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不僅強調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還對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做出了要求。初中美術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推動了教師對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探索和創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基于問題的教學,旨在創設密切聯系生活的真實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探索PBL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PBL教學模式;初中美術課堂
作者簡介:楊思華(1990—),女,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李玉福(1974—),男,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
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既符合學校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順應了時代和社會飛速發展背景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作為一種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圍繞核心問題開展學習,并在自主探究、團隊合作中通過資料搜集與整理、分析與討論、實踐與驗證等方式解決問題,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相吻合。教師將PBL教學模式與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驗性以及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新常態
(一)從關注知識技能向關注素養能力轉變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學校對學生的培養經歷了從關注“雙基”到培養“三維目標”,再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一過程。這反映了基礎教育對“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教育目標的不斷優化,后者的提出是對前者的優化與超越。不同于傳統應試教育重知識、重智育、重學科而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銜接不良,遷移能力較弱,綜合素養偏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育更加關注培養與提高學生適應社會、學會生存的能力,是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轉變。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基礎教育美術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美術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1]。美術學科具有較強的技能性與實踐性,而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在新常態下,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只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這一模式,注重將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放到問題情境中,通過藝術手段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與技能,并將其轉化為自身適應社會與生活的素養和能力。
(二)強調學生學習的生活化與經驗化
在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美術教學中,“現實情境”是一個關鍵詞。《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多次強調“現實情境”,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現實生活情境中選擇合適的主題開展美術教學,以追求真實的學習結果。《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強調,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和生活。美術教學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關注學生學習的生活化與經驗化,是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實際上,美術教材內容的設置早已體現了美術教育的生活化傾向。以人美版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材為例,第7課“色彩與生活”以色彩為主題,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都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的,體現了在現實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色彩知識,又將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解決現實問題的理念。
(三)注重多學科知識在美術中的融合與應用
美術學科不是一門單純的技能性學科,其與其他學科知識有密切的聯系。我國的技術著作《考工記》中提及的繪畫、建筑、雕刻以及銅器、玉器、漆器等工藝都屬于美術范疇,而匠人在制作相關美術工藝品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數學知識、材料的物理特性等,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文人畫也強調繪畫與詩文、音樂、歷史等知識的結合。由此可見,美術教育需要培養的是繪畫技藝、文化素養和藝術涵養兼具的綜合型人才。隨著當下社會發展的高度智能化及信息化,核心素養背景下的美術學科更加強調美術學習的跨學科性。教師在關注人文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應緊跟時代步伐,密切聯系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開拓更加便利的學習途徑,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拓展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藝術與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提高學生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PBL教學模式的特征
(一)學生的主體性
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已成為主流,但當前的初中美術課堂仍存在教學形式較為單一的問題,部分美術教師只側重對知識的單向傳授,難以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PBL教學模式圍繞問題展開,其教學過程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輔助者和引導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起到腳手架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使其各有分工,讓學生對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負責,改變學生在傳統美術課堂中被動學習的狀態,促使學生通過團隊合作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自身綜合素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和中心。
(二)問題情境的真實性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美術教學強化了課程與生活的聯系,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部分美術教師導入課堂的主要手段。但是在課堂實踐中不難發現這種現象:部分教師為了導入而創設情境,但在后續教學環節中脫離情境,導致情境缺乏連貫性,課堂探究性不足。PBL教學模式強調問題情境的真實性,即教師通過社會中的真實問題設置情境或模擬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情境導入課堂教學,結合美術相關知識和技能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探索用美術手段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非延續傳統美術課堂中教師主講、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更強調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強化自身的體驗和感受,最終完成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遷移,真正解決生活中、社會中所遇到的問題。
