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迪珠
摘要: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造就了全新的媒介生態格局,徹底打破了傳統固化的新聞生產模式,如今“全景+新聞”的融媒體報道模式成為新聞界主流形態,推動新聞業發展。這種全景式新聞報道方式融合了多種手段,為人們呈現出更加立體化、互動化的新聞接收方式,與此同時,新聞報道本身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字圖片,大量的信息蜂擁而至,凸顯出爆炸式特點,激發了受眾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使其更好地參與新聞報道。本文分析全景式新聞報道內涵,明確了全景式新聞報道特點,而后結合具體實例探討了“全景+新聞”融媒體報道實踐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報道;全景式;特點;實踐應用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大眾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途徑,也轉變了以往受眾的新聞閱讀習慣,對傳統傳媒帶來了極大挑戰,尤其是新聞類節目,需要立足當下深入思考,從內容到形式等各個環節,如何才能緊跟時代發展,更好地迎合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需求,從而推動新聞業長遠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運用推動著媒介領域朝向數字化、技術化方向發展,而傳統新聞生產模式也必然發生改變,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新的新聞報道方式,為此,本文意在通過探索,找出全景式新聞報道的具體實踐應用方法,助力新聞媒介發展。
一、全景式新聞報道內涵
全景式新聞報道中,包含了多個媒體產品,既有文字、全景圖片、全景視頻,還有實時直播、H5互動等,可以將受眾帶入新聞報道虛擬場景中,最大限度上還原新聞事件,進而構建出一種超真實、如同身臨其境的現場感。這種報道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報道內容,創新了報道形式,同時,也促使受眾逐步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切身參與到新聞報道中。除此之外,這種全景式新聞報道方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聞報道時效性,新聞的采集、編制、播報相互之間進行充分融合,改變了以往孤立生產狀態,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將最新的新聞事件傳播給受眾[1]。傳統媒體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原有優勢,如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在新聞事件報道中不斷積攢經驗,逐步明確發展目標;對于新媒體而言,則可以有效借助廣闊的網絡平臺、技術,營造出高質量的視聽環境。
二、全景式新聞報道特點
(一)創造情境迎合受眾需求
如今,VR眼鏡、VR電影、VR游戲等相關產品應運而生,使信息可視化成為現實。而對于新聞報道的影響可謂是前所未有,在VR技術的作用下,全景式新聞報道理念深入人心,創設出了全新的“沉浸式新聞”,滿足了人們新時期對新聞報道的多元化需求。可以說,VR技術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以往單一平面式的報道,逐步轉變為三維、立體式的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在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全景式新聞報道中應用VR、直播等新技術的實例不在少數,如全國兩會期間,借助VR、直播等新技術向觀眾呈現出第一現場情況,以不同角度直播了兩會現場真實的畫面[2]。此外,媒體開設的“全景看兩會”欄目,觀眾可以在線隨時觀看兩會現場的360°全景攝影圖,可以自行選擇不同地點,只要移動鼠標,就可以看到天安門、人民大會堂等各個場地的全景。通過運用此類新技術,觀眾在家便可了解兩會全過程,滿足了大眾關心國家大事的新聞訴求,同時,還可以360°拖動屏幕,隨時隨地觀看發布會現場各個角落,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視頻畫面大小,觀看并了解現場細節。時代在發展,媒介技術在不斷變革,催生出了新的新聞生產模式。在這種新的傳播技術作用下,媒體可以構建出“超真實”的情境,帶領人們進入到新的空間,此外,在多種傳播載體作用下,能夠有效擴展媒介報道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現新聞信息。
(二)傳播方式立體化多樣化
