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飛
[摘要]新時期物質生活的不斷發展,使得人民群眾的生活獲得了更大的保障,因此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于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更深層次的要求。文化館作為文化活動傳播的宿主和載體,于人民群眾之間起到了深刻的推廣、宣傳和引領作用,對于文化的普及推波助瀾。在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之中,舞蹈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舞蹈憑借自身的群眾性和普適性,在文化交流和傳播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介質作用。通過充分發揮舞蹈在群眾中的基礎作用,不僅能帶動群眾一起參與,還能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審美能力,對于精神生活的豐富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文化館如何做好群眾舞蹈普及推廣為切入點,對其當前的發展現狀進行充分的調研分析,“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解決問題的措施以推動持續發展,希望能為廣大從業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館;群眾舞蹈;普及推廣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發展向前的決定性軟實力,是興旺繁榮、平安昌盛的重要向心力,也是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根基。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方自然條件、氣候條件不同,人文精神體現上也有較大的差異,尤其是體現在文化藝術方面,民族性強的歌曲、舞蹈就是很強的佐證。近些年來,網絡的發展促進了眾多文化形式走出原有的小范圍圈層,轉而面向更多的群眾和更大的空間,人民的精神生活逐漸充足。尤其是舞蹈藝術的傳播形式逐漸向低成本、低門檻方向邁進。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舞蹈因其參與成本和門檻低,在各年齡階段人民娛樂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上升,甚至成為廣大群眾娛樂消遣方式的首選。基于此,文化館作為文化傳播的宿主和載體,應該及時地發揮對藝術的引領和宣傳作用,促進舞蹈在人民群眾中逐漸普及。
一、群眾舞蹈文化的特點
(一)地域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人口的大國,受到自然環境及人文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來的文化各不相同。自然環境主要包括氣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因素,人文文化則主要受到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古老服裝和音樂等因素的影響。舞蹈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民生活的縮影,體現出一個地域的人群生活的真實形態,因此舞蹈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得十分明顯,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不同風格和類型的舞蹈。
舞蹈的地域性特征在我國的廣大地區、廣大民族之間都表現得十分明顯。比如說,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蒙古舞,粗獷奔放,充分體現出蒙古族人民豪爽灑脫的性格特征;分布在云貴高原的各西南少數民族舞蹈,具體內容多變,但總體優美婉轉、婀娜多姿;新疆的各少數民族舞蹈則受到地理位置、氣候因素的影響,呈現出濃厚的中亞異域特色。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我國還擁有龐大的數量,無一不體現出舞蹈的地域性特征。
由于舞蹈是對真實生活的呈現,因此受到了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征較大的影響。在進行舞蹈創作的過程中,會涉及故事原型、舞蹈動作、舞蹈方式和服裝等,因此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下,創作者所迸發出來的靈感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南方,連綿多雨、山清水秀,逐漸造就了溫婉優美的舞蹈特點,舞蹈方式柔美,服裝秀麗輕薄;而在北方,季節降水差異大,寒冷多風沙,因此舞蹈形式多呈現出粗獷的特點,舞蹈動作干凈利落、大氣磅礴,服裝也因保暖御寒需要而呈現出較為強烈的單一性。
(二)時代性
文化是對一個時代風貌的集中體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諸多時代因素,無一不體現在舞蹈元素之中。每一支舞蹈都是對所處時代的反映,沒有任何一支舞蹈能夠脫離時代特性而獨立存在。舞蹈可以作為一個時代的鏡子,將該時代的政治、經濟、工業、文化等多方面、寬領域的發展一一表現出來。將時代精神融入舞蹈之中,不僅能將時代的故事以藝術的形式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優秀藝術文化沉淀,還能夠將現階段所處時代的故事和精神以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好地發揚光大。
因此不同區域之內,群眾的舞蹈文化內涵各不相同,這是基于不同地方的時代精神和當地文化的內涵所決定的。在文化館的引領下,在舞蹈的形式之中不斷發揚傳承,將具有時代性的不同故事融入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享受之中。以上論述,便是群眾舞蹈文化時代性的集中體現。
(三)普適性
普適性是指該文化形式參與門檻低、參與難度小、參與群眾多且橫跨各年齡階段。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廣場舞為例,就呈現出超大規模的普適性特點,能夠引領全民參與其中的時代熱潮。群眾舞蹈文化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喜好息息相關,甚至會隨著人民群眾喜好的改變而做出適時的調整。群眾舞蹈在人民群眾普遍性的要求基礎上進行開展,在社會層面有著十分深刻的廣度。