(三)能力培養的綜合性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美術教學重在對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能力的培養。教師以PBL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創設的真實問題情境通常具有綜合性特征。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通常需要聯系多學科知識與技能,以有效提高其知識建構和遷移能力。同時,在探索如何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中,學生需要在小組、團隊中通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等多種方式和途徑進行。這對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此可見,PBL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應用性知識,還能鍛煉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具有顯著的教育價值[2]。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PBL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統整教學單元,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核心問題
結合當前使用的初中美術教材來看,多數課程均以主題為統整,以2—3節課為一個教學單元。PBL教學模式又稱“基于問題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問題展開,所以問題在PBL教學模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開展美術教學前,教師應充分把握單元教學目標和具體課程內容,結合單元主題創設問題情境并提出單元教學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使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與經驗。初中生處于思維能力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與發展的時期,教師結合現實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較容易激發學生熟悉的知識與經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有效分解核心問題,由易到難逐個突破。在圍繞單元主題進行教學時,核心問題不僅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所涉及的知識也具有綜合性特征。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核心問題分解成易于解決的若干個小問題,密切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知識遷移,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最后,教師設計的問題應注意開放性與劣構性。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在復雜現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類問題往往沒有固定步驟與程序,不具備唯一答案,這也正是PBL教學模式主張的劣構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有助于學生展開頭腦風暴,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二)小組合作,自主擬定問題解決方案與計劃
PBL教學模式的一個潛在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社會性能力,讓他們學會交往與合作,能與人友好相處,共同完成任務[3]。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在PBL教學模式中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通常以4—6名學生為一個小組。在確定核心美術問題后,學生可結合自身興趣、性格特點、美術知識結構與技能表現等方面組建學習小組,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組員的調整與優化,以利于組內成員能力互補,共同進步。小組成員對教師提出的美術問題自由發表看法,學生通過交流進行思維碰撞,從而對美術作品形成更深刻的理解[4]。在這一過程中,組內成員應充分結合所學,就核心美術問題展開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擬定單元學習計劃。在這期間,教師要注意引導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工,使學生既能獨立探索完成各自的任務,又能充分發揮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共同為解決問題做好準備,以推動后續學習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三)借助多方資源,探究解決問題的路徑
將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引入初中美術課堂后,教師基于此創設的問題往往具有復雜性、綜合性以及開放性特征。所以,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僅需要美術學科的知識與相關技能,還需要結合問題密切聯系自己已有的經驗,以及其他學科中利于解決問題的多元知識。因此,進入問題解決階段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促使其靈活開展學習,不能局限于短暫的美術課堂學習之中,應多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交流溝通,學會將美術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相互遷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借助校園、校外圖書館以及網絡學習資源進行深度學習。
PBL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復雜問題,但并非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任由學生完全主導學習過程。在PBL教學模式下,教師要積極了解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經驗技能,發現學生的矛盾觀點和困境,適時搭建腳手架,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引導學生不斷創新思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展示成果,分析評價
對于學習成果,學生既可以自主選擇合適的成果交流形式進行匯報,如視頻、PPT、思維導圖等容易操作的簡潔模式,也可以舉辦富有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成果展或相關賽事來分享他們在解決美術核心問題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知識和多樣經驗。在PBL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質性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如問卷法、調查法、訪談法以及設計描述性評價量表等方法,以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使用檔案袋、學習成果展覽中心、網絡展示平臺等形式整理保存學生的美術學習成果,并定期舉辦小型學習交流分享會,引導學生學會總結與反思,真正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利用美術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四、將PBL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美術教學的反思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育關注創新與發展,注重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素養和能力。教師將PBL教學模式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結合教學單元以密切聯系現實生活的美術核心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主動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旨在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其高階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但在PBL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下問題:教師在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同時,是否賦予了學生過多的自由;教師如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保證其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在人數眾多的班級中如何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秩序性等。整體而言,PBL教學模式是一種體現創造性和研究性的教學思路,也是順應未來社會與教育發展的教學模式,更是值得教師不斷探索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
丁曉蔚.“基于問題的學習”教育價值之我見[J].現代教育科學,2010(11):25-29.
文艷平,秦國杰.PBL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李燕迪.PBL教學模式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