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柏生
摘要:新聞報道不僅能夠反映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內容,還能引領社會發展與前進的方向,在社會大眾心目中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公信力。我國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更要加強新聞報道的創新和發展,以高質量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強國戰略建設。因此,如何讓新聞報道在新時代實現創新發展成為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新時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結合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趨勢,提出新聞報道的創新和發展策略措施,旨在促進新聞報道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新聞報道;創新與發展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文化事業和產業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火熱態勢,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結果。新聞從業人員要把握發展機會,因勢利導強化新聞報道的創新與發展,以促進我國文化建設事業。創新是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在新聞制作與傳播領域,要讓新聞報道更有質感更有影響力,新聞媒體人員就要深入思考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以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傳播效果,擴大新聞市場。
一、新時代新聞報道創新發展的含義與研究意義
什么是新聞報道的創新與發展?與所有的創新發展形式一樣,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指的是否定與超越舊有的、不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需要的新聞觀念、新聞思維和新聞運作方式,并實現突破與創新。這意味著要廣開思路、創意開拓、大膽改革、勇于突破,以前瞻性眼光和創造性思維去觀照和探索當今變幻莫測又無限精彩的大千世界,在新聞報道內容質量、前瞻性與新聞報道傳播等方面下功夫,創作出展現時代風貌、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聞報道。這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把新聞視角聚焦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把工作熱情投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和社會變革中,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社會大眾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捕捉社會大眾最關心、與社會大眾密切相關的鮮活新聞信息并予以高水平思考和高質量呈現,不斷推陳出新,為社會大眾提供最及時、最有力量、最符合社會大眾和市場需要的新聞文化大餐。尤其是當前,我國文化事業與產業蓬勃發展,而且正值發展關鍵期、改革關鍵期和矛盾凸顯期,輿論環境的紛繁復雜以及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使得探索新聞報道創新與發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盡管已經在加快轉型發展,但仍然未能滿足社會大眾在新時代里的新聞閱讀需求和文化需求,新聞媒體行業還要進一步創新發展。當前,新聞媒體行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工作重點和市場競爭環境都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呈現出新特點和新問題。
(一)行業規模數量劇增,行業監管體系不健全
新媒體時代,進入新聞媒體行業的門檻偏低,同時,各類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數量龐大的新聞從業人員和數不勝數的新聞媒體,賦予新聞媒體行業發展新的生機與活力,使新聞市場得以拓展,然而新聞從業人員和行業規模的激增卻帶來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為了取得競爭優勢和實現利益最大化,部分新聞媒體把新聞報道的刊發數量與點擊量當成衡量工作業績的重要標準,這種不重內容質量只重數量和轟動效應帶來的結果是造成我國新聞報道的整體質量下滑,新聞報道工作秩序和衡量標準急需規范和治理。另外,我國新聞媒體行業還存在體系建設和制度建設滯后等問題,在行業監管體系上也不夠健全。從行業整體管理上看,當前對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存在著管理缺位的現象,行業管理簡單粗放。從媒體自身情況上看,部分媒體管理觀念陳舊,不能適應當前新時代新聞管理的要求,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急需更新和完善。
(二)過度追求形式,新聞從業人員專業主義日漸薄弱
新媒體時代,泛娛樂化、不求真相的快餐式報道模式,使新聞報道過于追求形式,新聞文化性和思想性不足。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量爆炸式增長,讓大眾接受信息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其信息處理方式以淺閱讀和快速閱讀取代了原先的精讀。這種現象使得一個好的標題就能夠吸引受眾注意,讓新聞報道的標題勝過內容。部分新聞媒體陷入一味追求點擊量和流量的旋渦,這種過度娛樂化和功利主義讓新聞報道與傳播僅是為了追求傳播效益和經濟利益,而非追求新聞事件的真相,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主義被拋在腦后。[1]為了跟上行業發展步伐,傳統媒體也在新聞報道中大量運用AI、VR、AR以及H5小程序等新技術和創新表達形式,這的確豐富了新聞報道語言表達方式和敘事方式,媒體之間的交流融合還推了很多“刷屏”力作,非常吸引受眾眼球。然而,部分媒體過度執著于創新,甚至為了創新而創新,讓新聞報道雖然形式炫目,但內容空洞乏味,缺乏思想性和可讀性,受眾的閱讀體驗欠佳,這就因小失大了。
