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樹立政史融合的“大思政”教學觀,借助復盤與推演理念,把百年黨史當作鑄魂育人最生動、最具說服力的“活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讀寫形式,讓黨史知識浸潤心田;運用視聽手段,讓黨史教育“聲”入人心;采用演繹方法,讓革命英雄鮮活可親;借助“踐悟”方式,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以達到讓學生了解黨史大事,學習黨史知識,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實現生命豐盈和精神成長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政史融合;復盤與推演;黨史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歷史復盤與推演的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B-a/2018/02/4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昌龍(1973—),男,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中心中學。
趙瑞蓮(1972—),女,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中心中學。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鑄魂育人最生動、最具說服力、最好的教科書之一。道德與法治教師宜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講好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史,宣揚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復盤就是借助細節性史料,運用感知、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在歷史情境中表述和再現歷史事件。推演是對歷史事件進行重新推斷、演繹,運用邏輯思維探討歷史事件發展的各種可能,實現對歷史事件的解構與重構。道德與法治作為擔負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需要借助復盤與推演,把黨史事件通過合理想象、科學假設再現,以發散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方面的素養。
一、讀寫:讓黨史知識浸潤心田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只有通過豐富的學習資源、生動的學習材料,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百年黨史內容精彩而厚重,形式豐富且多樣。讀寫形式不拘于課上的時間,學生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自由學習、細細品味、深刻感悟黨史內容,讓黨史知識浸潤心田。
讀——紅色書籍潤人心。百年黨史,深邃豐富;閱讀黨史,激勵斗志。道德與法治教師可引領學生開展“讀紅色經典,做時代新人”“‘學黨史、強信念’紅色閱讀分享”等主題閱讀活動。教師要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權威、通俗易懂、篇幅適中、引人入勝的黨史書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閱讀過程中,了解黨史事件,掌握黨史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共黨史青少年讀本》《中國共產黨簡史》等書籍,深刻領會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紅旗譜》《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等紅色經典,讓他們銘記先輩追求革命真理的故事,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
寫——愛黨情懷記憶深。學習黨史不只是看看故事、背背史實那么簡單,學生應端正學習態度,靜心思考,把黨史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發展的內生動力,而后用“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想。一是撰寫心得體會。心得體會是人常在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在學習黨史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復述書籍或文章的內容,對黨史事件或人物加以正確的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在寫心得體會時,既可以把最受感動的內容作為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作書中的“主角”來寫;既可以采用書信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形式。這樣,學生能理解黨史書籍的內容、主旨,還可以形成敏銳的眼光、明晰的頭腦,對認識史料人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二是繪寫手抄報。每一份手抄報都包含著編者的辛勞和智慧,它集語文、數學、社會、美術等知識于一體,能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和提取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用手抄報的形式展現黨史學習成果,能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生動。在設計手抄報的過程中,學生會大膽地走向課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搜集素材,精心構思,然后對黨史事件進行復盤推演、精煉呈現,從而獲得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黨史知識,汲取黨的精神力量,牢記使命,艱苦奮斗,與時俱進,追求夢想。除了以上兩種“寫”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詩歌、書法等形式呈現黨史學習成果,也能得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視聽:讓黨史教育“聲”入人心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網絡技術,創造出書本、掛圖、黑板、卡片所不能及的視聽教育環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運用視聽材料教學黨史時,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以達到“聲”入人心的教育功效。
一是要正確選擇黨史教育視聽材料。深刻的視覺感受有助于長期記憶,教師選取優秀、經典的黨史教育視聽作品,以多元、新穎的方式激發青少年的學史熱情,使其積極探尋黨史內涵,感受黨史魅力,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政治認同進行高位引領。例如,“學習強國”平臺推送的優秀視聽材料,以及《覺醒年代》《辛亥革命》《建黨偉業》《遵義會議》《開國大典》等優秀影視劇,這些作品通過演員的傾情演繹,引導學生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厚重歷史,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成長、成熟并壯大的光輝歷程[1],使學生的情緒跟隨著情節跌宕起伏。這些聲形并用的經典作品以身臨其境的方式讓黨史故事入耳入腦、深入人心,從而使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二是合理使用黨史教育視聽材料。一方面,視聽材料的選取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紤]到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緊等實際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聽”這個學習通道,將學生的學習時間“化整為零”,讓黨史學習“見縫插針”。比如,教師可以發揮廣播收聽便捷的優勢,讓學生在乘車、就餐、鍛煉、睡前等零散時間,利用“學習強國”等優質網絡平臺,聽廣播劇、紅色歌曲、革命戲曲等, 讓學生聽得進、記得住、有感觸,豐富學生的黨史知識儲備。另一方面,要能充分調動學生去思考。黨史視聽學習能否達到入耳入心的教育目標,主要看其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是否能使學生觀察并記住黨史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是否能使學生形成熱愛生活的態度等。學生要在學習中關注歷史事件的時間、內容、背景、意義等歷史要素,就具體的史料細節運用合理的思維想象對黨史事件進行簡單的復盤與推演,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經驗去感悟,從而在生活本真中獲得真實和個性化的體驗?!八季S是最美的精神之花?!碑攲W生學會了觀察和思考,就會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并不斷延伸,從一人一事想到一家一國,從關注社會事件到關注國家命運。經歷這樣一個從觀察、思考到留下深刻印象,再到質疑反思的過程,學生的視野不斷拓展,思想從稚嫩走向成熟,從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實現個人的全面成長發展。