群眾舞蹈生活,無論是在都市還是在鄉村,無論什么職業、無論什么社會地位、無論什么年齡,都能夠來去自如地參與其中。而且其表現形式也逐漸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例如,社區舞蹈大賽的舉辦、舞蹈社交的開展等,都是普適性特點最好的佐證。
二、群眾舞蹈文化普及推廣的措施
(一)鼓勵發展全民舞蹈
群眾舞蹈文化所涉及的面十分廣泛,受眾群體亦如此。文化館鼓勵發展全民性質的群眾舞蹈不僅改變了地域內的精神文化面貌,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人民體質,促進了人民健康。這與黨和政府的呼吁及我國的發展前景方向是契合的,有助于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協調發展,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因此做出相應的措施鼓勵發展全民舞蹈是勢在必行的。
文化館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協調組織能力,不斷鼓勵更多的人民群眾加入舞蹈活動之中,增強活動組織的趣味性和文化性,通過設置有趣的活動吸引群眾前來“打卡參與”,用具體切實的措施促進民眾參與。
(二)運用新媒體手段,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是近幾年來一個發展的重要趨勢,刷短視頻逐漸成為人民群眾生活娛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握好這一個時代風向,充分運用新媒體對于文化館而言良好的宣傳作用,以此作為宣傳的重要媒介,推動地域內舞蹈文化的不斷傳播。設置文化館官方賬號,并組織專人運營,將高水平的精品視頻經過篩選不斷地進行傳播和發揚。與此同時,將群眾參與其中的視頻進行發布,運用媒體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大的特點,擴大宣傳規模,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再者,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宣傳,必要時可以通過“集贊轉發兌換禮品”等行為,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熱度和熱情,在實現群眾舞蹈文化宣揚和普及推廣的過程中實現人民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設,一舉多得。
(三)與政府展開合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一切行業得以開始發展的重要因素。群眾舞蹈文化也不例外,需要專門的文化活動室和舞蹈場地。此時,文化館應當積極尋求政府部門的支持,努力展開合作,在政府的幫助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文化場所,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參與感。
以政府為單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群眾舞蹈文化普及作為己任和不懈的使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及專家指導等措施,不斷支持和幫助文化館的發展,努力推進,以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新的突破。
(四)文化創作者植根于土壤,加強群眾情感共鳴
群眾舞蹈文化在本質上就是日常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專業的文化創作者在進行群眾舞蹈文化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群眾生活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來的舞蹈,才能引起群眾更大的共鳴,從而深化群眾參與其中的熱情,口口相傳,不斷擴大舞蹈隊的參與人數、年齡段,展示出不同的舞蹈形式和特點。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貼近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不斷提升群眾舞蹈編排的生活化傾向和針對性趨勢。不能讓群眾文化束之高閣,需植根在人民群眾所生活的沃土之中。這就需要藝術創作者多多參與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靈活運用自身的藝術創作優勢,靈活取材,多樣化創作,多多與人民群眾進行交流,聽取人民的意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而實現群眾舞蹈的進一步發展與更大規模的普及推廣。
三、結語
人民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文化館作為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重要介質和紐帶,應不斷發揮好自身的作用;廣大同人應當做好長期推動群眾舞蹈文化發展的規劃,量變以求得質變,促進我國群眾舞蹈文化的發展欣欣向榮,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更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促進各地措施的積極落實開展,充分帶動各地群眾一起參與,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審美能力,對豐富精神生活產生長期影響,逐漸形成全民參與舞蹈的新風尚。
【參考文獻】
[1]魏曉燕.淺談文化館如何做好群眾舞蹈普及推廣[J].北方音樂,2019,39(13):232-233.
[2]楊曉宇.淺談文化館如何做好群眾舞蹈的普及推廣[J].中國民族博覽,2021(21):148-150.
[3]曹靜怡.文化館如何做好群眾舞蹈普及推廣[J].中國文藝家,2017(04):229.
[4]田迪.如何做好文化館群眾舞蹈的普及工作[J].藝術大觀,2020(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