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錦春
【摘 要】隨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平臺、渠道、運營等方面的深化融合,新聞編輯原有的工作模式已無法完全適應電視媒體現代化發展的形式。新聞媒體不僅是國家政策宣傳的重要渠道,同時還承擔引導社會輿論、關注社會熱點、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的職能,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工作應在正確認識時代發展對電視媒體多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全面推進主流新聞節目在內容制作、傳播方式、編導形式層面的創新,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強化自身創新思維、策劃能力、責任意識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積極承擔媒體人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創新意識;傳播渠道;內容建設
全媒體時代,人們瀏覽、接受、傳播信息的形式與習慣發生了巨大轉變,主流媒體在信息資源、傳播渠道等方面的壟斷地位被打破,為此,對新聞媒體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提升電視媒體的影響力,拓寬受眾覆蓋率,需要新聞編輯全面、動態地掌握電視新聞受眾需求的轉變,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對電視受眾用戶的行為進行分析,為新聞節目制作形式、內容建設、傳播路徑等工作的創新提供可靠的支持,為新聞媒體行業的有序、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廣播電視主流媒體的新聞編輯特點
(一)新聞內容傳播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社會發展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得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等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電視作為主流媒體,承擔著政策宣傳、輿論引導、協調關系等方面的職能,在新聞節目的實際制作過程中,需要在保證新聞播報內容、評論角度客觀性與真實性的基礎上,更深入地了解大眾關注熱點的變化,對新聞進行合理編輯。隨著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化,電視媒體應全面、真實地報道社會各方面的變革情況,當好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橋梁。
(二)以聲音、視頻形式為主傳遞信息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化,電視新聞的傳播路徑進一步拓寬,渠道建設更加多樣化,新聞編輯在編導的過程中,需要重點把握節目編輯、導播的工作特點與規范要求,基于主流新聞內容編輯真實性、時效性、客觀性的要求,做好編輯工作。與此同時,電視新聞與網絡新聞在編導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二者的工作側重點不同,電視新聞主要是以聲音、視頻為主,傳遞新聞信息,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不足,對編輯工作者的專業要求較高。
二、融媒體環境中新聞編輯形式的變化與轉型難點
(一)新聞編輯客觀環境的變化
1.創新新聞內容篩選、整合模式
社會公眾信息服務需求的多元化轉變,是推進新聞編輯開展工作創新的內在驅動力。新聞節目作為傳播引導社會輿論、反映公眾發展訴求、宣傳國家建設發展相關政策的重要媒體,在實際制作過程中,不僅應保證內容的真實、準確、客觀,及時向社會公眾傳遞有價值的政策、熱點信息,同時,還需要保證新聞內容編輯的新穎性、創新性、豐富性。
2.受眾參與性、互動性需求不斷提升
互聯網時代,移動終端的大范圍普及應用,轉變了人們接受、處理、傳遞信息的形式,新聞信息借助網絡平臺的傳遞與交互速率快速提升,隨之而來,是觀眾的參與程度更高,人們在信息傳播鏈中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信息的接受者,同時還扮演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者與傳遞者的角色。
3.傳播路徑與形式的變化
現代大數據、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媒體傳播領域的多元化應用,在促進公眾信息服務需求轉變的同時,也使得主流媒體信息傳播渠道的形式發生了變化。融媒體時代,自媒體在技術、渠道、運營方式的創新發展,在提高信息流傳速率、拓寬信息傳遞渠道的同時,新聞信息的真實性也受到了影響。電視新聞作為主流媒體,需要深入、全面認識媒體融合時代帶來的影響,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優化信息資源的篩選與整合模式。
(二)新聞編輯轉型面臨的阻礙
從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實踐來看,新聞編輯的轉型仍舊面臨一些現實問題:第一,電視節目的編輯、播報工作,對現代技術的引進與應用不合理,主流媒體的創新改革意識薄弱,產業鏈整合深度不足,導致電視受眾的黏度下降,節目影響力降低。第二,媒體市場競爭的復雜形勢下,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受到影響。在融媒體時代,媒體市場競爭形勢日趨激烈,部分網絡媒體、自媒體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對新聞內容故意夸大、斷章取義,甚至故意制造矛盾點,新聞的真實性難以得到保障,電視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被削弱。第三,電視新聞節目通常是在固定的時間段、頻道內播放的,相對滯后。媒體平臺的多元化建設過程中,新聞信息的更新、傳播速率大幅度提升,保證新聞的時效性成為媒體產業提升自身競爭實力與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電視媒體新聞編輯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創新新聞信息的渠道建設勢在必行。
三、新形勢下新聞編輯開展工作創新的必要性
(一)適應融媒體環境變化的影響
互聯網在傳媒領域的深化應用,使得新聞編輯的工作思維、信息處理方式等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編輯工作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提高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效率,利用大數據分析、遠程通信與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加強對關聯數據的整合,為新聞內容排編與節目策劃提供了更可靠的支持。對于主流電視媒體來說,新聞媒體是報道社會關注熱點內容、引導公眾輿論、宣傳黨政要聞的重要平臺,需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性、點評的客觀性、傳播的及時性。媒體網絡的全面融合,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分散化的新聞內容,而從用戶服務的層面來講,“互聯網+移動終端”能夠讓用戶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快速獲取電視新聞的關鍵信息,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滿足公眾多元化的信息服務需求。
