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仕紅
【摘要】通過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融入黎錦實操,有效地組織學生參加為期兩個多月的實踐體驗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落實了高中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并總結了地理實踐力研究的方法和經驗。
【關鍵詞】黎錦實操;地理實踐力;經驗總結
一、選題背景
1.非遺黎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黎錦是黎族同胞代代相傳的文化積淀,凝結著民族同胞的智慧和結晶。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與城鎮化的推進,城市文明向鄉村擴散,加之外來文化對海南本土黎族原生文化的沖擊,使得黎族的傳統文化日益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多民俗和技藝也在逐漸消失,這是民族的損失,也是世界的遺憾。因此,傳承和維護傳統文化是每個海南人應有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認識和學習黎錦是每個后代的責任和義務,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我們應行動起來。
2.順應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新課程改革后,要求在教學中落實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且教育部明文規定,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因此,通過地理實踐活動落實教育部精神及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勢在必行。
3.順應新高考地理情境試題的要求。縱觀近五年的地理高考試題,題目主要考查的是生產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試題對地域真實場景再現的要求提高,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加強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及對新高考題型的適應力。如2020年海南高考綜合題22題,以海南橡膠園林種植食用菌為背景,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考查學生落實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情況。但是學生答題情況不盡如人意,零分卷達5000多份,均分更是遠遠達不到標準。針對此類問題,究其原因,必定是日常教學中對情景教學落實不到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與生產生活相脫節,導致學生對周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場景缺乏認識。因此,在考試中,學生無從下手,導致分析不到位,得分率低。可見,學生的學習與生產生活是脫節的。對此,教學要利用身邊的資源,落實地理實踐力培養,以適應新高考改革的新變化。
二、地理實踐過程
為了加強地理實踐力研究,提高學生核心素養,適應高考新題型,實踐教學應在日常中推行。為此,筆者嘗試做好新教材與地理實踐培養的結合,積極探究研學方案,解決出門難、風險大、成本高的問題,在校園及周邊選取可行的教學資源,落實地理實踐力培養研究。本文選取了校本課程黎錦實操來進行案例研究,對地理實踐活動做經驗總結分析。基本操作流程按以下步驟開展。
1.選取資源。實踐資源的選取是關鍵點所在。針對這個問題,本研究組分析了本校學情,本校學生主要以各市縣鄉鎮或農村的少數民族學生為主,受家庭經濟條件等影響,校外研學困難重重。根據這樣的學情及在有限的條件下,選取可行的實踐資源開展教學。因此,筆者依據教學內容需要,選取校園及周邊的資源,設計符合學情的研究方案展開研學。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地域文化時,本研究組選取了校本課程非遺黎錦實操,設計為期兩個月的實踐任務。選取非遺黎錦實操,首先是因為學校有黎錦教室和專業的黎錦非遺傳承人這些現成的資源可以用。其次是海南的四五月份,天氣非常炎熱,午后課外活動受天氣限制很難開展。因此,本課程選擇在每天下午放學后的一個小時活動時間里進行。第三,本校少數民族學生占大部分,他們對黎錦并不陌生。第四,現今織錦技藝傳承人大幅減少,民族文化的傳承將受到影響,傳承和延續本民族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及提高學生的責任感,筆者選取了校本課程黎錦實操落實地域文化的實踐教學。
2.黎錦實操流程。選取了黎錦實操課,具體的操作首先是與專業老師聯系,安排好教室及教學時間;其次是做好物資準備和人員安排后,就按以下流程完成實踐操作過程。具體流程如下:
(1)聆聽技藝,感受非遺。第一課是讓學生聽非遺傳承人通過視頻和圖片展示等方式講解黎錦申遺的由來及技藝簡介、黎錦選用的原料來源、海南本土居民黎錦類型分布及與生產生活關聯等,讓學生感同身受,帶著民族的自豪感及傳承文化的責任感完成后續的實踐課程。思想教育和文化認識是實踐操作的基礎與支撐。
(2)分組操作,協作交流。根據織錦工序的需要,分成彈棉花組、紡線組、印染組、繞線組、繪圖組、刺繡組、紡織組等,每個小組分配特長生協助管理和展示教授。學生在兩周之內要掌握基本的工序要領,進行嚴格操練。在操練過程中,教師巡邏指導,并提供相互交流機會,引導幫助學生在短期內快速上手。
(3)小組輪換,熟悉流程。準備階段的基礎工作完成后,從第三周起,根據各組對技藝的掌握情況,再決定換組操作練習,以爭取對更多工序的學習,以便掌握整個織錦技藝。教師應要求學生對黎錦制作工序每個環節的學習都要盡可能熟練,至少要有一項工序是可以考核過關的。考核的環節由特長生和專業老師把關,限定時間考核打分。
(4)堅持實踐,展示作品。為期兩個月的實踐操練,除了最終考核,教師還應積極配合學校的開放周和招生宣傳展示,積極組織來訪者參觀交流,做好學校實踐課經驗展示推廣、勞動教育系列宣傳等。訓練期結束,學生把獨立或合作完成的作品或半成品交由指導老師放指定區域展示,或者錄像存檔。
3.交流體會與評價記錄。做事要善始善終,要知得失,因此課程結束時,要讓學生書寫心得體會,進行交流展示。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總結人生感悟,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提供指導經驗。總結全面且體會深刻的學生感悟要進行展示和表揚,同時要記錄到綜合素質評價系統里,給予學分獎勵。以下節選學生的感悟:
黃定淳說:“當我織到一半時,我發覺不對勁,便請教老師,老師說少織了一行所以兩邊不對稱,要拆掉全部重新織。我數了一下,至少有七八行。老師說剛學習黎錦是很痛苦的,一步織錯,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會導致前面織的全部作廢。這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事一定要步步小心,不然就會前功盡棄。”