從傳統紙質傳播到電視傳播,再到如今的移動智能手機以及其他硬件設備傳播,這些變化對傳統媒體生存與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需要積極迎合新媒體時代發展,在各大傳播平臺中發揮優勢。以全國兩會報道為例,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直播系列節目,“代表通道”“委員通道”,與此同時,也推出了親民性的訪談類節目,以平民化的方式將基層百姓關注事情與兩會參與者進行了溝通,拉近國事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3]。除此之外,央視網還從網頁入手,創設了短視頻傳播新聞的版塊,即“快看兩會”“央視短評”,為觀眾解答疑問,排除疑惑,進一步拉近了觀眾與媒體間的距離,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原創微視頻等報道方式,在第一時間為觀眾實時反饋出會場動態。此外,“央視新聞+客戶端”的方式,觀眾可以通過官方微博,積極參與到兩會討論話題中,分享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議,極大地提升了新聞傳播過程的趣味性、知識性。
由此可見,全景式新聞報道已經突破了以往單一的傳播形式,通過利用不同傳播渠道,打通了各類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步構建出“復調傳播”形態。而全國兩會期間,我國主流媒體充分發揮了帶頭作用,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擴充多種渠道傳播平臺,打造出了動態化、立體化的全景式傳播,極大地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整體性、全局性。
(三)受眾互動發揮重要作用
新媒體背景下,轉變了以往單向傳播方式,媒介與受眾之間已經變為雙向互動關系。從以往單一傳播模式看,受眾并沒有過多的自主選擇權,媒介傳播什么,他們就接收什么。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多種媒體平臺應運而生,受眾可以及時發表自身看法,參與到新聞傳播中,通過點贊、轉發等方式實現充分互動。相比以往被動接收信息,在全景式新聞傳播模式下,受眾可以自由選擇各類產品,獲得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的服務,在與媒介空間互動過程中,對媒介新聞傳播過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都是新聞制造者、傳播者,在此環境下,受眾從以往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這使大量的“草根記者”成為各類媒體平臺的“新寵兒”[4]。由于受眾的多維度參與,使新聞傳播形成了新的輿論導向,進而衍生出很多新的觀點及內容,使得二次傳播效果得以提升。
三、“全景+新聞”融媒體報道實例分析
(一)構建全新的新聞報道方式
當前新聞媒體報道形式主要涉及文字、視頻、圖片、鏈接等方式,尤其是報道一些新近發生的事實,此類報道方式能夠很好地發揮實證性、紀實性特點。相比之下,“全景+新聞”報道模式,可以帶領受眾由現場過渡到沉浸狀態,促使受眾與新聞現場之間相互融合、互動,提高了新聞真實性,進而為受眾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新聞體驗。例如,天津市濱海中塘鎮發生火災后,在新聞事件報道中,媒體通過“全景新聞”的方式,第一時間將火災現場實際情況傳遞給廣大受眾,受眾通過全景圖片了解到現場具體情況。此外,“全景新聞”的播報方式也能起到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將惡意謠言扼殺在搖籃中,維護社會和諧。
此外,借助這種“全景+新聞”的報道方式,媒體人可以充分發揮影像技術作用,在救災現場獲取最為真實的現場情況,而后輔助開展救災工作。比如,在一些山區發生塌方、滑坡事故時,運用“全景新聞”的影像測算功能,幫助現場救助人員獲取到這場事故中具體的排險工作量,而后科學合理地進行現場救援,安排救援人員、救援設備。此外,若是遇到損失慘重的地震等自然災害,救災人員也可借助“全景新聞”的現場圖像功能,全面搜索地震被困人員,并輔助現場人員設計有效的救援方案[5]。
“全景+新聞”的報道模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應注重內容是否有效,能否吸引受眾,是否符合受眾興趣點。這就需要媒體人充分融合全景新聞、圖片、視頻、文字等內容,保證制作出的內容符合新聞傳播規律,切忌將受眾注意力帶偏,反而弱化了新聞內容,失去了“全景+新聞”報道的意義。要知道,引入“全景+新聞”目的在于增進新聞和受眾之間的交互感,帶領受眾進行“沉浸式”新聞體驗。
(二)依托線上平臺創新報道模式
以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例,其在2019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此次新聞報道中,媒體引入了“全景+新聞”的形式,創新報道模式,將全景技術與國際性園藝博覽會相結合,并依托融媒體平臺推出了“永不落幕”的線上世園會板塊,為受眾了解北京世園會提供了良好的線上平臺。人們通過全景圖片,能夠隨時隨地觀賞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美好景色,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觀賞需求,隨意調整全景圖片大小,從而更好地觀察各場館的細節,同時,受眾也可以根據喜好移動全景圖,盡覽“第一視角”的世園之美。此外,人們也可以進行場景切換,進一步了解不同圖片中的圖標、視頻、文字介紹的內容,在這種模式下,受眾從以往的觀賞逐步轉變為沉浸式視覺體驗。此次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創新,可以說是線下技術與線上新聞傳播的典型案例。
