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
摘? 要: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歷史課堂教學要體現時代性,不僅教材內容要與時俱進,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掌握學生的平均認知水平,在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與整體水平,同時也強調在生活中學習中體現新時代思想。文章對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簡單探討,以期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
初中歷史偏重敘事,高中歷史偏重說理,講求思維方式,僅靠死記硬背并不能完成高中歷史學習目標,也難以學到真正的歷史知識。同時,歷史涵蓋的知識點較為繁雜且內容相對學術化,部分學生可能會對歷史產生枯燥甚至厭學之感,而生活化教學則能改善這一問題,使學生將看似龐大而復雜的歷史與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本文從創設生活化情境以及布置生活化作業兩個角度來探究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
一、有效使用生活化語言,利于學生理解
歷史課程中有著屬于自己學科的專業術語,例如分封制、宗法制、心學、理學等,學生學習歷史是經過歷史語言來完成的,但是歷史語言不貼近生活,假如一節課全部都是歷史語言,那么學生將會覺得歷史課程非常枯燥無味,進而失去深度學習的興趣。特別是關于思想與文化的教學內容晦澀難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牽扯到許多的歷史術語,有一些歷史術語甚至連歷史教師也是很難把握理解的。例如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這一課時,講到程朱理學的認識論是格物致知,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在備課過程中本人進行了詳細的查找,發現歷史教育者對于這個名詞各有意見,并且許多都是用新的名詞來解釋這個概念,假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學術界這些解釋逐一展現,那么學生聽得肯定是似懂非懂,不知所云,這樣肯定理解不了這個概念,更不用說掌握了。因此,本人結合日常生活以生活化的語言來解答這一概念,學生就很好理解。在課堂上可以對學生講:“理學家提出‘格物致知,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打個比方,學生在家里坐著看電視的時候,看見了自己家的電風扇,想搞清楚電風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就會將電風扇拆掉,反復探究得出了其中的原理,這便叫作格物致知。你們拆除風扇為格物,經過探究明白其原理這便叫作致知。”經過這樣一番生活化語言的解釋,再讓學生自己探討舉例,學生便會對理學中這一重要概念有了更合理的理解和更好的掌握。
二、以生活化物品作為線索,關聯歷史事件
生活中的物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非常熟悉。歷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特別是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授課的時候,可以用生活化的物品進行史料實證,從而讓學生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比如當我們和長輩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時常會聽見家里的老人說“洋車”“洋油”“洋布”等詞語,學生在聽見這些詞語的時候表示很難理解,這些是指什么東西,通過史料圖片展示,其實“洋車”就是現在的自行車;“洋油”就是現在的煤油;“洋布”就是現在機器織的平紋布,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后,學生就會產生疑問,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在稱呼中為什么都會有一個“洋”字呢?展示相關文字史料得知,鴉片戰爭之后,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這些外來的東西就加上了“洋”字。當歷史教師在講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7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中的“洋務運動”的時候,便可以將上面的生活物品導入到教學當中,講述課本當中的“洋務運動”,先解釋“洋務”泛指通商、傳教、外交等與西方資本主義有關的一切事物,“洋務運動”指的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為了挽救國家頹勢,推行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新政。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機器生產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因此被稱為“洋務運動”。與此同時,這些“洋東西”在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中也改變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老一輩人的生活中因為受到過去的影響,對這些常見的物品稱呼依舊保持原有的叫法,這便是這些“洋東西”的由來。
三、創設歷史生活情境,加深對知識的把握
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最大的難點在于有些歷史事件年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認識并掌握,許多歷史知識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才可以記住,學生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優秀的歷史教師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創設歷史情境,將歷史知識和生活相融合,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理解記憶。為此,該怎樣將歷史知識內容和實際生活的距離拉近,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來逐一突破。比如可以通過現在使用到的電器帶進“電”的話題,再經過“電”的話題來引導“電的起源”,隨之導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課程學習,將這部分內容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歷史知識框架。此外,高中歷史教師還可以通過對學生身邊日常生活的事物進行講解,讓學生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政治發展變遷有所了解。例如在講解《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時候,歷史教師便可以設置一個研究性的任務:“深圳在改革開放之前經濟落后,現如今深圳已然成為我國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深圳有這樣大的改變呢,請學生在課下經過收集、采納不同年代深圳的歷史圖片,探析深圳變遷的主要原因。”通過這個地區生活的改變來了解我國經濟政策,會讓學生感到親切,使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高漲,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教學效果得到實質性的進展。經過以上的講述,我們將歷史內容和現實生活做比較,繼而增強了學生對于歷史史實的記憶,也有效地將歷史內容融會貫通,歸納加以運用。
