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卓君校長堅持培養“積極的生活者”的教育目標,提出了“天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搖籃”的辦學主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搖籃”,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和時代特征。朱卓君校長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準確的定位,并且嘗試從培養“積極的生活者”入手。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中,形成了注重素養導向的策略、注重個別化指導的策略、注重文化浸潤的策略,并抓住了普通高中培養人才的重點與突破點,從學生是“重要的變量”視角著力改變學習方式。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積極的生活者;素養導向;文化浸潤
天一中學以“天一”命名,含義豐富,也十分深刻。正是這一校名,給了學校許多重要的文化暗示,這是一個賦能的過程。但是“天賜良知”也需要人去深悟和開發。天一中學朱卓君校長,以他的文化使命感、敏銳性以及智慧心,詮釋了“天一”,也用實踐成果做了生動的闡發。
在朱卓君看來,“天一”之“一”,不在第一,而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即規律及生命的創造力。他在前任校長沈茂德的基礎上,堅持培養“積極的生活者”的教育目標,并提出“天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搖籃”的辦學主張,讓教師、學生、家長都能“心向美好”。他豐厚了“美好”的內涵,開掘了“美好”的深度,這是難能可貴的。只有積極生活的校長,才能有這等美好的追求。
“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搖籃”,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和時代特征。創新,是時代的特點,是世界發展的走向,也是未來急迫的呼喚。我國正處在兩個“局”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第二個百年偉大目標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局”也聚焦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創新是改革的第一動力,而人才則是改革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說到底是人才驅動。解決西方對中國的“卡脖子”問題,關鍵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如何形成我國創新人才競爭的優勢,這是又一個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之問。
高等教育、研究院所要回答這一時代之問,基礎教育也必須作出積極的應答。朱卓君及其團隊的應答是超前的,也是精彩的。同時,他們的應答有一個完整的結構。
其一,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準確的定位。對于拔尖創新人才,基礎教育承擔的是一個“早期培養”的任務與功能,重在打好基礎。如果思考的重點一味地放在人才的直接培養上,很容易偏離基礎教育的性質及普通高中育人的獨特價值。由此,很容易產生浮躁、浮華、浮夸之氣。天一中學一直是一個安安靜靜的、專心致志辦學的地方,“天一”的品格就是安靜中有追求,專注中有創造。定位于“早期”,就能尋找規律,把握特點。
其二,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從何著手?天一中學的答案是:培養“積極的生活者”。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生活。積極地生活,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品質,也是一種價值觀。人們對生活抱有積極的心理,那么就會讓自己陽光起來、自由起來、美好起來,而這樣的心理,正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生態,也是人才成長的搖籃。不僅如此,朱卓君和他的團隊還對“積極的生活者”的特質做了規定:積極人格、創造思維、未來能力、濟世情懷。“積極的生活者”以濟世情懷為責任擔當,以未來能力為重點,以創造思維為核心,以積極人格的塑造為目標,這是一個完整的結構。“積極的生活者”的實質是創新素養的體現者和發展者,這樣的“積極的生活者”是可以走向未來的。
其三,天一中學的早期培養形成了“三注重”的策略,形成了育人方法論。一是注重素養導向的策略。課程是育人的藍圖,有什么樣的藍圖就能培養出什么樣的人。在天一中學,他們拒絕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引導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明白青春要為祖國而歌唱,生命要為民族振興而澎湃。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朱卓君提出,學生本身就是資源,學生能創造課程,學生本身就是課程。正因為如此,天一中學的課程才會如此多彩,而且才會如此生動地承載著育人的重任。二是注重個別化指導的策略,實施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學生是有差異的,基于差異的教學不是培養標準體,而是培養有個性的人。個性恰恰是創造型人才的鮮明特質。進行個別化指導,教育才更有針對性,更能開發人的潛能,發現人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可以說,早期培養的任務與智慧就在于開發學生的可能性。在天一中學,個別化指導是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將學生這一座金礦呈現在人才百花園里。三是注重文化浸潤的策略,在文化進步中邁向新境界。朱卓君將文化當作學校的空氣、土壤,在文化浸潤中培育了學生以創新為特征的基因。這一基因將會發育成胚胎,將會長成好大一棵樹。“三注重”形成了策略鏈條,成為一種方法論。
其四,從學生是“重要的變量”視角著力改變學習方式。學習方式變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是普通高中培養人才的重點與突破點。在朱卓君看來,學習方式是關于人的,在學習方式的深處站著一個個活潑潑的人。因此,學習方式實質上是人的成長方式,是育人方式。這一認識在天一中學有著獨特的闡釋——學生是教育中重要的變量。變量,在數學中稱之為“可以改變”的量,具有未知性。朱卓君將學生當成“重要的變量”,除了凸顯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之外,還內蘊著學生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影響整個教育的因素。在天一中學,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教育,需要指導。更為重要的是,需要這一“變量”活躍起來。學習方式在學生的作用之下,便充滿了可期待的創造性。
基于“金礦”理論,又基于“變量”理論,最終匯集為“積極的生活者”理論。天一中學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是遵循規律的,是有專業研究的。作為校長的朱卓君,無疑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積極探索者、創造者。我相信,在朱卓君及其團隊的努力下,天一中學的經驗將會走向全國。
(成尚榮,國家督學,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郵編: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