(二)促進新聞編導流程的優化
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平臺、傳輸效率、資源整合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對電視新聞的傳播、收集與處理渠道進行拓展,使新聞要素的組成、制作、發布形式更多元,原有的媒體編輯工作格局已被打破,對新聞編輯的新聞敏感、分析能力與創新思想等有著更高的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在熟練使用傳統媒體編輯技巧對新聞內容進行整合的同時,從節目編導、播出、評論形式創新的角度出發,優化新聞編導的流程,并提升節目編配的針對性,吸引更多的受眾。全媒體化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和終端,以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傳播內容,是傳媒領域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提升新聞編輯內容的整體質量
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在能力體系的構建方面,需要具備較強的策劃、分析、整合能力與創新意識,一方面,在新聞信息資源的收集方面,新聞媒體工作者可以利用融媒體平臺廣泛收集新聞信息,實現資源實時、廣泛交互的目標。新聞編輯在處理海量信息數據時,要不斷強化自身信息分析、整合能力,對自身的能力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更快地掌握新聞資訊編輯處理的技術,找準社會公眾關注焦點變化的規律,進一步提升節目的質量,增強主流電視媒體新聞欄目的影響,促進電視新聞品牌效應的打造與發揮。另一方面,新聞編輯應具備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與統籌策劃意識,可以借助技術手段、媒體運營形式、傳播途徑建設等方面的創新成果,深度剖析主流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特點與改革需求,打破滯后性、單一化的信息傳播格局,在保證新聞內容真實性、客觀性的基礎上,多角度地梳理新聞內容,從而吸引更多媒體用戶的關注,促進主流媒體生命力的煥發。
四、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推進電視編輯工作創新
(一)轉變編輯思維,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
新聞的關鍵就在“新”字上,而發現最具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就需要編輯人員樹立創新意識。在創新意識培養與強化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媒體人正確認識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自身創新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深入分析編輯工作的創新需求,轉變原有的工作思維,動態掌握傳媒領域先進的編輯工作理論、技術,形成獨特的編輯風格,深度解讀新聞事實的內在價值,并對新聞編輯內容、格式進行重構,開拓新的編輯視角;另一方面,新聞編輯應樹立起跨領域、跨平臺媒體協作的意識,加強新媒體渠道、平臺、技術與營銷環節的分析與學習,并促進傳統媒體在資源、受眾方面的優勢開發,做好資源與渠道的整合。
(二)注重綜合技能鍛煉,培養“一專多能”的編輯團隊
主流媒體在編輯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方面,應根據“一專多能”的能力培養原則,做好編輯團隊的建設。與此同時,新聞單位應強化編輯數據分析、信息整合、策劃統籌、創新思維等綜合能力的鍛煉。融媒體時代,電視編輯的實際工作范圍被拓寬,不再局限于新聞信息資源的篩選與內容的編輯,而是要學會全媒體的采編技能。在自身能力體系的建設方面,需要根據編輯工作需求的變化,加強編導相關理論知識與技術的學習,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圍繞受眾需求,做好內容創新
應當正確認識主流電視媒體在社會轉型時期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搭建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渠道,及時反饋群眾的心聲,圍繞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時事新聞,對節目內容進行優化調整。除此之外,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的創新建設需要依托互聯網的豐富資源。新聞編輯應樹立起“大格局”策劃思維,加強融合廣播業務范圍體系的綜合建設,在資源開發方面,深化與有影響力的媒體平臺合作,切實提升主流電視節目的覆蓋率與可看性。
(四)加強互動渠道建設,推進新聞編排模式的優化調整
首先,在電視傳播途徑的建設過程中,應加強研究傳統傳播媒介、新媒體傳播平臺等信息發布途徑和特點,熟練運用多樣性的信息交互渠道,打造高效互動、反饋及時、傳播廣泛的新聞發布、評論平臺,提升公眾的參與度,增強電視媒體的受眾黏性;其次,在新聞節目編排的過程中,應結合節目內容、性質、特點等,做好編導工作,運用直播、插播與錄播融合的形式,豐富節目編排的形式,深度挖掘新聞價值,提高電視節目的視覺沖擊力與影響力;最后,在播送新聞節目時,需要對報道語言進行規范,保證新聞邏輯結構銜接緊密,并適當融入特色的編導風格,注重新聞節目品牌效應的打造,保證新聞節目的生命力。
五、結語
在媒體市場競爭形勢日益復雜的形勢下,電視媒體應從自身的產業發展特征出發,合理借鑒新媒體在技術、運營、渠道等方面的發展優勢,從新聞內容創新制作、多元傳播渠道建設、“一專多能”編輯隊伍培養等層面出發,加強新聞從業者創新意識、專業技能、信息素養、職業責任感的綜合培養,鼓勵新聞媒體人承擔起社會現代化建設的職責,全面推進媒體產業的協同、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鶴鳴.基于微時代下受眾需求角度轉變的電視新聞編輯創新策略研究[J].通訊世界,2019,26(2):2;
[2]徐勝修.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意識的培養[J].視界觀,2020(12):1;
[3]劉明皓.新媒體時代如何創新新聞類電視節目的后期制作和剪輯方法[J].西部廣播電視,2020(5):2;
[4]時嘉.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多樣化分析[J].電視技術,2019,43(15):2;
[5]楊子超.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轉型方向的研究[J].記者觀察(中),2020(3):1.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