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琳 孫紅艷
摘要: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追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粉絲與偶像產生了有別于傳統的新型社會關系。基于新媒體交互性和娛樂性的特點,粉絲和偶像二者之間關系的轉變為粉絲經濟創造了先決條件。移動互聯時代,粉絲們的消費行為以及影響力作用于偶像,一改以往粉絲在追星文化中弱勢地位,二者穩定地維持著相互依存的關系。然而,隨著權利的泛化,粉絲在對偶像的審美過程中對偶像的牽制作用也越發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偶像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新媒體;偶像;粉絲;關系
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使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得到了空前的進步和發展。隨著技術的革新,新媒體的運用實現了信息的高效的互通,網絡追星成為了信息交互中的娛樂方式。新的媒體環境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偶像,如《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選秀節目的熱播,各類人氣偶像應運而生,他們坐擁著數目龐大的粉絲擁躉,偶像與粉絲之間產生了有別于以往的新型社會關系。本文就新媒體環境下偶像與粉絲的社會關系進行論述,從當前新媒體的特性和造星文化的角度上,細致剖析二者相互關系的具體內涵。
一、新媒體的特性
(一)交互性
新媒體的交互性體現在信息傳播形態的多樣化上。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新媒體用戶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還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新媒體不受時空限制的傳播方式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進行互動性表達以及娛樂、獲取信息的需求。[1]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局限性,新媒體的“新”在于技術上、形式上以及理論上革新。[2]尤其是手機媒體的革新,對信息交互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由此可見,手機成為了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娛樂性
新媒體的娛樂性反映出人們日益增長的娛樂資訊的需求。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而新媒體作為信息的載體,傳遞著各種對社會有娛樂價值的信息。娛樂價值已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最平實的追求。人們每天接收海量的信息,但不是所有信息都照單全收,而是由用戶根據個人喜好而參與到網絡環境中去。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著信息交互性的實現,網絡社交平臺不斷更新換代,人們越發追求更潮流的娛樂方式。
二、粉絲與偶像的社會關系
(一)相互依存關系
粉絲和偶像作為兩個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的組織,在維系二者穩定成長的過程中,之間是互惠互利、互取所需的,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移動互聯時代,無論傳統或是網絡造星機制,都不再是中心點和粉絲之間簡單的傳受機制,而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中心點與粉絲之間相互依存的交互機制。[3]粉絲對偶像的崇拜并非是一個單向的利益輸送行為。從表面上看,雖然粉絲在追星的過程中造成了時間、金錢、精力等一切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損耗,但他們同樣接收到了源自偶像身上的精神上或物質意義上的反饋。對偶像自身而言,明星是自己的身份,偶像是自己的職業,粉絲是他們的服務對象。
1.偶像是粉絲文化的審美對象
粉絲對偶像的審美活動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在明星偶像盛行的時代,各類明星偶像的“美”正是粉絲們所欣賞和崇拜的。欣賞和崇拜是兩個具有濃重的情感色彩的漢語詞匯,都是審美的現象。而在粉絲文化中,審美活動的主體就是粉絲,客體是偶像。美是屬于人的美,審美現象是屬于人的現象。誠然,審美是由主觀意志驅動下進行的活動,而粉絲作為主動的一方,對偶像有著嚴苛的標準——偶像們的“美”,可能是其出眾的才華與實力,或者是其驚為天人的姣好容貌,甚至是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一切被認可的難能可貴的內在和外在的綜合。粉絲們大多是年輕人,有著時尚流行的心態,對“美”有著執著的追求,而新媒體孕育出一批批杰出的偶像,正正滿足了他們審美的需求。
