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學科的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為指導理念和方針,因此地理主題教學這一創新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鄉土地理知識融合主題教學,將新課標要求落實于實踐教學中,能夠讓抽象的地理知識更加具體化、生活化和實踐化,從而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能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淮北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鄉土地理的新課程主題教學策略研究”(立項號:HBJK210301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興玲(1987—),女,安徽省濉溪中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綜合性學科。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應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理論力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主題教學要求教師在深入研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選取相關素材作為主題情景來設計教學內容,將主題情景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實現教學目的。
鄉土地理是區域地理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區域地理中,人文和自然等要素是鄉土地理的綜合體現,因此,鄉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作用。《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現了鄉土地理的重要性,將鄉土地理資源融合主題教學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助于將學生對地域、環境和人文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地理科學視角。高中地理教學應積極探索鄉土地理融合主題教學的途徑,根據課程內容結合鄉土地理資源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共同發展,啟發學生探索地理原理和規律,幫助學生完善地理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1]。
一、“鄉土+”融合主題教學在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過程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這為探索主題教學創新指明了發展方向。地理課堂教學實現鄉土地理與主題教學的有機融合,有利于使學生利用鄉土地理資源有效整合地理知識、地理思維、地理原理以及地理實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并形成良好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地理學科問題的能力[2]。
(一)鄉土地理融入主題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的知識點大都比較抽象,學生需要構建完整的地理概念體系,才能清晰地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脈絡,充分了解地理規律和特征。鄉土地理資源具有地域優勢,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在實踐環境中結合主題教學能引導學生構建地理概念體系,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能對課堂地理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啟發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使其系統地掌握地理知識。
(二)生活化的鄉土地理有利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
教師從鄉土地理資源中搜集、梳理、整合教學素材,能使地理教學的內容更加直觀、生動,從而在讓學生對所處區域的地理環境有充分了解的同時,完善學生的地理知識體系。由于鄉土地理資源更加貼近生活,因此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培養學生觀察和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能力,讓學生感知到鄉土地理的生命力,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3]。
(三)有助于學生掌握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實踐能力
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概念,而面對貼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學生更能深刻理解這些身邊存在的鮮活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因此,引導學生通過結合鄉土地理解決課堂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地理概念,歸納總結零散的地理知識,并完善自身的地理概念體系。
(四)鄉土地理通過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
鄉土地理具有區域性特點,特指一定區域性的地理空間。將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環境與主題教學相結合,促使學生運用鄉土地理實際情況來解決課堂上的地理現象和問題,既提升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以區域視角看待問題的思維習慣,讓學生運用區域認知能力來進行區域地理的分析、總結,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區域認知水平的教學目的。另外,在提升區域認知的同時,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了鄉土環境資源,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有了更加深入的體會[4]。
二、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的發展路徑
鄉土地理資源復雜多樣,包含自然環境、人文風貌等各種多元化區域特點,因此,鄉土地理融合主題教學策略具備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可以依據不同的區域空間尺度、地理學習形態來制訂發展路線,通過整體的課程架構來實現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的開發。
(一)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來定位“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
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要將學習的內容和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將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細化為可實施的具體發展策略。
1.通過鄉土地理深化區域認知
鄉土地理資源在融入主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體現區域認知的視角,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討論等學習實踐活動以加深對鄉土地理環境的了解程度,探究鄉土地理的形成過程,總結鄉土地理資源的特征,思考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達到提升學生區域認知水平的教學目的[5]。
2.通過多重視角促進綜合思維水平的提升
教師要實現在主題教學中融合鄉土地理資源,就要通過多重視角來促進學生對鄉土地理資源的發展情況的充分認識,總結發展規律,從情景、結構等多個角度來設計教學策略,推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3. 悉事之理,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課程標準》中提出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由此可見,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科的核心主題之一,同時也是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的主線之一。因此,教師在課程融合設計時要兼具邏輯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主題教學內容來融合人地關系協調的案例,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人與自然一定要和諧共存的觀念。
