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濃 郭麗雪 曾正陽 李倫

摘 要:當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的發展,其在北京考察冬奧會工作時指出,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而增強人民體質就離不開大學體育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大學體育,體育專業的招生人數逐年上升。同時,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其思想政治上也隨之顯現出一些新的問題。研究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對加快武漢市綜合類院校體育專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四所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困境進行研究,提出對策路徑。
關鍵詞:體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策
當前,我國進入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歷史時期,群眾體育需要扎實根基,學校體育需要健康促進,體育人口需要實質性突破[1]。在這種形勢下,高等教育勢必加大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據統計,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招生辦學規模以每年5%的增長率不斷擴大[2]。綜合類院校體育專業的建設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質量體育人才。根據我國現有的高考制度規定,體育專業的學生在高考時需通過體育加試,這就要求他們在高中階段利用相當多的時間來進行體育訓練,所以跟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體育專業的學生屬于相對特殊的一個群體。他們在文化知識、思想覺悟、理想信念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考慮到體育專業學生的特殊性,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對實現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并且,目前體育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時期形成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很大程度上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且大部分人認為體育專業的學生大都性格活潑開朗,樂于交往,心理素質強。實際上會造成在他們真正出現心理問題之后會變得毫無準備,不知所措[3]。因此是時候應該正確審視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了。所以,本文根據調查目標院校學生的課程成績、思想狀況等,并對其進行訪談、分析,總結出當前綜合類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在思想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梳理與提煉,闡述綜合類院校體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需求,探索一條綜合類院校體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對策。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經濟學院、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專業的學生。
(二)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Google學術等檢索平臺查找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專業學生的文獻資料、文件、會議報告等,進行分析、整理。
2. 問卷調查法
問卷發放的對象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經濟學院四所高校的在校體育專業學生。通過問卷星應用軟件設計發放《問卷的標題》問卷368份。
3. 數理統計法
整理問卷調查的所得數據資料,運用EXCEL統計和處理數據,然后將相關結果應用于論文撰寫中。
二、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經過筆者走訪調查后發現,大部分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意識是進取的、積極的。體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和體育訓練的同時,仍樂于關心時事,樂于奉獻,進取拼搏等[4]。相比于其他專業的學生,又有著敢于競爭、不服輸、不怕輸的精神,在籃球、足球等一些團體對抗類項目中有著超常的求勝欲。但同時,由于體育有著激烈的競爭性和對抗性,某些時候會被社會上消極的思想所影響,比如易于采取極端行為等,從而讓部分學生的某些觀念出現了扭曲[5]。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容易在思想上產生偏激,思考問題容易固執己見,不周全,在政治素養與社會意識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特點分析
眾所周知,在體育類專業學生高考時,他們的錄取模式是“體育+文化”雙標準機制,且大部分學校在體育成績上要求較高,所以學生們在學校里也是重體育而輕文化,從而導致了文化課成績相比于其他專業學生有著明顯的差距[6]。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其不能較好地適應大學學習的原因,跟其他專業學生相比也一定會存在著不同的特點。
1. 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整體特點
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大部分學生都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正義感,對集體榮譽的拼搏當仁不讓,但是對社會的整體認識大多還停留在表象階段,缺乏社會實踐。
而且,體育專業的學生由于專業的特點,大部分都是外向型性格,在氣質上偏膽汁質,性情開朗,辦事積極這是他們共同的特點。但卻又時常忽視自己的實際水平,容易沖動,自控能力有待提高。
2. 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每個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從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思考如何走進學生的內心,幫助他們完善自己的人格是他的重要職責。引導學生怎樣客觀地認知自己的心理狀態,對他們可能產生的心理危機加以輔導,則可以幫助他們在心智成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
健康的心理素質離不開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體系中必要的一個板塊[7],從思想品德的視角出發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其自身的身心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近年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各地蔓延,全球經濟持續下行,學生所面臨的上學、就業等問題與日俱增,從而干擾了體育專業學生正常的心理狀態,很容易使現在的體育專業學生心理上產生迷茫和彷徨。
