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絡信息技術已經走向了人們的生活,新媒體應運而生,其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代表,極大地改善了傳統媒體的弊端,為社會搭建了更加便捷的輿論監督網絡平臺。利用新媒體平臺,我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花費較低的成本,將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傳遞給社會大眾,人們則可以利用以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平臺,在網絡上了解到一些社會熱點。盡管新媒體的出現給媒體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項公共事件發生時,一旦我們啟用新媒體作為輿論監督利器時,在加速輿論事件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將導致一定社會風險次級效應的發生。倘若我們不能夠及時控制好這種社會風險的次級效應,那么次級效應很可能成為直接導致社會風險放大的主要原因,進而造成更大的社會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同時也為了優化新媒體輿論監督環境,降低新媒體的社會風險放大效應,本文主要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以“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風險放大效應研究”這一話題展開探討,并就如何正確運用“反沉默螺旋”來引導網絡輿論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輿論監督;社會風險;放大效應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視域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輿情疏導策略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成果(課題編號:2020SJA1090)。
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標志,新媒體構建了更加便捷的輿論監督與溝通網絡。然而,當公共事件發生時,新媒體不僅能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還可能會導致社會風險的二次效應。這種二次效應直接導致社會風險的放大和更大的社會影響。
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媒體行業領域的轉型也面臨著巨大的社會風險。而當前新媒體行業領域面臨的社會風險之一就是媒介化風險,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媒介化風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目前的媒體行業過于偏向夸大其詞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進而博取瀏覽量,導致部分媒體報道失實,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恐慌,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另一方面,當前媒體傳播僅僅重視傳播信息,在傳播信息過程中并沒有明確指明事件存在的風險大小,使得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失去基本的預警功能。而媒介化風險已間接成為放大社會風險的助推器。
一、新媒體輿論的形成及特點
在新媒體時代下,有時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不會直接導致相關輿論的生成,而是通過各種新媒體以人際傳播的方式被繼續傳播,附帶上情感和傾向,從而形成關于某個問題的輿論。新媒體在傳播科技迅速發展的情形下,得以造就一種新型的人際傳播,這種人際傳播倍增的傳播效果,可能產生很多身在其中的當事人也無法料到的結果。
新媒體使輿論的傳播方式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新媒體輿論的起點。新媒體輿論的優勢在于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并且傳播的“信息”與“意義”無關。輿論監督對新媒體傳播的約束和控制較弱,參與者的主動性大幅增強,輿論的內容貼近大眾生活,傳播的信息“小眾化”。另外新媒體近乎于零費用發布,對受眾多為免費,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產品制作成本造成了挑戰。新媒體使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每個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都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但是新媒體完全依賴于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不可能存在。
二、輿論對新媒體監督的放大效應表現
隨著當前社會中科學技術隨著新媒體不斷發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僅是因為對社會輿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會導致社會風險的增加與放大。少數人的意見也可能會被更多的人認可和接受,從而扭轉“沉默的螺旋”,形成“反沉默螺旋”。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風險放大效應表現及其危害進行簡要介紹。
(一)新媒體輿論監督失衡
在2008年的“蛆橘事件”中尤其如此。對這一事件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風險擴散的關鍵在于手機短信在集體失范中的傳播。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客觀事實的編碼是不完整的。“告訴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暫時不要吃橙子。今年,廣元橙子剝皮后,白須上發現蟲樣病害和昆蟲。四川埋了很多,撒了石灰。”這種缺乏基本事實信息要素的信息廣泛傳播,容易使受眾誤讀,使客觀現實的表象被放大。短消息通信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這種點對點溝通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是迄今為止較為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因為人們事先沒有信息,很容易做出猜測,然后傳播謠言,導致整個社會的危機。在上文中曾提到隨著現代社會中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行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新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不但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及學習方式,同時還可以方便政府掌握輿論導向。然而,若相關管理人員在對新媒體的監督過程中出現輿論監督失衡的問題,那將嚴重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甚至還會導致人們出現恐慌的現象。此外,新媒體輿論監督失衡這一問題也會導致人們無法了解到相關新聞的真實狀況,進而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新媒體輿論監督變異
新媒體輿論監督對社會風險的放大效應是極其有害的,這也體現在新媒體輿論監督的變異上。新媒體輿論監督變異這一現象是指某些個人或組織為了一己私利,從而掩蓋事實的真相或歪曲事件的真相。新媒體輿論監督的變異不但會影響到人們對事實真相的了解,同時還會導致對當事人產生一定的誤解,進而影響到當事人的正常生活與工作。例如,新媒體輿論監督下的“人肉搜索”放大了公眾的盲目性,導致新媒體暴力事件的發生。通過對“人肉搜索”的分析,不難看出在公眾參與的過程中,“人肉搜索”已成為一種侵權行為,當事人的隱私、肖像權、名譽權等合法權益多次受到“輿論”的嚴重侵害。如何在言論自由與互聯網個人權利保護之間形成平衡機制,如何在政策與監管政策之間尋求公眾訴求和共鳴,不僅是相關部門面臨的緊迫問題,也需要每個公民的理性參與。此外,新媒體輿論監督變異這一問題還會嚴重影響到公眾的隱私性,從而導致其出現隱私泄露的問題,甚至還會使公眾出現一定的經濟損失。
(三)新媒體輿論監督過度