2.粉絲是粉絲經濟的消費者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追星有著更加多種多樣的形式。新的媒體環境中更是衍生出新型的粉絲經濟。[4]粉絲成為了粉絲經濟的消費者,他們參與到各項商家盈利的娛樂項目中。這種經營性創收行為被稱為粉絲經濟,實質上就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運作模式。線上商業平臺的出現對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同時使粉絲的購買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過去數十年里,偶像明星在娛樂產業中的創收行徑比較單一,基本上就是從粉絲購買歌星專輯、演唱會門票以及明星所喜歡或代言的商品等種種消費行為中獲利。
(二)粉絲對偶像的牽制作用
1.粉絲是粉絲文化的主導者
當前新媒體造星環境發生轉變的主要表現是粉絲權利的泛化。網絡造星的主導權掌握在粉絲手上,網絡造星的平民化與互動性更注重粉絲的個體表達,使粉絲充分地掌握主動權。[5]粉絲能自主選擇偶像,并甘心耗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支持他們的偶像,占了主導地位的粉絲甚至能夠代表偶像為他們發聲。同時,粉絲作為互聯網用戶,在網上的一言一行產生了流量,流量的多少決定了偶像的影響力,而偶像的影響力同樣以其他方式反饋給粉絲。
2.粉絲是偶像形象的塑造者
傳統的經紀公司會根據自己的評估標準去給藝人預設好“人設”,而是新媒體造星模式下的經紀公司會通過粉絲的喜好反饋來設定每一位偶像的形象。人設是近年來興起的網絡熱詞,它的意思是指人物的性格、愛好等在大眾視野中表現出來的人物包裝。該詞從2016年開始擴展到娛樂圈,常用來形容明星對于自身的形象定位,或者扮演的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粉絲能夠對偶像形象進行二次加工,從而形成了粉絲基于個人意念和欲望的投射。當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反映在他對周圍事物的解釋中而不自知時,我們稱為投射,在他對周圍事物的解釋中,沒有使用完全公正而客觀的證據,因而偶像形象具有可塑性。為長遠的自身發展的需要,不論是偶像本身還是其背后的公關團隊,他們力求營造出一種大眾接受,人們喜聞樂見的外界人設。既然粉絲追捧偶像是出于對偶像形象和魅力等的認可,那么偶像會在一定程度上遵從粉絲的意志,去迎合這種被喜愛的設定。
3.粉絲是偶像的擁護者
作為偶像的追隨者,粉絲有著擁護自己信仰的動機,他們在擁護偶像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對偶像的情感表達出來,而這種情感往往充滿主觀性,他們會把偶像視作為近乎完美的化身。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粉絲的追星行為可以用光環效應來解釋。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在這里可解釋為,偶像的形象或風格等受到了粉絲的青睞,對符合自身審美情趣的粉絲而言,偶像的某些優質特點能夠被放大和粉飾,而缺點能夠被縮小甚至是忽略。偶像是值得粉絲信任的存在,說明偶像本身確有著值得可圈可點之處,他們的顏值、聲音、才情以及一切美好的優點,都成為了粉絲追捧偶像的理由,這些吸引粉絲的特質,會進一步讓粉絲對偶像的其他的形象都進行美化,用網絡上流行的“粉絲濾鏡”來解釋,即粉絲看待自己喜歡的藝人偶像等,會自動過濾掉他們的缺點或不足之處。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對偶像來說,話題度和美譽度十分重要,二者直接影響著自身能夠獲取資源的多寡和層次,缺一不可,而粉絲就是經濟力,只要能迎合大眾喜好造好的“人設”,為偶像提高話題度和美譽度,這也是粉絲對偶像的價值體現,因而也造成了偶像“人設”盛行的新媒體環境。“人設”之于明星相當于包裝之于商品,更便于吸粉,而偶像塑造出的積極向上的正面、討喜形象,粉絲也會樂于擁護這種設定。但“人設”的存在也有著雙面性,它存在著崩塌的危險,因此偶像為保持其“人設”穩定也需要塑造正面形象,保持其受粉絲的喜愛的“人設”。
三、新媒體背景下偶像粉絲關系中的身份認同
(一)以偶像為中心的粉絲認同
以偶像為中心的粉絲身份認同,是偶像與粉絲關系當中相對傳統的一種形式,粉絲對偶像的形象從認可到推崇再到崇拜是較為常見的粉絲心理。偶像本身是粉絲基于幻想所形成的對象形象,在不斷的媒體渲染和烘托當中,偶像形象中的閃光點成為了粉絲追逐偶像的行為動力來源。新媒體時代下,以偶像價值為核心的粉絲行為同樣存在,他們在新媒體社交當中更多以偶像本身的完美特性為言論出發點,并在潛意識當中存在與偶像之間的距離感,雙方之間基于粉絲身份的認同,身份界限十分穩定。
(二)以自我為中心的粉絲認同
隨著媒體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偶像養成類節目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相比于傳統明星,新媒體時代的偶像往往來源于與你我大眾十分相似的“素人”,他們通過綜藝節目和偶像訓練營等渠道訓練,成為偶像。在這種新媒體造星機制中形成的粉絲文化,開始從原本的以偶像為中心轉變為以粉絲為中心,粉絲身份的認同更多的是自我認同,粉絲不再將“偶像價值”作為重點,而是選擇“喜歡偶像的我的價值”作為行為出發點,認為在偶像粉絲關系中,對于偶像產生喜歡的我,具有更高的審美情趣,更不落俗套的價值傾向。新媒體社交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粉絲認同更多從自我價值出發,以展現自身價值取向“優越感”來展開社交溝通。