(三)行業結構調整緩慢,有待進一步融合創新
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還要堅持守正創新,繼續探索融合創新發展之道,否則會讓新聞媒體行業結構分化,阻礙了新聞報道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當前我國的新聞報道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內容與形式兩極化發展現象,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雖然質量高、內容好,但形式還需要創新,新媒體的新聞報道雖然形式多變、趣味十足,但內容質量和思想性還要繼續提高。所以,還要繼續研究探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交流融合之道,以推動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
(四)過度媒介化現象導致話語秩序失衡,有可能產生媒介暴力
新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只要利用智能手機或者小型相機,就能夠隨時隨地收集和記錄各種新聞信息并存儲到云空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新聞記者。這代表著“公民新聞”將來會成為一種常見的新聞報道樣式。這種情況會加深社會的媒介化程度,而一旦媒介化程度越界,就會讓“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被人為過度打破,個人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最終使私人空間與個人隱私被公眾化消費,過度媒介化的最終結果是產生媒介暴力。
三、新時代新聞報道的創新與發展趨勢
結合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實際情況與社會大眾對新聞報道的需求,我國新聞報道的創新與發展在今后一個時期會呈現出以下趨勢。
(一)時效性更強,媒體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
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國新聞報道將進一步提升時效性,這并非媒體刻意迎合大眾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而轉變形成的結果,而是我國新聞媒體行業體系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得到更加成熟的發展。一方面,新聞媒體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社會熱點和痛點事件及時制作和發布新聞報道,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鮮活報道;另一方面,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規章制度及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媒體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在時效性方面因此而獲得增強。
(二)分析更到位,新聞報道更具深度與專業性
隨著社會大眾文化教育程度與閱讀品位的提升,推動了新聞報道在內容質量上得到進一步提升,新聞分析更加深入到位,報道的內涵、深度與專業性逐漸增強。一方面,新聞報道發展日益專題化,圍繞社會熱點和痛點的深入分析和系列報道成為常態,剖析新聞事件和反映社會現實會更為深刻具體;另一方面,與新聞報道相關的配套活動,如Vlog、微視頻等會為豐富新聞報道內容、提升新聞報道傳播效果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媒體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宣傳和解析新聞事件,在線上線下的融合傳播中發揮綜合優勢,使新聞事件的傳播價值得到多重開發。
(三)形式更多樣,可讀性和互動性日益提升
隨著新時代社會大眾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的改變,新聞報道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為社會大眾提供的新聞報道和服務產品會更加豐富,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趣味性和思想性都會得到提高。第一,在傳播形式上更加多樣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越來越加強交流融合,促進新聞報道形成線上線下為一體的綜合傳播渠道,擴大新聞報道的受眾面并提升新聞報道的閱讀量;第二,在內容形式上更加豐富化,除了傳統的圖文呈現,H5新聞、動漫新聞等成為新聞報道的表現新形式,豐富了社會大眾的閱讀體驗;第三,在風格上更加靈活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將各自發揮專業優勢,使新聞報道以更加生動靈活的形式呈現,增加新聞報道可讀性和趣味性。[2]例如,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一張照片背后的這七年》,創作者把新聞傳統敘事方式與新媒體技術手段相結合,綜合運用照片、文字、視頻和音樂等創意表現形式,將十八洞村的變遷融入簡潔生動的H5之中,讓受眾在參與互動中充分了解國家“精準扶貧”的重大成就。
(四)行業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監管更加規范有效