新媒體輿論監督過度這一問題是指管理人員過度放大事件本身,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引導職責。這一問題的出現將會嚴重影響到新媒體監督管理行業對輿論導向的控制,從而對涉事人或涉事單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三鹿奶粉事件”輿情的爆發和網絡媒體、新媒體等媒體的曝光,確實促進了事件的澄清,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然而,網上的評論和批評最終從最初的三鹿集團擴大到行業、政府和國家。“三鹿事件”的反思,對行政不作為的質疑、對豁免制度的質疑、對商業道德缺失的感嘆、對公共安全的擔憂、對中國國際形象受損的遺憾、對網絡媒體的質疑開始擔心國家和人民的負擔。我們應該明確,媒體不僅應該扮演社會福利者的角色,還應在緊急情況下充當倡導者引導輿論,重建企業信心。此外,新媒體輿論監督過度這一問題還有可能會導致輿論導向失去控制,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三、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風險放大效應的原因
(一)新媒體環境與新媒體傳播的特殊性
新媒體環境與新媒體傳播的特殊性是導致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渠道的豐富性、實時性和多互動性極大地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方式。新媒體的出現直接導致了傳播權的分散,公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動性。他們可以輕松地從各種網站上瀏覽信息,并獨立發布信息。從而模糊了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界限,為在新媒體時代,公眾為設定自己的議程奠定了基礎。在這種背景下,由于新媒體空間的無限性和隱蔽性,網絡管理員無法逐一核查和評價事實。因此,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很容易形成片面的輿論,造成雪崩效應。現今的新媒體行業中不但內容十分豐富,同時形式也各式各樣。其中一些正能量較高的新媒體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的社會的發展以及各類新聞資訊,但一些無良的新媒由于約束較少,因此極有可能會出現上述那些現象,進而對當事人以及涉事單位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還會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形成阻礙作用。
(二)公眾對輿論監督的無限期待與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有限行為
公眾對輿論監督的無限期待將有可能導致其出現新媒體輿論監督變異或輿論監督過度的問題發生。由于傳統媒體的監督管理體制不完善,經常求助于新聞媒體來幫助解決許多棘手的社會弊病及一些政府官員的官僚作風,希望輿論監督能發揮相應的作用。然而,傳統媒體受到體制的限制,極大地限制了它所能報道的問題的水平和深度。因此,在潛在權力博弈規則下,公眾在新媒體中實現言論自由是合理的,以滿足其對輿論監督效果的無限期望。因此在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有限行為中極有可能會導致輿論監督失衡現象的出現以及輿論過度監督的問題。
(三)巨大的利益表達風險與法律保障的不健全
利益表達的巨大風險和法律保護的不完善也導致了新媒體對輿論的監督中眾多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文中曾提到,新媒體輿論監督的過程中一些管理人員極有可能會為了一己私利,對事實的真相進行扭曲與掩蓋,從而導致新媒體輿論監督過程中輿論監督變異問題的出現。
我國目前針對新媒體行業仍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體系,由于輿論監督的實施,新媒體經常被起訴。雖然非規范問題的存在從根本上反映了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但利益的正常表達無法得到保障,侵權利益的表達也沒有得到規范。由于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利益表達,也沒有明確規定利益表達主體和客體的權利義務,公眾很容易通過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傳播,陷入失范。此外,這種失范現象越來越嚴重,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和表達權,導致了社會風險的放大效應。
四、“三維立體化”的制衡,新媒體語境下輿論監督的策略
為了應對上述新媒體在輿論監督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需要通過以下三方面策略,從而對現代社會中新媒體輿論進行“三維立體化”的制衡。由于新媒體環境的復雜性,為了避免突發性熱點新聞引發的突發性輿論,需要新媒體輿論監督與傳統媒體輿論監督一起引導輿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制衡。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作為輿論監督的工具,在反映輿論、引導輿論、共同推動輿論進程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同時,由于媒介的異質性,新聞事件輿論監督得以發展為媒體之間的互動與平衡,從而有效遏制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風險放大效應。
第二,通過播放時差,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與平衡。當新媒體的輿論是熱點新聞或偏離方向時,傳統媒體可以及時介入報道或評論,而新媒體可以發揮自身影響力,利用新媒體的放大作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可以影響輿論監督的方向,抑制風險的擴大;另一方面,當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無法達到影響效果時,傳統媒體的報道或問題可以通過網絡輿論進行傳播,從而產生輿論乘數效應。總之,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互動平衡,可以產生媒體間的共振效應,既可以提高輿論監督的有效性,又可以減少新媒體輿論監督社會風險的放大效應,使社會輿論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三,政府、新媒體和公眾之間的制衡。在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下,公眾參與已經滲透到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新聞傳播方式,從而實現對現代社會中新媒體輿論的控制,進而更好地保障現代社會的穩定發展。其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制衡是指通過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互動從而加強對現代輿論的監控。同時通過新媒體與傳統輿論之間的制衡還可以降低相關部門對輿論方向的影響。而其中政府、新媒體以及公眾之間的制衡與意見領袖與公眾之間的制衡則可以進一步實現對新媒體輿論的精確監管,從而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
五、結語
當前新媒體行業領域要想尋求更好的發展,營造出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就必須對我國新媒體輿論監督行業的現狀有正確的認識,應當明確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風險放大效應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并結合媒體行業的實際發展現狀,找準造成社會風險放大效應的主要原因。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新媒體輿論監督的社會風險放大效應所給人類社會生活、工作帶來的困擾將隨之解決。
參考文獻:
[1] [美]沃納·賽佛林沃納·賽佛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58-60.
[2] 閔大洪.2004年中國網絡媒體的五大特征[J].新聞與寫作, 2005(2):14-16.
[3] 張濤.網絡媒體的三個屬性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0-73.
[4] [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