四、新媒體時代偶像粉絲關系下粉絲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一)網絡環境下負面情緒影響巨大
從新媒體時代的網絡環境來看,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逐漸復雜化,相應地出現了一系列社會負面問題。以網絡環境為載體,形成了被稱為“飯圈”的群體極化現象。群體極化概念最早出現于芝加哥大學凱斯桑斯坦的理論研究成果,認為在社會性群體中,某一個群體在出現了價值偏向后,會實現對于其他人的偏向鼓動,最終形成極端化的集體表現。網絡環境中粉絲行為所構成的負面情緒,同樣呈現出極化發展的傾向,部分粉絲群體甚至通過組建組織的方式進行網絡影響,通過侮辱、謾罵、網絡暴力等行為,對非偶像群體進行攻訐?!侗本┗ヂ摼W法院“粉絲文化”與青少年網絡言論失范問題研究報告》中對北京市互聯網法院審理名譽侵權案件中,超過70%被告涉案人員為三十歲以下青年,絕大多數侵權事件來源于網絡上的“粉絲罵戰”。
(二)明星人設呈現出景觀塑造傾向
景觀塑造來源于景觀社會觀念,是指在少數人表演和多數人觀看的社會關系當中所形成的一種畸形文化交互。新媒體時代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相比于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密切,相應地為了能夠吸引粉絲關注,偶像則通過人設包裝的方式來打造良好形象。預設的人設實際上并不穩定,但又呈現出了一種景觀化的虛假傾向。一旦出現形象崩塌,便會導致負面情緒被瞬間擴大,產生不利于正向社會價值的文化導向。
(三)推進了數據造假浪潮
新媒體時代的偶像與粉絲關系的建構,除了依靠粉絲對于偶像的熱愛和追捧之外,偶像以及偶像經紀公司為了能夠保證市場熱度,會通過數據造假的方式來營造虛假的熱度。近年來明星偶像商品代言、微博轉發、電影票房等,都是明星偶像進行熱度宣傳的主要手段。為了維持高熱度,部分明星經紀公司不惜通過黑色產業鏈條制造虛假數據來引發社會更大的關注。這種行為受到社會各界的鄙夷的同時,也產生了極為不良的社會影響。
五、新媒體時代粉絲文化的正向引導
偶像與粉絲的關系的重構是新媒體重要的發展議題,粉絲文化的正向引導也是當前社會各界對于新型偶像與粉絲關系的必然要求。
(一)認識粉絲行為合理性,把握粉絲文化發展特點
粉絲文化本身是一種長期存在社會關系當中的文化現象,在文化建設方面應當堅持“堵不如疏”的基本邏輯。針對粉絲行為的引導規范,應從正視粉絲文化特點出發,從粉絲文化的主導性出發,依托文化影響作用來推進正向粉絲行為的發展。其中,偶像本身需要借助社會形象的樹立以及正向的文化宣傳等參與到粉絲行為的糾正和框定中,幫助粉絲形成正確積極的思想價值觀。
(二)強化輿論導向功能,建立健康的文化環境
新媒體技術本身并沒有預設善惡立場,知識在技術應用中受到人的價值觀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影響側面。媒體平臺在粉絲文化行為中應當堅持自身立場,發揮輿論引導職能,建設和凈化粉絲環境,推進健全粉絲行為文化場。一方面,要落實內部監管職責,針對粉絲罵戰、網絡暴力等行為進行全面監督,及時、快速地做出相應處理;另一方面,媒體平臺要堅守道德底線,積極推廣報道優秀的文化內容,幫助網絡環境形成正向積極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粉絲群體規范行為。
六、結語
在經濟迅猛發展和娛樂業興盛的環境之下,無論是從偶像還是粉絲的角度來說,新媒體的發展對二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各自承擔著因自己選擇的身份而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偶像和粉絲二者需要彼此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包容和關懷,并且雙方都要學會正向的表達,從而形成良性的互動。偶像和粉絲一樣,有著獨立的人格,偶像不必附和由粉絲制定的不真實的人設,他們更應正確地引導粉絲,敢于發聲,而粉絲也應理性地提出更多關于追星的思考,并以正確的方式追星。
參考文獻:
[1] 魯昱暉.淺談粉絲經濟與網絡造星的互動關系[J].新聞世界, 2016(10):43-45.
[2] 陳愛梅,梁暉.國內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受眾滿足研究——以《偶像練習生》為例[J].視聽解讀,2018(8):73-74.
[3] 劉保美.粉絲文化現象中的審美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17.
[4] 曾拓宇.淺談經紀公司"造星模式"的變化與發展趨勢[J].福建質量管理,2019(12):93-94.
[5] 張謙.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趨勢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 2017(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