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城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儼然成為各行各業現代化的“助力”。信息技術具有可視化特征,可實現信息的即時交互,且依托于互聯網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形式,為課堂教學帶來更多可能。因為英語教學目標較難達成,教學任務較為繁重,教學內容顛覆了學生的語言習慣,所以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沒什么好感,而將高中英語與信息技術進行高度融合,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因此,文章從內涵、現狀、策略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策略探究。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將高中英語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是教育部門深入思考后下達的指令。因為信息技術突破了傳統教學的不足,豐富了教學模式,改變了人們只能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知識的認知。而且,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使知識形象化,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所以,教師無論是從遵循教育部門的要求角度還是從教書育人的角度,都需將高中英語課堂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但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的深度融合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手段,因此下文結合教學經驗進行了闡述。
一、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內涵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需要將學生當作課堂教學的主體,堅持“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帶給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探究者,真正體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在。同時探究得來的知識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做到這些,使學生自主進行知識學習,做到知識+技能的雙學習。具體而言,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知識進行探究,進行創造,從而使教學結構發生變化,實現教的形式、學的方式的變革。通常情況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分為四個方面:課前準備的融合、課堂教學的融合、課后練習的融合、學情管理的融合。
二、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現狀
在教育部門的強烈要求下,各大學校開始將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但是,雖然信息技術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常客”,但是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仍處于探究階段,在實際教學中呈現出較多問題。
(一)意識較為薄弱
雖然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已經推行了很多年,但是應試教育的存在時間遠比信息技術的應用時間長,因此多數教師的意識仍存在問題,無法滿足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需求。比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放在主體地位,對知識進行詳細講解,并固執地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容易提高教學質量。又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雖然采用了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并未重視師生互動,只是將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進行了融合,并未體現素質教育的各個要求,并未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教學活動難以實現知識能力兩手抓。
(二)融合形式單一
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一種提高教學活動效率、質量的方法,但是,多數教師并未對其進行深入了解,采用了單一的方式對兩者進行融合。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存在一定問題,且學生更喜歡生動、新穎的形式、內容,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發揮出真正作用,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三)融合深度不夠
深度融合包括課堂教學與學情管理的深度融合。而就當前的課堂教學而言,存在課堂教學與學情管理融合深度不夠的情況。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了信息技術,但是未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未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提高教學質量。而在學情管理方面,教師無法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任務完成情況,無法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鼓勵。而且在進行作業布置時,教師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作業設計,并未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常會出現無效作業。另外,教師無法給予學生精準的學習狀況評價,無法做到學習狀況的跟進。
三、高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策略
所有的難題都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解決,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也是如此。而想要找到適合的、科學的、可行的融合策略,教師就需要對信息技術進行深入了解,需要對高中英語教材進行深入研讀,做到了解知識、信息技術,從而根據兩者的特點進行深度融合。在進行兩者的融合時,教師需要做到理論聯合實際,給予相應的引導,使學生進行實踐探究。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前準備
課堂準備看似不起眼,但可對課堂教學的效果造成直接影響。而在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中,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運用起來,通過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進行預習,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資源收集,收集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視頻、音頻、文字、PPT課件。隨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安排自學任務,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初步了解。最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課前準備反饋數據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時,教師便可重視課前準備環節。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上收集各種各樣的節日的內容、圖片,通過有效手段將其制作成PPT課件,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其次,教師可利用各種各樣的教學平臺,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進行任務設置。在進行學習任務的設置時,教師需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已經從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變為了課堂教學的服務者,服務對象就是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行為都需要秉持為了學生好的原則。而想要讓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布置與學生的能力相符的學習任務。比如教師可以布置跟讀任務:“Open the oral platform,find the task center,and follow the words and texts according to the tasks issued in the task center. And make a recording.”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初步了解,掃清閱讀障礙,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再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平臺中的學習情況進行活動設計,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借助這一案例可以看出,通過將課前準備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可使教師的備課質量、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新課教授奠定良好基礎。
(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知識教授的主要陣地,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的主要場所,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其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如此,才可為課堂教學的效果提供保障,使課堂教學呈現出信息化趨勢,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有機結合。常見的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方式有情境創設等。但是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設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情況,盡可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對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行有效改善。而且,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學“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時,教師就可以基于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因為這部分知識是有關節日的,高中生有著豐富的過節經驗,所以通過情境創設,可以帶給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發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中形成學以致用的意識及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一個有關節日的視頻,這里以春節為例。而選用視頻方式的原因為:視頻可以帶給學生感官刺激,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且可以推動情境創設。因此,在這樣的視頻中,學生可以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不自覺地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隨后,教師可以圍繞視頻及教學內容進行任務設計:①What do we do during the holidays?②What kind of celebrations are there in different places?③Are the festivals in our country the same as those in other countries?④What is the celebration of different festivals?考慮到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感受到學習的魅力所在。而在這一環節中,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什么學習成績之分,每個人都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交流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各項能力的基礎,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各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對自己小組的討論情況進行闡述。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成了教學主體,借助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掌握了教學重難點,而且這樣的課堂教學具有繪聲繪色、生動有趣的特點,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借助這一案例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可以實現情境構建,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課堂教學變成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使英語的交際性真正體現出來。
(三)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鞏固所學知識、構建完善體系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做到查漏補缺。而信息技術與課后練習的深度融合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材料、滿足自身需求的習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進行非謂語知識的復習時,教師想要了解學生的復習情況,便可借助信息技術下發隨堂測試。而在學生完成隨堂測試后,相關數據會直接發送到后臺,并傳送給教師。通過這些數據,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掌握情況進行深入了解。課后,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課后練習。針對非謂語知識掌握得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提高型的作業;針對非謂語知識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難度較低的、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練習。通過此類練習,學生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做到查漏補缺,這樣的作業皆為有效作業。借助這一案例可以看出,通過課后練習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解決學生“營養不良”“消化不良”的問題,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使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四)學情管理
學情管理也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需重視學情管理。具體而言,學情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對學生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進行跟蹤、記錄,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了解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之后,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建立個性化檔案,基于此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借助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將學情管理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可實現因材施教,達成學生的學習成長目標,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雖然為時代發展所驅,是教育部門所提出的要求,但是出發點都是推動素質教育落地,實現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與高中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重視起來。如此,才可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實效性,有效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芳. 高中英語詞匯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路徑分析[J]. 中外交流,2019(06):152-153.
[2]王桂紅. 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運用與反思[J]. 當代家庭教育,2019(06):173.
[3]鐘雅云. 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課程深度融合的研究[J]. 新課程(下),2015(02):74.
[4]孫紅英. 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J]. 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2021(10):78-79.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