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栩睿 程柏冰 王昭東
摘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25億。線上教育誕生于數字化時代,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更推動了線上教育的常態化。本調查通過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以不同年齡、職業和地域的用戶對線上教育的使用情況和態度為基礎,探討線上教育在社會大眾中的使用問題、改進措施,以及線上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線上教育;使用情況;后疫情時代
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推動了線上教育常態化,為線上教育發展帶來機遇。一方面,受客觀條件影響,國家教育部推進落實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工作,線上教育平臺資源得到擴充;另一方面,更多人看到了線上教育的可能性,將其作為日常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途徑。線上教育不再只是線下教育的備選方式,更成為了對接更多教育資源的新方式。在此背景下,關注后疫情時代不同人群的線上教育資源使用情況并得出結論,提出建議,有助于讓用戶的互聯網使用意識和習慣跟上時代的發展,促進用戶發現線上教育這一寶貴財富,從而發掘數字化產業更高的使用價值,更好地推動教育資源共享,讓教學形式實現新突破。
一、問題與方法
(一)關注人們使用線上教育資源的現狀
線上教育資源的使用存在不平衡、不平均的現象。我們希望通過調查研究,探討人們線上教育的使用情況與其地域、年齡、職業、收入、興趣等變量的關聯,以此總結線上資源分布不均的主客觀原因。
(二)關注人們對于線上教育未來發展的看法
線上教育使用者和從業者分別是線上教育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他們對線上教育的看法基于實踐體驗,他們的觀點和行動關乎線上教育的未來發展。
(三)關注線上教育應當怎樣改進才能更好發展
互聯網為教育賦能,使教育沖破了其原有的桎梏,但學者陳曉珊、戚萬學認為,教育技術的革新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育的進步,在教育被技術重塑的過程中,技術將逐步代替我們對教育的觀察和思考,演變為教育變革的阻力[1]。線上教育若想要可持續發展,亟須改進其劣勢,充分展示優勢。此次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結合的方法,主要有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調查問卷采用開放型題目、封閉型題目和混合型題目相結合的形式,選擇來自山東省、福建省和甘肅省可以上網的人群,將其按性別和年齡進行配額抽樣,并用問卷對全體樣本進行調查。我們回收得到279份問卷,得到有效問卷223份。另外,調查者從所有有效問卷填寫者中選取典型代表進行深度訪談,還找到了線上教育的從業者和經營者,詢問其在行業內的體驗和對該行業未來發展的看法。
二、研究結論
(一)后疫情時代線上教育資源的使用情況
第一,線上教育用戶增多,疫情促使更多人接觸線上教育。通過調查人們使用線上教育的時長可以發現,有56人在近1-2年開始接觸線上教育,接觸線上教育不到1年的有30人(詳見圖1)。這樣的數據能夠說明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對人們接觸線上教育和線上教育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二,線上教育使用者在年齡和職業方面分布不均,年輕的學生群體是線上教育資源的最大使用者調查顯示,調查對象是否使用線上教育資源與年齡和職業有較大的相關性。在223個調查對象中,有181人曾經使用或正在使用線上教育,有42人不曾使用過線上教育。而在181個使用線上教育的人中,職業為學生的有103人,占56.9%。42個不使用線上教育的人中,學生僅有7人,占16.7%。從年齡分布分析,調查發現7-14歲的群體是線上教育的忠實用戶,全部都使用線上教育資源。另外15-60歲人群中的83.80%也會使用線上教育資源。而在60歲以上的群體中,僅有1人使用線上教育資源(詳見圖2)。
第三,年輕群體存在應要求進行學習、線上學習時間長等情況,老年群體在線上教育領域存在數字鴻溝使用線上教育平臺的人,出于“為了提升自己自愿學習”的人數最多;“純粹為了興趣而學習”的人也不在少數。另外,還有人使用線上教育的原因包含“跟風”的因素(詳見圖3)。大多數學生都有過上網課的經歷,這也加大了人們對于線上教育的使用。同時也有一部分青年人和中年人仍然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閑暇時間也會為自己的個人提升和興趣發展在線上教育平臺尋找學習途徑。
在不使用線上教育的調查對象中,原因大多為“沒有需要”。尤其對于中老年人來說,不再需要在學校學習,也就沒有了學習的需求。另外,還有一些老年人存在“不知道有線上教育的存在”和“不會使用線上教育”等問題,教育方面的數字鴻溝,需要年輕人擔負起數字反哺的責任。
(二)后疫情時代線上教育資源的長期使用意愿
大部分人都愿意長期使用線上教育,線上教育具有較好的用戶黏性。在調查181位使用線上教育的調查對象是否愿意長期使用線上教育資源時,有118人愿意繼續長期使用,5人不愿意繼續使用,而另外58人想要等新冠肺炎疫情完全過去生活恢復正常后再觀望一下情況。
在不愿意長期使用的調查對象中,他們的原因為“線上學習對眼睛和頸椎不好”“線上學習很難專注”“學習效果不好”等,這些問題也正是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和線上教育未來發展急需完善的弊端。
另外,在調查對象對于線上教育未來發展的態度方面。大部分人仍然認為線下教育不可能被線上教育取代,有88人認為“線下教育依然是主流形式”,而只有26人認為“線上教育將成為主流”。在線上教育常態化的發展趨勢下,更多調查對象支持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輔相成的觀點,數據顯示,有136人認為“線上教育可以助力線下教育”(詳見圖4)。
(三)后疫情時代線上教育的用戶體驗