日益發展的媒體新技術將推動我國新聞報道行業的系統化建設,促進行業體系和工作流程的優化升級,使我國新聞報道得到創新發展和提升。一方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利于新聞報道資源整合,改進新聞報道的工作模式,使相關工作朝著規范化和系統化方向改進,在整體方向上引領我國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海量的新聞信息也對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造成深遠影響,讓我國新聞報道市場進一步擴大、覆蓋面進一步增大,新聞報道的體系建設和制度建設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新提升。
四、新時代新聞報道的具體創新和發展策略
要讓新聞報道在新時代實現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具備新時代新聞報道創新發展的必備素質
新聞報道在新時代要實現創新發展,要具備以下幾方面專業素質。首先,要具有新時代新聞傳播思維。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當前新聞傳播更加多元化,新聞從業人員要具備新時代的新聞采編、制作、策劃和傳播理念,靈活應用各種各樣的新聞制作與傳播手段,產出優質多樣的新聞報道;[3]其次,要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新聞信息在互聯網時代更加多元化、復雜化,新聞從業人員要善于甄選出最有傳播價值、能夠取得極大社會效益的新聞事件,并深入挖掘新聞事件的內涵和背景,讓新聞報道發揮最大的傳播價值;最后,要能夠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新聞從業人員要注意讓新聞思想和新聞觀點保持政治正確,充滿正能量,要讓新聞報道在引導輿論的過程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提高新聞媒體領域的整體價值,讓新聞報道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不斷優化新聞報道的整體環境。
(二)要以專業化、獨特化的新聞報道內容來傳播主流價值觀
在新聞信息多樣化的今天,新聞報道要實現創新發展,新聞媒體人員就要不斷致力于提高新聞報道的專業性、獨特性和權威性,讓社會大眾能夠從新聞報道中獲得相應專業知識,能夠享受深刻而富有內涵的新聞觀看體驗,讓新聞報道實現最大價值,從而讓新聞報道的受眾面不斷擴大。另外,還要讓新聞內容實現獨特化和創意化。有時候過于宏大的主題報道會無形中拉開與社會大眾的距離,新聞受眾與政治及主流價值觀之間仿佛有種“隔閡感”。這時就要充分結合新媒體平臺的“去中心化”特點,以小切入點引出宏大主題,變俯視為平視,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來對宏大主題和主流價值觀進行平民化解讀,這樣既利于主流思想價值觀的傳播,也讓新聞報道易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
(三)創新、豐富新聞采編與傳播渠道
新聞報道要改革創新,打造新聞采編與傳播渠道是重要環節,不管新聞報道內容如何優質,必須要實現有效傳播才能為大眾所了解。所以,新聞從業人員要學習與運用專業采訪攝像機、智能手機乃至無人機等新時代的新聞采編與傳播方式,不但能夠豐富新聞影像,充實新聞報道素材,還能夠帶來更豐富的創作靈感,提高社會大眾觀看新聞報道的真實感和震撼性。新聞從業人員要及時運用新媒體平臺來推送新聞,既能滿足社會大眾對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需求,又能夠提升新聞報道傳播的靈活性。[4]
(四)優化新聞報道形式,打造新聞節目品牌
除了新聞報道的內容創新,新聞報道的形式也應與時俱進進行創新與優化,用符合新時代的審美觀來制作新聞報道,更新傳統新聞版面,讓新聞報道富有美感和時代感,讓新穎多樣的報道形式更容易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
另外,新聞從業人員還要可以運用短視頻等方式及時講述和傳播新聞重點內容與發展過程,便于社會大眾在碎片化時間里閱讀和觀看。
(五)以通俗生動的平民化視角來敘事,以高互動性提升參與度
在新聞報道創新發展的動態化進程中,要進一步強化新聞報道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敘事能力,還要創新新聞報道傳播和分享方式,開發新聞報道的社交屬性,讓社會大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一方面,要以平民化視角來解構傳統敘事方式,讓原本枯燥的新聞議題變得生動有趣,讓原本嚴肅的新聞報道更加鮮活,尤其是讓重大時政新聞報道故事化和平民化,讓莊重的政治議題生活化和口語化更成為重大新聞的主要表現方式;另一方面,有參與才會產生互動,有話語權才會產生表達欲。新聞報道要實現創新發展就要提升社會大眾的參與度,讓社會大眾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五、結語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的到來,新聞報道必須及時創新與發展,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步伐,才能不斷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文明需求。新聞從業人員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要堅實初心,不負使命,讓新聞報道在新的歷史時期依然堅守真實而不流于形式,要讓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更好地為新聞報道服務,這樣才能讓新聞思想在新媒體時代讓獲得最大的傳播效益和社會價值,讓我國的新聞報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王京育.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失真問題與防范對策[J].中國記者,2021(7):103-104.
[2] 劉昊.新時代記者優化轉型思路研究[J]中國報業,2021(7): 118-119.
[3] 楊茉.移動閱讀時代新聞報道形態創新思考[J]新聞傳播,2021(12):32-33.
[4] 肖宬.如何圍繞主題主線在新聞創新上下功夫[J]新聞傳播,202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