三、演繹:讓革命英雄鮮活可親
黨史就像一面鏡子,能夠讓今天的青少年端正姿態,在新時代征程上昂首闊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百年革命征程中,很多光輝的人物和恢宏的故事,值得后人永遠銘記。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與繼續前進的力量。但同時也要意識到,隨著歲月的流逝,革命年代的精彩故事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歷史故事中的當事人基本上很難直接與我們對話了。在這種情形下,思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他們喜聞樂見的情景劇演繹的形式,重現英雄故事,析議英雄精神,這是學習革命歷史、宣揚紅色精神的有效嘗試。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時,筆者讓學生發揮想象,嘗試重現當時的場景,體會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學生舉著寫有“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的條幅義憤填膺,齊聲高呼,場面感人。這種具有現場感的小情景劇,能幫助學生深刻體悟五四精神的愛國主義核心。
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演繹革命英雄事跡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接觸歷史,借助復盤與推演表演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面對面對話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一是選擇的英雄形象要典型鮮活。“崇敬英雄才能產生英雄,爭當英雄才會英雄輩出?!苯處熞x擇、推薦黨史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榜樣人物,比如《軍神》中的劉伯承、《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的李大釗等都是學生熟悉的人物,選擇這些人物創編情景劇讓學生演繹,會讓黨史人物變得具體可感,讓革命故事真實鮮活。二是劇情的編排要巧妙靈活。教師在編排某一歷史事件的情景劇時,要先動員學生廣泛收集相關史料,熟悉歷史事件,然后將能反映人物精神的精華內容改編成情景短劇,用劇情把知識要點、情感要素、史料價值串聯起來,最后演繹呈現,讓學生在“演、思、議、辯、悟”的活動中運用知識,體悟道理,解決問題,最后得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三是榜樣教育要觀照學生生活。教育家懷海特說:“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黨史教育的內容如果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性不強,就不能形成根植于生活實踐的道德教育。重要的歷史節日,如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等,都是舉行黨史教育活動的契機[2],對革命英雄故事進行精、準、深度挖掘,演繹重大黨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順著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去探究更生動、更深刻、更具體的英雄精神,使黨史教育更立體、更真實。
四、踐悟: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要特征?!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道德與法治要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吸取歷史教訓,把握今天,展望未來。因此,黨史教育須做到學踐并行,即以親身實踐和啟思感悟助推學史向學習品質更優化和價值功效更大化進階。
一是尋跡啟悟。教師要把道德實踐作為落實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培養的“最后一公里”來對待,例如,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尋黨史足跡,啟時代新程”主題教育活動,讓黨史學習走向社會大課堂;或是引導學生參觀家鄉紅色教育基地,請教育系統“五老”和家長代表給學生講革命故事,組織學生觀看“少年兒童心向黨”百年黨史知識巡展,鼓勵學生參與黨史基地的志愿者活動、黨史競賽、“重走紅軍之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薪火”的紅色研學活動等。這些實踐性的學習活動,選準了學生情感的關注點和學科素養的落腳點,學生追尋黨的奮斗足跡,目睹時代變遷,用心靈感悟聽黨話、跟黨走的深遠意義,用行動踐行愛黨愛國情懷,為學生“化知為信、化信為行、知行合一”提供了價值引領。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重溫黨的崢嶸歲月,銘記革命光輝歷史,賡續紅色精神血脈,堅定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二是明理感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是在實踐中不斷壯大、在面對問題和挑戰中不斷革新的歷史,黨史教育要以黨史情境為載體,以活動為手段,用全面、辯證的眼光,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復盤推演和比較分析,啟發學生領悟知識、思考問題、明晰黨史蘊含的深刻道理。在“學黨史、明道理、悟思想”活動中,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人民勇敢前行,歷盡困苦,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讓學生領悟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碼,激勵他們的擔當意識和為民情懷;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理解成就的取得并非一帆風順,黨的發展曾歷經挫折,啟悟學生科學、全面、客觀地看待黨的發展,感受黨在每一次曲折中汲取經驗、克服困難走到今天的不易,因此我們必須堅定理想信念。這樣基于黨史學習的明理感悟,能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感,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使學生自覺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
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不斷革新的百年黨史,是與思政課培養目標高度契合、取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教師應把黨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學,引導學生對黨史事件進行復盤推演,使其通過讀史啟悟、觀史領悟和踐行體悟,實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融合目標,以此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責任擔當等學科核心素養,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高矗輝.黨史教育融入初中思政課教學的實踐進路[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3):21-24.
張莉琴.用黨史點亮初中思政課堂[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