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互聯網+;計算機;教學創新;策略
中圖法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1教學特征與發展趨勢
1.1教學特征
1.1.1創造性
創造性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高要求,也是對學生能力養成的嚴標準。計算機是一個理論知識廣泛、實踐操作精準的專業,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就要不斷深耕學習,不能停留在自我滿足的理論局限中。在授課過程中,更要帶動學生在計算機上進行實操,從“手把手引導教學”逐步轉化為學生“自我驅動靶向學習”。計算機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設備設施與資源支撐,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容易受思維定式的限制,缺少動腦思考,尤其面對計算機編程的創新編寫,經常出現抄寫改編的現象。
1.1.2多元性
我國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越來越快,隨之要求全國高校計算機人才儲備能力不斷提高。計算機系統功能多元化,這就要求學生廣泛學習計算機的不同性能,系統性地將理論與實踐課程有機結合。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科技化、專業性為自身的綜合能力賦能,如UI設計、Pr剪輯、PS修圖、3Dmax動畫設計等。
1.1.3個性化
傳統的計算機教學由于信息技術更新慢、變化少,留給學生自我創新的空間較小。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依托新興技術的發展,采用大數據、測評、解剖分析等技術革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不能選擇性地忽視計算機專業的個性化發展,要幫助學生適時適量地進行創造。
1.2教學發展趨勢
1.2.1教學設備功能強大
互聯網信息技術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加人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智慧終端等信息技術后,計算機教學擁有了功能強大的設備,各大高校都購入市面上較新的計算機,尤其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習,除學生自身購入的最新設備,還有高校創設的計算機實驗室,內含最新款手繪板、內存、顯卡等,保障學生學習順暢。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智能化信息手段,登錄指定賬號或者連接相關設備,教師就能全方位無死角提取學生的學習數據,隨后采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查缺補漏,讓學習更精準。此外,教師還采用AI分析技術,收集結構化考試內容并對其進行評析,因地制宜地為學生提供學習建議,并在學習過程中有智能動態監測、學習資源智能推送、智能云平臺批改等互動性較強的功能,為學生的學習保駕護航。
1.2.2教學資源豐富
在傳統的計算機課堂中,教師主動,學生處于被動,師生大多都對著計算機,溝通較少,容易導致學生陷入沉默,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水平。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加強學生小組協作、學習互動,學生若在課堂上沒能及時學會計算機知識,則可以利用資源網自行尋找合適的課外學習鏈接。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計算機的有關實踐題目進行共享,讓學生進行答題創作,隨后在智慧平臺上進行提交,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此外,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智慧教育平臺,采用公開透明的方式為學生搭建教學資源庫,讓學生在AI分析幫助下選擇個性化學習方案。
1.2.3教學評價科學
“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可以全方位、多維度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信息,讓教師不用僅依靠結構化的單一成績評價學生,還可以利用非結構化的感性等數據信息建設科學系統的評價標準,及時、動態、系統地掌握學生的變化。此外,互聯網信息技術還能夠建立復習信息庫,讓學生在科學方法的幫助下科學記憶,減少學習負擔,提高學習精準度。
2教學創新策略
2.1實現路徑
2.1.1設立精細化教學目標
應將課堂回歸到“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良性模式,在“互聯網+”的新形勢背景下,更應該借助科技手段把課堂留給學生發揮和創造,考慮學生的合理需求,精細化教學目標設立后能讓學生懂得學習的意義,充分感受學習計算機所帶來的內在驅動力。
2.1.2規劃精準化教學路線
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習主要劃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理論知識素養、專業操作能力、專業素質。精準規劃教學路線能夠將三個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所覆蓋的每個小目標能夠明確學生未來發展規劃。與此同時,還能夠幫助教師明確教學進度與教學路徑。
理論知識可以根據計算機的基本課程設置測驗題目,除案例實訓外,還可以對照網絡資源擴充學習內容。在專業素質的測試中可以選擇綜合實訓題、PBL的小組對抗、科學家案例研討等方式進行多元化學習。
2.1.3實現針對性突破
根據建立的目標樹進行對照,依托目標樹可遍歷的性質,從前往后履行目標、從后往前查缺補漏找尋短板。發現短板后,發揮自我驅動力和主觀能動性思考突破路徑的方法,逐步攻堅克難,最終實現精準建立目標樹的根本目的。
2.1.4嚴抓高效化過程設計
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課堂不斷革新,新興技術能夠幫助計算機教學跨越屏障,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混合式教學是現時代教學的新標桿。建立信息庫和大數據儲備庫,能夠讓教學更公開透明,精細化教學的目標是做好過程管控,一條線貫穿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
