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社會各界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優秀的班級文化是學生發展的重要推手,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文章對小學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心理成長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并從小學數學教學的具體過程出發,以創建良好的班級文化來推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心理;數學教學
作者簡介:馬倉順(1982—),男,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實驗小學。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與作用
(一)內涵
班級文化是班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文化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指的是班級內部具體的事物,包括基本教學設備,如黑板報、圖書角等。第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指班級在建設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實施的制度與準則,能夠對學生的行為起到有效規范與制約作用。第三,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指的是班級中精神層面的內容,包括班風、班訓、班歌等。第四,行為文化。行為文化也就是師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行為的相關內容,包括教師行為對學生產生的指導作用,如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勞動意識、紀律意識等。由此可見,班級文化是復雜多樣的,對學生各方面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1]。
(二)作用
班級文化對于促進學生的成長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小學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此過程中創建良好的班級文化不僅可以帶動班級整體的良性發展,對學生個體也會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首先,班級文化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元的班級文化加強對其的引導。學生在對班級環境進行觀察的時候,可以在名言警句中獲取精神力量,也可以通過圖書角來開闊視野,進而樹立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班級文化對學生行為有著良好的規范作用。小學生比較容易受到他人、外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規范與引導小學生的行為。例如,小學生一開始沒有端正學習態度,但受到周圍“好學”氣氛的影響,能自主參與到學習當中,從而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最后,班級文化有助于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我,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整體凝聚力的重要體現,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不僅可以促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還可以提升學生品德、心理、興趣等多方面的發展水平,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這樣的環境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小學德育工作與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奠定良好基礎[2]。
二、當前班級文化建設與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建設內涵不足
班級文化內涵是班級學生群體意識的重要體現,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需要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但在實際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多由班主任以及少數班干部完成相關工作,這樣容易對其他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造成不利影響。同時,部分班主任在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時候,僅完成班級口號、板報布置等表面化的任務,缺乏對學生主體的關注,這樣不僅難以突出班級內涵和形象,還難以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助力作用。還有部分班主任將班級管理的重點放在學習成績上,而忽略了班級文化內涵建設。
(二)不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
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與其心理健康發展也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而為提升學生自我教育成果,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3]。自我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基礎,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進而反映到班級文化的建設當中。一方面,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可以有效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學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可以為班級文化建設提供條件。然而結合實際的管理情況來看,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僅將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對象,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對于班級文化建設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三)班級活動作用不突出
班級活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提升班級文化建設的層次。然而當前的很多班級活動都不能發揮出其作用,一些教師在開展活動課的時候抱著完成任務、應付檢查的心態,活動整體的氣氛比較沉悶,難以有效作用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此外,班級活動的開展還存在時間不足、方案不完善等問題。
三、數學教學活動、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心理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傳統的班級文化建設過程存在學生參與性較差、活動氣氛沉悶等問題,而教師將日常的數學教學作為開展班級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可以有效保證班級內全體學生的參與性,同時還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班級文化建設之間的距離。同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三方合力,還需要各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探索以數學教學環節助力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課程實踐落實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數學學科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使其在討論數學問題的時候明白“以理服人”的道理,在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懂得虛心;另一方面,當遇到難以解決的題目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保持良好心態,從而使其通過冷靜分析、深入思考來得出答案,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不怕困難、不輕言放棄的態度,保持上進心。站在學科設置的角度上看,數學與學生心理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第一,數學學科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其更加全面、準確地分析題目,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對事物的認知能力;第二,數學學科有應用題、研究題、設計題等多種題型,問題形式的多元化與內容的豐富性可以使學生形成更為靈活的思路,不斷提升其探索能力與創造能力。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避免學生產生畏難、焦慮等不良心理。此外,由于數學學科的課時較多,因此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也比較長,數學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數學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其中也包括學生的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從而及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幫助學生解決成長問題。
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優化班級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的途徑
(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對某一內容產生興趣的時候,會更愿意積極思考,從而達到優化認識活動、提升學習能力的目的。反之,如果學生對某些內容沒有興趣,就很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會出現畏難等消極心理,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數學缺乏學習興趣,同時數學概念的抽象性特點也成為小學生數學學習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難點[4]。因此,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構建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進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數學定理以及解題方法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幫助其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與重要性,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以營造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能以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與方法指導現實生活。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件中,小貓在和小猴玩蹺蹺板,但蹺蹺板是不平衡的,小貓的位置較高,而小猴的位置較低。這時小狗來了,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小狗要跳到哪一邊才可以使蹺蹺板平衡?”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小狗需要和小貓在一邊。”接著,教師補充相關的信息,讓學生在小貓5千克、小猴15千克的情況下,通過列方程的形式求出小狗的體重。這樣步步引導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學習應用題的積極性。在成功解答題目后,學生對后續數學的學習也會充滿信心,從而避免畏懼學習、焦慮等心理的產生。
(二)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引導
不同學生在思維與理解能力上會存在差異,在學習狀態、參與意識上也會有明顯的不同,其中思維更快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展現更加積極的態度,而思維較慢的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也會稍差一些[5]。為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融入性,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更加多元的教學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確保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不斷擴大教學活動的覆蓋面。這樣的形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還可以避免學生出現自卑、厭學的心理。與此同時,這樣的教學形式還可以更好地兼顧思維較慢的學生,保證全班同學共同進步,這也進一步促進了良好班級文化與風氣的形成。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用計算器計算”一課為例。在教學計算器使用技巧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在“逛超市”的過程中,一組用計算器進行結算,而另一組進行筆算,最終對兩組的實際計算效率進行比較,進而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讓學生分組扮演顧客與售貨員,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計算器的便捷性。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可以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情況,并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來提升數學課整體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效掌握學生的行為特點與心理狀態。部分思維較慢的學生很容易因為跟不上教學進度而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做游戲等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的思維。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聯,通過構建一個自由、平等的班級環境來避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并運用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來促進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教育主體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學習,從而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的時候也應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大小比較”一課為例,不少教師在進行這部分教學的時候會認為比較簡單,進而簡化了相關知識的教學。實際上這部分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但由于知識點較為單一,因此在教學的時候很容易存在力度不足與學生積極性不強的問題,限制了教學效果的提升。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積極調整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跳遠比賽的情境,其中小紅、小明與小偉的成績分別是1.43米、1.52米以及1.71米,而小雷的成績單存在一點破損,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中可以得出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增強其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同時這樣積極的學習環境也有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除此以外,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與引導也可以起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作用,同時在對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進行認可與肯定的時候也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主動性,幫助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這樣的形式,可以在班級內形成一種快樂學習的文化,為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從而進一步深化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聯系。
結語
班級文化建設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為加強二者之間的深刻聯系,教師可以從數學學科的實際教學入手,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來保證學生心理健康。在實際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保證學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加積極地開展學習。而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應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引導,同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其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張園園.優化班級文化建設 促進學生心理成長[J].知識文庫,2020(8):194,196.
李彬彬,李亞敏,彭圓圓,等.小學班主任實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33(3):73-77.
辛學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J].教育觀察,2020,9(35):31-32,42.
楊新宇,李運華.基于心理學分析的小學數學概念學習與教學設計[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36(12):60-66.
喬瑞峰,陳鳳娥.小學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