融媒體產品的創造與互聯網產品同理,都應當遵循一定的規律,促使產品必須具備較強的交互性,只有交互的新媒體產品才能提升用戶互動感,進而增進與媒體間的熟悉感,逐步參與到新聞報道中。對此,在設計融媒體產品過程中,就必須融入用戶思維,保證策劃、實施后的融媒體產品能夠和用戶進行互動,促使用戶能夠實現多端體驗感。而“全景+新聞”的報道方式,充分體現了融媒體產品的這種交互性,提升新聞報道立體性、真實性。
(三)全景頻道實現共享展示
流量、人口作為互聯網模式運行的基本前提,在日后新媒體發展中,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流量、人口有待開發,同時,按照當前新技術發展速度看,在未來幾年,互聯網還會發生更大的變化,所以,為全景新聞作品搭建一個更為專業的共享展示平臺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我國推出的“中國經濟網VR頻道”便是這一背景下催生的典型代表。該VR頻道自上線后,分設了很多版塊,如行業資訊、品牌專區、全景新聞、VR/AR體驗等,為了進一步增強受眾對新型的全景體驗,引入了HTMLS技術,同時,在頁面設計方面,也提高了多種屏幕終端類型,注重多種瀏覽器的適配,致力于運用多種新技術、新手段,深入探索應用,為人們提供更為真實的新聞體驗。
四、全景式新聞報道的問題與反思
全景式新聞生產報道方式使人們進入全新的新聞觀看視角,進而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媒介生態格局,徹底打破了以往二維平面新聞播報形態,帶領媒介進入三維報道時代。但全景式的新聞報道方式,在技術、內容層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碎片化內容,雖然全面但是缺乏深度。全媒體時代下,多種傳播形式使內容形態豐富多樣,新聞傳播的內容也較為全面,但主要以碎片化形式傳播給受眾。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受眾視覺疲勞,難以集中注意力關注專題性內容,同時,當出現海量信息時,非常容易發生忽略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的情況,容易出現注意力失焦的問題。雖然多種形態的媒介能夠很好地將信息傳遞給人們,但就傳播的內容看,明顯不夠深入。
其次,技術發展還存在很多不足。全景式新聞生產過程中,技術是關鍵,高質量的技術能夠決定新聞是否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如VR新聞,雖然受眾可以全方位、多維度地觀看新聞現場,但由于新聞畫面容易發生扭曲變形,所以,一旦放大看細節,會非常粗糙、不夠精細。而受眾由于以往長期處于二維平面,突然進入三維空間,極易引發暈眩等不良反應,因此,在技術層面還需進一步發展。
最后,媒介倫理有失規范。事實上,在我國互聯網發展中,并沒有明確的監管機制,也缺乏專門的“把關人”,入行門檻較低,導致媒介倫理失范問題不斷凸顯。低俗、暴力等內容的傳播,不僅損害了社會道德、敗壞社會風氣,同時也給新聞報道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如果媒體人盲目追求時效性,而忽視了新聞的真實性,很容易導致虛假新聞和謠言四起,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五、結語
“全景+新聞”的報道模式為媒體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帶去了極大動力,也擴展了更大的想象空間。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主要依賴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新技術升級與應用將會促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一步深度融合,進入全新的發展維度。新媒體、傳統媒體的融合協作式發展也必然成為日后大勢所趨,“全景+新聞”將會為更多行業、領域帶去巨大影響,進而創造出更多新價值、新機遇。
參考文獻:
[1] 陳楓.720°云VR:助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全景呈現鄉村之美[J].視聽界,2021,23(4):3.
[2] 葉樹萍.新媒體背景下全景化新聞報道探析[J].環球首映,2020,12(12):100-101.
[3] 鞏晗.重塑儀式感:媒介事件中短視頻新聞的報道創新:以人民日報微博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0,16(3):7.
[4] 劉剛.主力軍挺進主陣地“逆行人”奏響最強音:合肥市屬主流媒體戰“疫”宣傳全景掃描[J].新聞世界,2020,23(4):4.
[5] 黃楚新,陳智睿.全景呈現 技術躍升 內容融通: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融媒體傳播特色[J].電視研究,2021,34(3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