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那紅娣



摘? 要:實施德育積分制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學業的進步和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德育積分制作為一種新穎的管理方法,將更多的教育內容涵蓋其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我常理的積極性,把《中小學日常行為規范》每一條每一款都細化成相應的積分,促使學生踐行守則,在班級管理中發揮事半功倍的效用。德育工作有抓手,有依據,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真實性,使其更加的實效。
關鍵詞:積分制;班級管理;德育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就是“教育”和“管理”。班級離開了管理,很快就會變得支離破碎、一盤散沙。德育積分制是一種新型的班級管理教育方法,將學生應該遵守的制度和應該達成的目標進行量化,學生一一對照,通過激發其潛在的向善性和同步性,從外部管理向自我管理進化的過程,從而實現建設集體的目標。
一、明確德育積分制的內容
以前品德評價內容基本上是由學校和教師確定的,學生極少有發言權,形成了學生不明白不知曉要評價內容,對其行為沒有指導意義。要使評價內容內化成學生成為,最好是讓學生大面積參與,共同來確定評價內容,讓學生知曉評價內容。
班主任是學生德育養成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肩負著班級日常管理和進行德育的重要職責。在班級管理中,運用德育積分制進行評價,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德育養成和提高,把粗放式管理變為精細化管理。
說明:
1. 每生每學期賦予基本分80分。每月考核一次(考核時間為第五周、第十周、第十五周、第二十周班會課),每月年級匯總上傳德育處,期末德育成績德育處生成。
2. 賦分以“次”或學期為單位,予以相應的個人。
3. 細則中的分值僅為加減分的上限,具體視情況決定。
4. 期末個人德育積分≧100分者等第為優,﹤100分、≧90分等第為良好﹤90分、≧80分等第為及格,﹤80分等第為不及格,德育等第為優有獲評三好學生資格,德育等第為優有獲評各類之星資格,月等第不及格者做學校志愿者一次。
根據學校的德育積分制考核條例,我們把德育積分制和班規班約相融合。制定出了符合自己班級的德育積分制度。力求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并用分數進行量化,這種方式是學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通過評價讓學生不斷地成長。
二、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評價是促進個性發展,內化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杠桿,有“四兩撥千斤”的無窮威力。德育積分制采取的評價措施,能多方面發掘學生的潛能和閃光點,促進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為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無形的“評”
德育積分制量化管理往往給人留下冰冷的感覺,因為都是枯燥的數字對此。其實無論是學生還是小組,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的各項表現不僅僅是數字來體現的。
對學習基礎和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學生來說,更需要老師和同學的包容心,能發現他們的進步,低起點,常鼓勵,用滿滿的正能量來溫暖后進生。
彭俊熱愛勞動,每天總是早早到校,進行衛生值日工作,黑板擦得潔白如新,地面拖得一塵不染,不光勞動積極,他還熱心為班級服務,“‘德育積分制不僅是對我的肯定,更是一種鼓勵,看到積分一點點增加,心里特別有成就感?!迸砜≌f,現在他的德育積分“遙遙領先”,成了班集體的表率,這更讓他有了責任感,“我更要帶好頭,自我約束,給同學們做好榜樣。”
(二)理性的“評”
使用德育積分制,本質上是通過學生日常各個方面的表現得分進行原始的積累,實現由量到質的變化。因此,這項工作在具體執行時,還是比較瑣碎的。班主任以一己之力進行監督統計的工作,顯然是非常不現實的。這時,就要匯集學生的力量和智慧。結合班集體的實際情況,由全體學生推選出11位小組長,作為積分制管理委員會的執行者,這11位同學每天要關注分管同學的加減分項目,對照評比條例,及時加減,第二天的講評課,11位執行者匯報隔天的亮點與不足。對積分制管理委員會的前期培訓很重要,讓他們明確各項加減分規則。同時,班級其他同學是管理委員會的監督者,每周我會利用一天的講評課時間,讓學生對11個組長提意見,可以說亮點,更多的是要說不足。
(三)多樣化的“評”
班主任要做好德育積分管理委員會的執行監督工作。成立委員會是為了全面細致地做好積分匯總工作,也是為了減輕班主任工作的負擔,絕不是為了實現班級權力的少數人群集中化。所以,委員會里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班里的每一一個學生都有監督委員的責任和義務,確保大家是站在平等的地位實施積分制。每周一的班會課,我們會對上周每位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自評、互評,并讓任課老師參與德育積分制的管理,評選出“每周之星”“飛躍之星”進行表彰。個人得分跟小組得分結合,讓各小組形成良性競爭,組長有整體向上的氛圍,這樣班級才會有整體向上的氛圍。
