供了載體。課程內容復雜且應用范圍廣泛,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生物化學數字課程的應用推廣也有助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傳播。在生物化學數字課程的教學實施中,合適的思政元素案例、有效的思政育人策略、正確的思政理念結合是做到“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使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專業課程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要不斷加強思政本領,結合課程、時政、教學設計等方面,對思政教育進行不斷探索,使得立德樹人觀念能夠在生物化學課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