四、展開歷史的小游戲,增加學習趣味性
培養學習興趣是歷史教學關鍵策略。根據有關數據表明,相較于直接的知識灌輸,游戲更能提高學習效率。為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增加有關的歷史小游戲,這樣可以增強高中生歷史學習的樂趣和效率。比如教師可以在每一個固定時間抽取一節課,在課堂內組織開展游戲活動,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設計歷史猜謎游戲,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游戲當中鞏固自己學到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游戲觀察到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實情況,以此來掌控教學進度和深度等。游戲模式也可以選取“模擬法庭”的模式,讓學生輪流擔當“法官”,其他同學作為“原告”和“被告”,深度理解中國的歷史。歷史教學不一定在課上教學,教師可以選取假期時間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和人文古跡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每一樣歷史事物的起源和用途價值等,了解該事物的歷史背景,方便學生歸納總結和認識反省。有關歷史知識的游戲和博物館古跡的觀摩,主要是要讓高中生經過多重模式來吸納歷史知識內容,而不是歷史教師僅僅只在課堂上單方面講授,教學模式應當由單方面傳輸轉化為雙方面的溝通,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并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
五、通過角色扮演,深化歷史知識
進行體驗探究是歷史教學有效途徑。讓高中生通過扮演歷史人物來進行歷史知識的演示,不管是對于觀看者還是對于表演人員來講,都更容易學習歷史知識內容。同時也可以給高中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比如教師在講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這一單元內容時,可以邀請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講述自己所代表的階級探索國家出路的歷史背景以及所做出的種種努力等,而且這幾名“演員”也可以相互討論和辯論,指出對方階級的局限性。隨后再由觀看的學生進行投票選舉,選出哪一位同學講述的內容完整、表演優異,最后教師一定要感謝他們的表演及給予這些“演員”獎勵來促使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活動。在這樣的課堂設置場景游戲當中,對于臺上的“演員”來講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例如“演員”要非常熟悉自己所要表演的歷史史實,而且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表演的階級特性等,進而讓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歷史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對于觀看者來講,他們也需要仔細聆聽每一位“演員”所表演的內容,記錄錯誤的地方并對“演員”進行指正,對于表演的內容提出相應的改善意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管是對“演員”還是對觀看者,歷史素養都能有很大的提升,這樣的游戲模式教學也可以說是一個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學習模式。學生對重點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和掌握的時候,歷史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進而把握歷史事件發生的起因。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有助于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學習的歷史知識。融合生活化教學理念開展情境教學,不僅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六、布置生活化作業,切實探究歷史奧妙
(一)布置拓展型歷史作業
盡管高中歷史教材的閱讀量大,很難完全展現歷史文化之奧妙,若將其延展開來,便有無窮無盡的趣味。對此,教師可為學生布置拓展型歷史作業。例如在學完“宗法制”這一部分內容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以下兩個作業選擇:其一,放假回家后翻閱族譜,分析總結其特點,并選取其中具有趣味性或者疑惑性的內容發表感想。其二,查閱自己姓氏的源流與發展歷程,并做一個簡略的思維導圖或地域分布圖或時間發展曲線圖等,可多樣化呈現圖的形式,無固定模板。又如在學“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這一選擇性必修時,由學生搜集或者教師提供至少三條中國最新修訂或者增加的法律,然后要求學生挖掘其背后所體現的精神內涵或時代內涵,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完成這些趣味性拓展作業后,學生會對課文內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與記憶,而且此類作業能給予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以更為飽滿的熱情投入未來的歷史學習中。
(二)布置輕松型歷史作業
所謂輕松型歷史作業,是既不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也不讓學生勞心費神,是讓學生輕松完成的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拓展其歷史視野、提高其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而“輕松”就是讓學生輕松地、自然而然地進行思考。以一次歷史暑假作業的布置為例,教師為學生列出《辛亥革命》《大國崛起》《我和我的祖國》《輝煌中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人》等影視作品清單,鼓勵學生于暑假期間看完這些影視作品,并為每一部作品寫一篇或長或短的觀后感,要求與歷史知識相關。教師還建議學生將經典畫面以及經典臺詞截圖,發送至班級群內與大家一同分享。即使沒有真正參與課堂,學生也能在此種輕松型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歷史知識,且這種歷史知識是鮮活的,是由學生自己探索的,它區別于課堂教學中全部從教師處接收而來的“死知識”。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具有較大意義,好的歷史教學應該超越學科、超越學段、超越課堂、超越地域、超越考試,教師應當強化歷史與生活的聯系,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韋立雷. 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應注意的問題[J]. 讀寫算,2021(03):59-60.
[2]林榮宗.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名師在線,2021(17):80-81.
[3]雷江偉.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讀寫算,2021(22):107-108.
[4]張祥.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新課程,2020(46):69.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