林苡妃說:“我學習繞線,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按照正確的方向繞,并且保持線的緊繃性,不能松,也不能弄錯方向,不然會功虧一簣,需要重新來一遍。一步錯,步步錯,這就是其中體現出的人生道理。”
王煜說:“織錦不僅鍛煉我的意志力和耐心,還加深了我對這一非物質文化的認識。”
羅曼琳:“織錦教會我很多,教會我沒有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不斷前進;沒有一學就會,只有反復練習。”
梁翔:“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偉大,文化是在區域環境下誕生的,凝結著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三、落實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包括知識、技能和素養層面,通過帶領學生參加黎錦實操,有效地落實了地理實踐力。
1.動手獲得真知。黎錦是黎族人民長期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生通過眼觀耳聽和動手動腦,學習了黎錦的文化背景、地理概況、發展歷史及現狀等知識,切實掌握了海南本土民族黎族文化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背景以及兩者間相關聯的知識。學生利用切身行動體驗獲得真知,掌握的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知識。
2.掌握基本技藝。紡染織繡是黎錦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及深入體驗,在教師的細心指導和嚴格管理下,學生努力進行實際操作訓練,最后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基本技藝,這使黎錦技藝得到了延續,為民族文化的技法傳承做了有效銜接。同時,通過技藝的學習,強化了學生的勞動技能,使身體各器官的協調能力加強了。
3.提高民族責任意識。在耳濡目染下,學生真正感受到了黎錦文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震撼存在;同時作為海南人,為能夠擁有這樣的文化遺產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再者,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黎錦文化傳承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出現了后繼斷層,激發其傳承和發展黎錦文化的責任意識;最后,學生學習了黎錦,獲得了許多校內外的展示機會,不僅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四、推廣經驗和意義
1.經驗小結。
(1)實踐資源篩選是關鍵。教師要組織備課組或課題組團隊進行教學資源的考察與選取。所選取的資源先從校園及周邊的環境進行斟酌考慮,就近的優越資源更易于推行與操作。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選取得當,后續的研學活動開展就可持續,呈常態化進行,而且省時省力省成本。
(2)制度管理要到位。要制定嚴格的監督制度規范學生的研學活動,并規定班長和組長做好記錄。不能把研學活動當成娛樂活動,更不能敷衍了事。同時,要教會學生善始善終,不能半途而廢。所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非常關鍵。要嚴格考勤,并記錄到綜合素質評價考核里。
(3)研究方案要契合。地理實踐力研究,首先要有可操作的研究方案,寫明時間、地點、操作任務、安全保障、管理和考核制度等。同時研究方案還要與所研學的內容切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地理實踐力的需要等。本研究的方案是根據黎錦課程的特點及課時安排需要而制定,同時,選擇的時段符合校情學情,這樣實施起來人力物力才會輪轉得開,進展才會順暢。
2.創新點及推廣意義。
(1)融合校本課程,節約成本。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參照新課程標準,統籌校本課程資源,有效地篩選校本特色課程融入地理實踐力的探究培養,這樣充分利用學校教學資源的同時,又節約了為開展地理實踐創設課程、準備物資、組建團隊等成本的投入,很好地節省了人力、物力、財力成本。
(2)研究方法貼切,推廣價值高。采用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參與生產生活的過程,眼觀、耳聽、動手、動腦,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內在精髓,這樣的研究方法真實高效。運用角色參與式、情景再現式的教學方法和親身體驗式的研究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度也大,非常值得推廣。
(3)就地取材,落地容易。實踐的內容是教師團隊有理論依據、有課程標準的支撐下從身邊的環境中考察與精心選取,就近實踐,落地容易。通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情景投入實踐研究,學生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加上創設情景選用的是學生身邊的地理事物,學生原有的粗淺經驗加上后續專業的指導,經過系統訓練后,學生對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很快,這樣的實踐活動開展易于操作,推廣運用也十分方便。
綜上所述,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選取身邊的地理資源,融入真實的生產生活實踐,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不僅省時省力,還高效優質,易于操作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瑞紅.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J].創新教育,2020(8).
[2]王維.高中課堂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20(5).
[3]季義敏.基于地理實踐力提升的課堂教學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2).
[4]張靈華.基于地理實踐力的“教師空間”資源開發[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2).
[5]鄭莉莉.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培養高中生的地理實踐力[J].華夏教師,20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開發身邊地理資源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QJH2020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