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仁
【摘要】隨著課改的推進,很多有效的教學方式走進了我們的初中數學課堂。而問題導學就是其中的一種,可以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他們開啟學習思路,提升學生的參與性,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注重從問題的角度開展教學,優化問題的設計,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不斷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就初中數學課堂如何應用問題導學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旨在增進學生獲取新知的內驅力,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建構更加有效的初中數學課堂。
【關鍵詞】問題導學;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數學問題多種多樣,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問題的有效設計,它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鑰匙,是驅動學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一些優質、高效的數學問題,為學生指引思考的方向,激活他們的探究欲,開發學生的學習智力,讓學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建構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設置趣味問題,激活學生探究欲望
游戲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這樣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小游戲中,在游戲中對學生提問,以激起學生的解題欲,調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游戲問題,讓學生可以在游戲中快樂的思考,取得寓教于樂的學習效果[1]。
例如,在學習“方差”時,教師在課堂中選出了兩組學生,每組四人,其中第一組四人的身高分別為:175厘米、176厘米、175厘米、176厘米。第二組的身高分別為:170厘米、175厘米、180厘米和186厘米。然后要求每組都上臺演唱一首歌曲。學生們對教師設置的這一游戲活動非常感興趣,并主動的參與到這一活動中,認真的當一名觀眾。隨后,老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兩組的表演后,你們覺得哪組的舞臺效果更好一些呢?學生們都說第一組的效果好一些,因為他們的身高大致相同,形象相對更好一些。于是,老師趁勢讓學生計算兩組學生身高的平均數。隨后,教師引出“方差”的概念。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做表演游戲,成功地利用了學生了解的明星效應,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并促使學生更樂于思考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對數學概念有了很好的理解。
二、設計開放性問題,活躍學生學習思維
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能夠有效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開發其學習智力,對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作為教師,可以有效地運用這一手段,引領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數學問題,開闊學生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探究,充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2]。
1.分類討論,滲透數學思想
分類討論思想是數學思想的一種,它的有效滲入,成功地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對數學知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多解問題,引導學生分類討論,以培養學生數學思想。
例如,在一次課堂學習中,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設計了一道數學題:ax?+3x-6=0只有一個解,問a的取值?很多學生都想到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來解決,想到△=0。顯然學生思考的并不全面,于是老師向學生追問:這一方程式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式嗎?這時,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繼續思考。很快學生意識到這一方程式也可能是一元一次方程,當a=0時,這一方程式也只有一個解x=2。隨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試著分類討論這一問題,第一種情況是當a=0時,經驗證得出只有一個解,滿足題意。第二種情況當a≠0時,得出△=3?+4×6a=0。學生就這樣分類討論,對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多解問題的設計,驅動學生分類討論思考,幫助學生整理了思路,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很好地活躍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2.一題多解,培養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一題多解式問題,讓學生可以多方法思考學習,對知識有更全面的思考,同時開啟學生的學習思維,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一次課堂學習中,為學生設計了一道數學題:分解因式(3a-2b)?-(2a+3b)?,學生們也都很主動的思考解決這一問題。很快,便有學生想到利用所學的完全平方公式的知識內容,(3a-2b)?-(2a+3b)?=9a?+4b?-12ab-(4a?+9b?+12ab)=5a?-5b?-24ab。之后,教師向學生追問:你還有其它的解題方法嗎?學生繼續思考,很快有學生想到在這一算式中,恰好可以利用數學中所學的平方差公式來解決,(3a-2b)?-(2a+3b)?=(3a-2b+2a+3b)(3a-2b-2a-3b)=(5a+b)(a-5b),然后,再利用多項式乘多項式的知識,得出最后結果5a?-5b?-24ab。學生就這樣多方法思考問題,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可見,數學課堂中,教師設置一題多解問題,引導學生多方法思考問題,有效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有效發展。
三、設計層次性問題,促進學生有效思考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問題的設置時,教師要注重其難度的遞進,要給學生的思維創造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層次性問題,讓全體學生都能夠有所發展,同時一些遞進式問題,讓學生能夠有更扎實的基礎,促使學生更好的發展[3]。
1.分層提問,因材施教
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作為教師在問題的設計時,要注重這一點,可以設置一些層次性問題,并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學習能力分層,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數學問題,實現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問題,使全體學生都能夠有所發展。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了三組問題,第一組較為基礎主要為班級里的后進生準備,如:在數軸上與原點的距離小于8的點對應的x滿足( )A、-8
數學學習中,教師通過設置分層問題,很好的實現了因材施教,關注了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思考,也都有所成長,讓整個數學課堂實現了共同發展。
2.遞進式問題,促進發展
學生的思考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思維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此,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注重內容的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要注重為學生創造逐步思考的機會,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認識數學內容,使學生發展的更加全面高效。尤其是在設計問題時,更加注重層次性。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遞進式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逐步思考探究,對數學知識有更好的掌握。
例如,在學習“乘法公式”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了幾道數學題:將下列式子展開①(a-2)(a+2) ?②(3a+2b)(3a-2b) ?③(-x+1)(-x-1) ?④(-4k-3)(-4k+3),這四個問題的難度逐一遞增,學生在解決第一題時,很快的得出最后結果a?-4,這個比較簡單基礎。第二個問題相對復雜了一些,得出(3a)?-(2b)?=9a?-4b?,在做到第三個問題時,學生就有些不確定了,有的學生開始出錯,而出錯的原因有自己審題不清,有對公式運用的不夠成熟。于是,學生調整思路,進一步分析解決。學生也在完成這四個問題后,對平方差公式的知識認識的比較深刻,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遞進式問題的有效設計,很好地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他們對數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還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問題導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注重這一教學方式的有效運用,巧妙地設計一些問題,以驅動學生主動參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志.淺析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50).
[2]王德明.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學園,2020(35).
[3]顧莉.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導學,202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