3. 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習側重點
一些學者認為,體育專業的學生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都對自己的專業技術特別看重,但卻忽視了理論知識的培養和學習[8]。以至于在理論知識方面非常欠缺,學習缺乏系統性。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術訓練上,從而放松了理論的學習,學生每年參加補考的人數較多,不容忽視。
但是,在筆者本次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體育專業的學生,幾乎沒有出現特別偏向技能的現象,而是認為技能和理論同樣需要兼顧,哪一樣都不能少,這無論是和筆者的假設還是和前人的研究調查有著很大的不同。根據筆者調查,認為技能重要的有25%,認為理論重要的有23%,認為二者都重要的有52%。筆者認為,造成調查結果和前人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之前學者的研究時間過于久遠,當時的體育專業的學生確實不太注意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意識到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而現在的學生的思想,隨著我們國家教育的進步,社會對畢業生質量要求的提高,繼而導致學生個人思想的進步,簡而言之就是學生整體的思想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共同提升了,所以能把理論和技能并重。二是作者選取的這四所學校有三所學校都是本科一批次學校,而且有兩所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學校,學校的整體水平比較高,所以學生認為技能與理論都應該兼顧也就可以得到解釋了。
(二)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情況
1. 綜合類高校校園環境建設情況及影響
根據筆者調查分析(N=336)顯示,中國地質大學體育專業學生對學校文化建設狀況表示非常滿意的有42人,滿意的有45人,不滿意的有4人;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專業學生對學校文化建設狀況表示滿意的非常滿意的有35人,滿意的有38人,不滿意的有2人;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專業學生對學校文化建設狀況表示滿意的非常滿意的有42人,滿意的有46人,不滿意的有8人;湖北經濟學院體育專業學生對學校文化建設狀況表示滿意的非常滿意的有32人,滿意的有39人,不滿意的有3人。
所以,四所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非常滿意和滿意的人數超過80%,不滿意的人數僅占3%。由此可見,四所學校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都讓人滿意,能體現出學校對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視。對于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運動訓練和運動訓練所使用的訓練場館早已是他們的“第二課堂”。與學習理論課不同,體育專業的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雖然不用像前者那樣一板一眼地去嚴格遵循課堂規定,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是也有教師對其進行技戰術的講解和演練,這對體育專業的學生有著重要的訓練作用[9]。
根據筆者調查分析(N=336)顯示,中國地質大學體育專業學生認為學校訓練環境對學生訓練效果有很大影響的有70人,認為有影響的有14人,認為沒有影響的有0人;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專業學生認為學校訓練環境對學生訓練效果有很大影響的有72人,認為有影響的有12人,認為沒有影響的有0人;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專業學生認為學校訓練環境對學生訓練效果有很大影響的有73人,認為有影響的有11人,認為沒有影響的有0人;湖北經濟學院體育專業學生認為學校訓練環境對學生訓練效果有很大影響的有43人,認為有影響的有40人,認為沒有影響的有1人。
所以,根據上述數據分析可知,前三所高校過半數的體育專業的學生都認為訓練、比賽場館環境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訓練效果。其中認為訓練、比賽場館環境影響訓練效果最大的是中南民族大學體育專業的學生。而且,相比于教室而言,訓練、比賽場館可以直接用來實踐,對于新學習的技術戰術思想可以現學現用。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體育專業的學生看到不符合內心期待的訓練、比賽場館時,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從而影響訓練效果。所以體育訓練場館的建設跟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2. 綜合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情況及影響
根據筆者調查,湖北經濟學院和中南民族大學認為學校配有宣傳語的學生分別是65人和59人,而中國地質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認為配有宣傳語的學生只有19人和15人。湖北經濟學院和中南民族大學在訓練比賽場館配有校訓、球隊精神、團隊口號等宣傳語,說明學校重視通過精神文化熏陶的方式來激勵體育專業的學生,文化宣傳給體育專業的學生帶來了一定的教育性。
體育專業的學生每天都會接受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各種文化熏陶。在田徑場、健身房、足球場等場地的文化建設就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課程,其中蘊藏著大量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比如,優秀運動員的簡介、名言、訓練器材上張貼的標語、國旗校旗等。這些校園文化雖然看起來細微,但是對于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著巨大作用的,這增強了體育專業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了團隊凝聚力,潛移默化地提高了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運動服贊助商的品牌文化對其有著較大的精神層面的影響,包括品牌的廣告語、設計元素、設計理念、科技感等。
例如,第21屆CUBA聯賽的品牌贊助商李寧,其廣告語是一切皆有可能。再如李寧給各個賽區的口號,四川的“雄起”、新疆的“勞道”等,既鼓舞人心又很接地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深受體育專業學生的喜愛。
根據表1可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受品牌文化影響較大,其他3所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所以賽事組委會在與贊助商談判時可以通過邀請的方式,適當聽取體育專業學生的意見,一定程度上滿足體育專業學生對文化氣氛方面的合理需求,同時要對贊助商的文化內涵與意識形態加以審核,通過多方面的改善來提升體育專業學生的賽場表現。
三、綜合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對策
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從體育專業的特點出發,以體育課程、體育文化為載體,融入育人的思想和理念,潛移默化地對他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方式才容易讓體育專業的學生所接受[10]。