4.走出課堂,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主要以鄉土地理資源為載體,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去接觸和感受鄉土地理,在觀察、研究、討論中應用并深化所學知識,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教學目的。
(二)通過地理學科邏輯來設計“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和人文、自然環境的綜合性學科,其空間尺度可以延伸到全球范圍內的人類活動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一定要遵循地理學科的特殊邏輯,結合鄉土地理知識進行有效整合,使學生學習的地理內容具備結構性和關聯性,完善學生的地理知識體系。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中的主題應結合人地關系的邏輯,啟發學生以地理學科思維習慣、方法、技能來觀察研究鄉土地理資源的發展規律,針對發現的問題采用地理學科思維的方式來思考對策。而不同的主題教學所對應的方向和重心應有所不同,自然地理主題應針對自然環境的特點進行拓展研究,人文地理主題應該基于社會經濟活動的特點進行研究討論,區域發展主題則應著重研究區域空間內的人地關系[6]。
(三)重構“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
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要突出鄉土地理資源環境,避免過于追求內容的全面性。主題內容應多圍繞鄉土地理環境的形成過程,探索鄉土地理資源與主題教學的結合點,讓鄉土地理資源與主題教學內容互補,使主題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化,體現鄉土地理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結構化意義。重構策略過程中要注意鄉土地理的區域空間和體現,以及發展成因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影響[7]。
(四)根據地理學科學習邏輯設計“鄉土+”融合主題教學方法
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的設計應根據地理學科學習邏輯來進行,參考學生的學習需求、知識儲備情況以及認知水平,設計具有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用的教學策略。
1.鄉土地理實踐活動
鄉土地理資源具有復雜而多樣化的真實地理環境,且較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區域,有利于學生開展各種符合主題教學內容的地理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升綜合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探索思維應用
在自然地理的主題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探索思維的培養,在鄉土地理環境中進行觀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進行分析、描述,使其從中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順著探索思維進行驗證,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
3.主題情景分析
在與人文環境相關的主題情景中,教師要結合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的相關知識來進行分析,在經過對主題情景的分析之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展開討論,探討解決方案,根據地理學科中的原理和規律來提煉出最終解決思路,通過對地理原理的驗證來完善地理學科知識體系,同時也幫助學生構建地理認知體系[8]。
三、高中地理“鄉土+”融合課程教學環節的設計要點
(一)以《課程標準》為核心
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基準,兼顧各方的訴求和平衡點,探索創新教學。因此,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設計策略應無縫對接《課程標準》,同時要求鄉土地理素材能對課程起到補充作用,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另外,地理實踐活動能有效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豐富學生的實踐知識,在結合課程教材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鄉土地理情境中體會自然和生活。
(二)開展豐富的地理實踐活動
地理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獲取地理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對地理規律的認知水平,是一種基本的教學途徑和方法。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以鄉土地理為載體,將地理實踐活動科學融入主題教學環節中,構建完善的地理實踐學習體系,培養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和探索思維。另外,地理實踐活動要同時考慮時間、成本、安全以及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統籌規劃,制訂具體實施規則,確保整個活動能順利、安全、有效地完成[9]。
(三)注意評價體系的完善
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在構建過程中,要注意過程和結果的并重進行,保證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能精準反映出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并根據具體情況對主題教學進行實時調整反饋。
(四)融合鄉土地理,開展精品主題教學
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在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三點原則:一是要在學科專家的引領下做好頂層設計工作,融合主題教學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時應遵循地理學科邏輯和學習邏輯;二是要廣泛吸取優秀地理教師的成功經驗,不斷優化鄉土地理融合主題教學的主題情景;三是要引導學生參與到融合主題教學設計中,尊重學生的體會和意見,體現以人為中心的基本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成果。精品主題教學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究和完善,遵循地理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四、高中地理“鄉土+”融合課程經驗總結和建議
隨著教育的發展進步,鄉土地理資源不斷為地理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對此,教師在主題教學融合過程中保持開放性的同時,應充分考慮鄉土地理資源的局限性和普遍性,避免進入以偏概全的誤區。另外,教師在選擇上要兼顧鄉土地理資源的傳承和創新,注意引導學生對鄉土地理文化的意義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李慎中.高中地理“鄉土+”融合課程的開發與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21(20):68-75.
印志.依托鄉土情境落實地理核心素養:以“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為例[J].地理教學,2022(4):46-49.
陳群鷹,鄭圓圓.基于概念與問題深度融合的高中鄉土地理研學探究[J].地理教學,2021(17):48-53.
黃春媚.基于主題式教學模式的初中鄉土地理教學活動設計[J].地理教學,2020(24):44-46,60.
楊若,謝卓昂.基于鄉土文化的主題式情境教學初探:以“隆昌夏布”主題為例[J].地理教學,2021(18):43-45.
韓加強,劉曉群,童顏.“鄉土地理資源”教學法建構與實施[J].地理教學,2018(19):4-7.
葉琴.開發鄉土地理課程 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以“游學錢江”主題探究式教材開發為例[J].地理教學,2018(3):23-26.
黃榮昌,鄭云清.基于鄉土資源培養地理實踐力的校本實踐:以德化陶瓷產業主題研究性學習為例[J].地理教學,2018(4):21-24.
秦肖肖.基于遙感技術的地理鄉土活動課程設計:以“認識家鄉的土地利用類型”項目式學習為例[J].地理教學,202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