課前,教師根據信息技術所構建的學習平臺以及學習窗口,在數據庫找尋適合的學習資源,并上傳給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如PPT課件、慕課學習資源、實訓操作等。學生可以自主到平臺上進行預習,并在平臺標注不能理解的位置,將實操案例中卡頓的地方標注后及時上傳,讓教師能夠第一時間動態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
課中,教師要精選課程內容,動態監測行業的發展趨勢,緊跟時事找到計算機行業的熱點,引導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實操訓練、素養三個維度的訓練,可以結合時政熱點引入比較新的案例,讓學生對知識充滿學習熱情,同時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與求職需要。此外,還要注重課堂良性互動的引導,結合當前信息技術的熱點設置新穎的教學路徑與教學主題,做好對話式互動交流。同時,依托平臺技術將學生學習數據記錄下來,作為考核評價的依據之一,從而更加客觀、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課后,教師可以依照所教授的知識內容選擇適當的考核、復習方法。例如,針對編程類實操性較強的章節,采用平臺測驗、隨堂測試等方法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測試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找到短板所在:將錯誤率比較高的題目記錄好,找準短板精準出擊,根據記憶曲線科學推送,讓學生反復練習。比如,在計算機基礎知識這一類知識性較強的章節,采取PBL靶向小組匯報、協作制作PPT等方式方法,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進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再如,在數字視頻制作或者動漫技術設計等方面,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設定中國某一節日或者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鼓勵學生創新并制作微電影、短視頻、紀錄片等類型作品。
2.2實現方式
2.2.1自習內容創新
課程設置是否合理也是計算機教學課程能否培養出優秀學生的關鍵。因此,高校計算機專業應當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緊密關注計算機行業的最新動態,及時反饋到教學內容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課程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的不同,進行練習的替換。例如,可以對水平較高的學生設置高階能力層次的“綜合進階練習”。學生需要應用本課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對問題進行分析、設計和實踐,從而全面提升學習能力。
2.2.2教師隊伍建設
前沿的教學理念、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時刻提醒教師要做一個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重應用多媒體給學生設置情境,調動學生興趣,激發他們的表達需求,提高其語文素養。在活動中,重視引導孩子關注過程,使他們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認真備課,潛心教學,上課時能夠鼓舞學生情緒,下課時會認真答疑。根據搭建的大數據系統,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將他們列為重點關注對象,進行有針對性地幫扶。尤其對于高校學生而言,C語言是較難且掛科率較高的學科,教師不妨設立“消滅C語言掛科學生”這一小目標,為學生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切實做到“不拋棄也不放棄”。
2.2.3教學業務改革
高校計算機專業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建設,更要加強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內容涵蓋主題教育、課堂革命、課程思政、社團活動等,用氛圍引導學生行為,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也讓廊道文化墻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對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應當及時革新,針對學生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我們培養你”“我們帶領你”“我們共學習”“我們共成長”“榜樣激勵,自我管理”等,幫助學生迅速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2.4教學方法創新
教師可以利用新興技術和現有軟件開展教學改革。例如,對軟件工程專業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Ⅰ進行MOOC/SPOC的大班混合式教學改革,并持續改進,形成一套以“掌握學習”和“精準教學”為特點的大班整體全程翻轉課堂的獨特教學模式。此外,還可以將時下熱點話題轉化為社團發展主題,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在學中創新。例如,可以組織建立GRD游戲社團,為在游戲研發方面有興趣的學生開辟學習空間。
3結束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國各級學校都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以打造高效課堂,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來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若要成為一名優秀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與學生共同成長。所以,教師要通過創新教育模式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在不斷探索中提高專業素養,更加了解學生需求,把握時代發展脈搏。
作者簡介:
羅莎(1982—),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計算機應用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