(一)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途徑,給學生創造積極的體育課程
1.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體育課程
體育課程的教學如果僅靠單一的室外教授,則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籃球課為例,教師在上籃球教學課時,則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籃球理論課,學習籃球的歷史文化知識,并且可以多運用組織學生觀看視頻的方式,來了解籃球的規則。讓學生學習違例、普通犯規、違體犯規這種專業名詞來強化他們的規則意識。也可以解讀中國籃球的歷史,如1996年、2008年中國男籃闖入了世界八強,2020年廣東東莞銀行男子籃球隊拿下CBA十冠王等。通過了解我國的籃球歷史,讓學生從體育文化和精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11]。在男籃比賽進行的當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教室一起去觀看比賽的轉播,在為國家隊助威吶喊的同時,可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
2.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發,運用課堂作業組法
“課堂作業組法”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愿望,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他們的氣質和愿望,學生有共同的需求,并由有權威和能力的人擔任領導的小組教學方法[12]。這種結合很容易調動課堂上頻繁的交流和活動、活力和學習熱情。小組成員將根據每個人的學習成績獲得分數獎勵。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在他們的小組中都具有競爭力和忠誠度。如果在課堂上發生違紀行為,老師會從一群違紀的學生那里減去一定的分數。實施“如何分組作業”的學生管理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小組中取得成績,表達自我,并同時影響他人,即使是態度最消極的少數人,他們也不會想連累自己的隊友。作為一名教師,教學的目標不單要考慮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還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13]。
(二)挖掘思政教育的隱性環境資源,讓學生悄然接受教育的傳遞
思想覺悟高,發展全面的體育專業的學生離不開環境的塑造,校內外的環境對于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園文化環境高雅靜謐,教學環境嚴謹務實,運動場地豐富多樣有特色。學校體育館的墻上貼滿了歷年師兄師姐的比賽獲獎照片,如丁思宇的世界大學生蝶泳冠軍,司徒瑾的全國業余羽毛球女單亞軍等。同學們在看到這些照片后,不禁讓同學們以他們為榜樣,來砥礪自己努力奮斗,不禁讓同學們想到習主席說過的話——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14]。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環境都存在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要善于從環境中挖掘資源,積極地響應國家“大思政”的育人格局[15]。合理分配,規劃同一城市不同學校的思政資源,加強資源的流動性,滿足體育專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取其精華,兼收并蓄。
四、結論
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使命,還是體育專業課教師所肩負的責任。體育專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還要從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培養正確的三觀,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目前一些高校僅僅關注體育專業學生的顯性教育資源,而忽視了隱性資源,使得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和國家基本的育人工作,這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建設。因此,為了促進體育專業學生的身心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們應該積極深入體育專業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線,挖掘體育專業學生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航線”。
參考文獻:
[1] 肖榮華,袁峰.新時代邁向體育強國的征程——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意涵[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1):13-17,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3] 李希彥.略談高中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2):128-129.
[4] 常益.大學體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5] BovbjergV, Johnson S, Norcross M. 126 EMS response time to sportsinjuries:aroleforon-sceneresponders[C].SocietyfortheAdvancementof Violence and Injury Research(SAVIR)2020 conference abstracts,2020.
[6] 黃平.高校體育專業學生職業認同與學習動力的關系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0,(1):123-128.
[7] 陳江江.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究——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11):1596.
[8] 李鳳威,羅嘉司,樊占平,鄒本旭,劉岱,范林海,趙亮,高立東,任宏聲.沈陽體育學院本科學生行為模式和教育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6):137-138.
[9] 靳明鑫.石家莊市普通高校籃球運動隊訓練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10] 趙耀.高水平籃球運動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11] 龔海培,柳鳴毅,孔倩倩,胡海旭.體教融合的科學循證: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的相互關聯[J].中國體育科技,2020,56(10):19-28+88.
[12] 李志敢.“作業分組法”在體育院校理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2):113-116.
[13] 陸道坤.課程思政評價的設計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21,(3):25-31.
[14] 楊英杰,劉金新.傳承五四精神奮斗實現夢想[J].紅旗文稿,2019,(14):33-35.
[15] 胡樹祥,趙玉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