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煌陽
摘? 要: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歷史文化作為我國永不枯竭的精神載體,代表著我國文明。歷史學科作為歷史知識的載體,承載著在青少年間傳播歷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新高考背景下,歷史復習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教師為提高學生對史料的整理與分析能力,將思維導圖融入高中歷史復習中。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職能,充實自身,完善思維導圖設計,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復習效率。文章對思維導圖概念進行論述,闡述了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復習中的重要性,最終為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歷史復習提出有效策略。
關鍵詞:歷史復習;思維導圖;高中歷史
伴隨著教學改革深化與高考改革,歷史復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在創新教學手段過程中,教師將思維導圖融入歷史復習中,進一步強調在歷史復習中強化學生獲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就當前高中歷史復習而言,思維導圖的應用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提升其學習能力,制定合理復習計劃,尋求正確的思維導圖復習方法勢在必行。
一、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的目的是突出某一主要觀點,由此觀點引申出其他知識節點,該方式既能突出中心觀點的重要性,也能為觀眾呈現其他知識節點與中心觀點的關系,幫助觀眾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將其運用在歷史復習課中,能夠將既往知識點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還能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發展過程模型,有利于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歷史事件,鞏固歷史知識,進而提升歷史學習能力。
(一)思維導圖概念
思維導圖概念最早由英國人托尼·伯贊提出,在托尼·伯贊看來,思維導圖又可以命名為心智導圖,其使用圖文兼具的方法,將主體觀點與相關內容分層級呈現。其應用于歷史復習的具體方法為將中心觀點或主題放置在圓形或矩形圖形框內,以該觀點為中心,向外發散曲線,在曲線末端建立與中心觀點相關的知識節點,該知識節點也可成為新的中心,再次發散其他知識點,循序漸進,構建完整歷史知識模型。隨著教育改革深化,創新教學手段也成為教師在教學時的目標之一,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歷史復習,能有效發散學生思維,幫助其將歷史中各個知識點進行串聯,進而構建完整歷史知識體系。
(二)思維導圖特點
思維導圖的特點可具體分為四個方面:其一,主要觀點在思維導圖中心展示,可以幫助觀眾明確重點內容,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其二,思維導圖以關鍵點為中心,向四周發散,整體呈現網狀或樹狀;其三,思維導圖的末端可成為新的關鍵點,延伸出其他知識節點;其四,思維導圖由不同知識節點與主要觀點有機結合,幫助觀眾構建更為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
二、思維導圖對于高中歷史復習課的重要性
傳統高中歷史復習中,教師將獨立課時或單元當作復習重點,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的知識點碎片化,且無法由點及面,構建知識構架。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歷史復習,顛覆了傳統歷史復習過程中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的學習模式,使用多種顏色、圖形將歷史知識系統、全面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同時加深學生印象,進而提高歷史復習效率。思維導圖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涵蓋更廣的知識
結合思維導圖特性,將其融入高中歷史復習可以將多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整合,且通過時間軸對比,將中外歷史進行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諸多知識被融合在一張圖表中,提高復習效率的同時不會為學生增添過重的負擔,最終達成高中歷史復習目的。
(二)對知識體系進行有機整合
同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的知識點更加復雜且分散,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古往今來中外重大事件,事件中的時間節點、意義與標志都是學生需要記憶的要點,繁多的知識點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復習壓力。教師在歷史復習中使用思維導圖,可有效幫助學生提取重點信息,同時將關鍵知識點的延伸知識在導圖中詳細展現,幫助學生明確復習重點與關聯知識點,進一步提高復習效率。
三、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歷史復習課的具體策略
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歷史復習,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協助教師創新教學手段,實現教學目標。那么教師在進行思維導圖設計時應當如何發揮其最大功效,幫助學生提高復習效率呢?筆者結合教研與教學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一)引入集中思維,明確復習中心詞
所謂集中思維,指的是學生面對題目時將題干中蘊含的不同信息進行整合,結合自身掌握知識點,尋求答題思路做出準確解答。高中生在根據歷史材料分析題目過程中時常需要使用該思維,將思維導圖融入高中歷史復習,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思維導圖的特點,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之前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復習主題,即明確復習中心詞,將該中心詞作為復習起點,隨后結合單元知識重點,延伸出其他知識節點,初步建立本節課歷史復習框架。在這一過程中,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明確了復習重點,同時建立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在記憶過程中通過聯想或引申的方式記下更多知識點。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要在課上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點總結,更要在課后為歷史復習分配一定時間,根據思維導圖提供的中心詞延伸知識節點,鞏固歷史知識,逐步構建完整知識框架,提高歷史復習效率。
例如在“中外歷史綱要”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以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為研究重點,因此教師在構建思維導圖時就要注意,首先明確以封建國家的政治制度為關鍵點,隨后延伸到各個時期的封建制度,通過對比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異同,為學生構建完整的古代封建制度體系。為提高思維導圖引入后的復習效率,教師在課前應做好預習準備,要求學生在復習之前溫習此單元知識,掌握本單元復習時涉及的朝代,便于復習展開。同時教師在構建思維導圖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政治制度”這一中心詞,由此展開深度挖掘。由中華文明起源至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變化,由諸侯割據到大一統的歷史變遷,結合教材內容多角度分析,幫助學生建立集中思維。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通過系統羅列課本知識點,幫助學生明確中心,在復習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主次,建立全新的思維方式,能夠有效提高高中歷史復習效率。