線上教育誕生于互聯網大環境,因此互聯網在用戶體驗方面的利弊也會在線上教育中出現。“利”主要表現為它的豐富性和便利性,受眾可以打破時間空間和種種門檻的限制。但互聯網交流存在“線索濾除”現象,因此線上教育中的交流和互動存在只浮于表面的問題,導致線上教育存在缺乏個性、人情味等問題;線上教育具有豐富性得益于互聯網的高容納度,但同時互聯網也容納了其他許多具有吸引力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缺乏自制力的人易出現效率低下的問題。
(四)后疫情時代下的線上教育市場
近年來,線上教育從業者迎來眾多機遇。開展線上教育活動相比線下教育程序更加簡易,大幅降低了市場從業者的成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開展線上教育。但是在市場不斷壯大的同時,抄襲、造假等情況屢見不鮮,不良現象受到互聯網匿名性、高流通性的掩護,難以監管。
三、后疫情時代線上教育發展的問題討論及相關建議
(一)問題討論
1.線上教育的使用存在年齡、職業和地域鴻溝
中老年人群使用線上教育較少,除學生、教育工作者外的其他職業使用較少。其中的原因不只在于中老年人群沒有需要,還有一部分人因為不知道線上教育的存在或者不會使用線上教育,這里存在著數字鴻溝。另外,有研究認為城鄉二元結構、鄉村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動機不強與熱情不足、城鄉中小學師生網絡使用差異等共同造成并擴大著城鄉教育的“數字鴻溝”[2]。
2.線上教育平臺仍存在諸多問題
線上教育成本低、較為便利,但仍有諸多的缺點,如缺乏監管、不當競爭、存在抄襲、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等。
3.用戶使用體驗有待提高
線上教育平臺不如線上娛樂有吸引力,所以人們會因注意力分散而導致線上教育的使用體驗較差。另外,使用線上教育缺乏人情味,如錄播課程不能與老師同學進行即時互動等。同時,使用線上教育造成的頸椎、眼睛等生理上的疲勞也會降低其使用體驗。
4.線上教育發展受疫情等特殊因素影響大
從調查結果來看,75.14%的調查對象使用線上教育的時長為2年以內,可見大部分線上教育的使用者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選擇了線上教育。因此,疫情過后人們對于線上教育的使用意愿是否會出現“退潮”值得關注。
(二)相關建議與展望
1.政府應參與規范線上教育行業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提及對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和線下培訓)的規范與整治,該政策的實施對線上教育市場存在的缺乏監管、不當競爭、抄襲、師資力量層次不齊等問題敲響了警鐘,邁出了規范線上教育行業的重要一步。
2.線上教育平臺繼續完善發展,適應不同需求
在產品內容上,線上教育從業者應該關注老年人等互聯網邊緣人群和從事各類職業的人,創造適合他們學習的知識產品,同時也應注重增加產品的趣味性和可接受度,讓更多的人選擇線上教育,從而提高平臺競爭力;在運行管理上,各線上教育平臺應當負起主體責任,遵守行業規范,加大對線上資源的審核和監管力度,杜絕抄襲、惡性競爭等不良現象,各平臺之間加強合作,尊重原創產品,共同豐富線上教育資源。
3.個人應該抱有好學之心,探索更多的學習方式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應通過不斷的學習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習者應認識到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的優勢與缺點,各取所長,大膽地嘗試新的方法和理念,在不斷地學習中提升自己。
同時年輕群體也應當擔負起數字反哺的責任,幫助中老年人了解線上教育,使用線上教育,才能使線上學習不受年齡的限制,讓所有人受益。
4.教育系統推進線上線下教育相融合,使線上教育成為常態
隨著5G技術的應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教學方式的信息化必將進一步提升。黃榮懷教授認為,應加強學校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促進新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融合[3]。
有研究指出,應將知識傳遞與構建、信息交流、學習活動發起與推進等放在線上,將必要的實驗、實習實踐等活動放在線下進行,發揮不同教學形式的優勢[4]。只有在常態化的教學中引入線上教育,才能讓線上教育持續發展,也會讓傳統的教育方式永葆活力。
四、結語
教育的發展更多地受到人文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可能依靠一種新技術就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所以,學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認為在線教育可以取代學校教育是不現實的。關鍵是在線教育和課堂教育要互相補充,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3]。線上教育的發展代表著教育對時代的適應,和所有的領域一樣,科技對教育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這不僅是人與教育方式的問題,也是人與科技的問題。
在教育與科技相融合的過程中,除了關注教育形式本身的變化,我們更應關注人的態度與選擇,從年齡,職業,文化水平等各個方面來考慮我們適合怎樣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發掘數字化產業更高的使用價值,更好地推動教育資源共享,讓教學形式實現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陳曉珊,戚萬學.“技術”何以重塑教育[J].教育研究, 2021,42(10):45-61.
[2] 張輝蓉,毋靖雨,劉燚,等.城鄉基礎教育的“數字鴻溝”:表征、成因與消弭之策——基于線上教學的實證調查研究[J].教育與經濟,2021,37(4):20-28.
[3] 這場超大在線教育實踐,通向未來——專訪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榮懷[N].解放日報,2020-03-27(09).
[4] 王竹立.替代課堂,還是超越課堂?——關于在線教育的爭鳴與反思[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2(5):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