三、感受收獲的喜悅
(一)內化了學生的行為
知、行、意是行為習慣養成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統一的有機體,“知”是行的基礎,“意”是“行”的升華。沒有目標的“知”,就沒有“行”的方向,更沒有“意”的升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認知、行為、反思有機統一起來,在知行意融合中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積分制的推行,對評價的對象——學生,有了全方位多維度的評價,從而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不再是學校要求學生怎樣,而是學生一種內在的自我認同。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自身實際確立重點目標、近期目標和發展目標,并加以科學引導,以此來實現自我管理,內化良好行為習慣的自覺養成。
(二)和諧了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是師生之間在人格尊嚴上要相互尊重,在權力地位上是平等的,在教與學的關系上是合作伙伴關系,這既是新課改的要求,又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目標?!懊裰鳌⑵降取钡脑瓌t,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前提。尊重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信任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尊重,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愿和要求,對他們的意見給予充分重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人的熱情,對人的信任,形象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钡掠e分制的實施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氛圍融洽,師生關系和諧。
(三)淳化了校園風氣
德育積分制的實施,激發了學生的自信潛能,滿足了學生心理的內在需求,促進了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內在品質的塑造,完美個性的張揚。步入高新實中的校園,就有一種美的享受:潔凈的地面,擺放整齊的自行車,精美的板報,彬彬有禮的學生,令人贊嘆不已。廁所中不文明的語言、行為銷聲匿跡了,課間追逐打鬧消失了,辦公室聽到的是老師和學生促膝談心地融融笑語。聲聲問候,師生和諧,其樂陶陶。
四、德育積分制的思考
需要細化“德育評價分”的分項評價標準與相關要求。通過“校級一年級一班級-個人”四級管理評價模式的科學操作,進一步強化管理與評價的結合,我們在開展班級德育評價時,首先讓每個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德、法紀法規、心理素質四個方面制定符合自身要求的具體標準,然后由班委會和組長最后共同確定,得出大家都認可的標準,并作為班級德育評價的依據。我們要努力提高評價的信度,使學生實踐起來,易于達到標準,形成一種“我能行”的自信心理,以達到良好的效果。評價標準要根據學生在不同年級的要求不斷調整,通過德育評價體系評價學生,實現學生遵紀守法、愛國愛家、尊老愛幼、關注時事、積極進取樂觀的目標,促進評儈目標層層落實、環環緊扣的良性循環,形成從德育管理到德育評價的自然生成過程。
班主任是班級德育積分制的第一解釋人。首先在班內要組織學習德育積分制,讓班級通知知曉哪些行為會違反德育積分制而被扣分,哪些行為能夠取得加分。在實施過程中,尤其要重視班級動態,對一些經常被扣分的同學,要了解事情的原因,并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做出靈活處理。比如對扣分的同學,我們可以對他實行雙倍加分。一周一次德育積分制的總結會上,可以提供別樣的“懲罰”,比如夸夸我的同學、讓學生寫“病歷”、寫自己的10個優點、說出自己的一件囧事……
學校的德育是一個系統、復雜、完整的工程,僅僅使用“德育積分”來對學生的德育進行評價是不夠的。也是不科學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德育積分的制度和要求,發揮自己的長處,尋求加分;改正自己的不足,以免扣分。其次同學之間要相互監督,相互提醒,尋求共同發展,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德育積分制作為一種班級管理方法,在德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讓學生進入一個良性的競爭機制中去學習和進步,也從深層次推動班級內部機制的完善和優化,教師班級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善治善用,讓積分制落地開花。
參考文獻:
[1]章國明. “德育千分卡”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位[J]. 教育,2007(21):38.
[2]王有剛. 德育方法新探——德育積分制[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4):247.
[3]趙國良,施可清. 行善積分制讓“做人”教育更精彩[J]. 基礎教育參考,2012(06):82-83.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