(二)開發發散思維,尋找復習關鍵詞
所謂發散思維,具體指學生在復習或解題過程中根據現有知識點進行聯想或分析,挖掘材料中的其他知識點的思維,該思維可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促進學生將現有知識的串聯,進一步提高復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高中歷史復習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開發其發散思維,深度挖掘歷史材料,羅列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解題方法。教師可以在設計思維導圖過程中,將中心詞引申的知識節點根據層次羅列,指導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知識節點展開復習,如此學生在知識運用過程中看到與該中心詞相關聯的信息時,就會自動在腦海中形成不同層次的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利用發散思維進行強化學習,從不同角度完成答題,提升歷史復習效率的同時確保自身題目解析的全面性與準確性,對學生建立歷史科學素養具有重大意義。
如在“中外歷史綱要”的“晚清時期的內外憂患與救亡圖存”專題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尋找其中關鍵事件,分析其不同層次下的誘因與性質,幫助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習慣,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在思考中實現溫故知新,取得知識突破,跳脫出復習的固定模式。以“鴉片戰爭”為例,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時可將“鴉片戰爭”作為導圖中心詞,由該詞發散,設計“自然”“經濟”“政治”三個知識節點,幫助學生多角度了解鴉片戰爭的起因、性質以及影響。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將政治制度與歷史現實結合,更加詳細地了解到事件發生的歷史原因。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細化了教材重點,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中心詞,完成復習中掃除知識障礙、觸類旁通、產生新知識的目標。
(三)遵循邏輯思維,梳理復習的脈絡
歷史具有連貫性,教材設計也體現了歷史的這一特性,每一單元的歷史都具有密切聯系,教師在授課時強調的是單節課的知識點,并未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鏈。因此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高中歷史復習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將相關歷史知識進行串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傳統復習模式中,高中歷史教師經常以時間為軸,幫助學生串聯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諸多事件,但教師應注意除橫向時間發展外,歷史事件的縱向連接也同為重要,否則就會出現學生將中外歷史分開學習,各類事件無法串聯的現象,阻礙其邏輯思維發展。因此歷史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時,可以選取時間為中心詞,引申的知識節點可以從中外歷史事件出發,通過縱向對比中外在該時間節點發生的重大事件,解析歷史發生原因與歷史背景,梳理單元知識脈絡。
如在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專題時,教師可以將“20世紀40年代”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通過分析這一時期的二戰結束、新中國成立等中外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分析我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原因。同時教師在復習時應當注意,思維導圖本身是協助復習的方法,教師不要用思維導圖固定學生的思維模式,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明確邏輯思維具有多樣性,不要讓學生因思維導圖而產生固定思維模式。教學手段創新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復習也要遵循這一原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進而提升復習質量,切忌僵化學生思維模式。
(四)利用直覺思維,聯系單元的知識
所謂直覺思維,就是學生在進行學科學習時,通過長期的學習與探索建立起的對學科的一般感受。直覺思維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邏輯思維于一身,旨在培養學生觀察知識點之間細小聯系的能力,進而構建完整的高中歷史知識體系。
如在復習“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時,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等途徑收集“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有關的思維導圖,并仔細觀察不同思維導圖的優缺點,通過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將經驗運用在單元復習過程中,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復習是教育改革深化過程中的教學手段創新,其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歷史知識更加明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在橫向與縱向上加深歷史知識理解,構建完整歷史知識體系。教師在設計思維導圖過程中,要注重把控關鍵知識點,開發學生的集中思維、發散思維、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促使學生將歷史知識點串聯起來,在分析與解題過程中靈活運用相關信息,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反饋,觀察思維導圖應用時學生的接受情況,并根據課堂評價進行及時調整,最終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達成高中歷史復習目標。
參考文獻:
[1]顧竟雄. 關于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探究[J]. 高考,2021(32):43-44.
[2]馬富剛. 探討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復習課教學中的運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9(26):145.
[3]薛春庭. 運用思維導圖優化高中歷史單元復習的策略[J]. 廣西教育,2018(18):109+121.
[4]宋春杰. 思維導圖視域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模式——以“近代中國前期的救亡道路”為例[J]. 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0(02):41-44.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