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食育活動不僅有助于拓寬幼兒的視野,還能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慣,教師將其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進行融合,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能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文章以幼兒園食育活動為出發點,在分析其價值和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探索其與五大領域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食育活動;五大領域;綜合素養
作者簡介:田婧(1982—),女,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第三幼兒園。
以食物為核心的認知問題與實踐活動,在幼兒教育中占很大的比例。食育是指飲食教育及與飲食相關的教育活動,其由對食物的認知拓展至審視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動與教育手段。將食育活動與五大領域進行融合,是指關注幼兒對于“食”的認識,關注幼兒的營養健康,使幼兒對食物的結構、外形、生長環境等形成一定的認識,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尋找食育活動與五大領域的契合點,準確把握食育活動和幼兒發展的內在關聯,從多方面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幼兒園開展食育活動的價值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關注飲食,不僅要關注幼兒的飲食衛生以及營養均衡,還應關注幼兒飲食與生活習慣的養成,通過一日活動,促進幼兒認知經驗的發展、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對其思想和情感的塑造,以食物為基點,促進教育活動多元化,以滿足幼兒的成長與發展需求,促使幼兒全面發展[1]。
第一,食育活動有助于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在食育活動中,教師將食物作為中介與載體,通過飲食觀念、營養知識、飲食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多種多樣的烹飪、栽種等體驗活動,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幼兒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提高幼兒對傳統食文化的理解,使其成為健康飲食和健康生活的人。圍繞食物,幼兒通常能獲取食物的名稱、色彩、味道、形狀與功能等多種知識與經驗。在自然界當中,能被當作食物的植物都有其相應的生長規律。教師通過開展食育活動,將幼兒對食物的認知,從食物的特性拓展至其生長過程,不僅能夠使幼兒充分認識到植物生長的規律與季節變化的規律,而且還能使幼兒對食物的認識從表象深入本質。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節氣既能反映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又有著相應的文化內涵,一些節氣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演變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基于此,教師在開展食育活動時,可以有意識地將其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深化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第二,食育活動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禮儀與生活習慣,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食育活動的本質就是生活實踐,教師通過對幼兒生活的指導,不僅能使幼兒掌握相應的能力,如獨立進食、整理餐具、準備食物等,還能使幼兒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如餐前洗手、均衡飲食、按時吃飯等。具備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使幼兒實現身心健康成長,為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另外,食育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基本生活禮儀,例如,用餐的時候保持正確的坐姿、不發聲、禮讓他人等。這不僅能夠促進幼兒自身禮儀素養的提高,還能為幼兒提供社會性的實踐情境,幫助幼兒形成遵守社會生活中的多種規則與文明禮儀的意識與習慣[2]。
第三,食育活動有助于幼兒思想和情感的發展。幼兒園的食育活動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立足自然的角度,指導幼兒認識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另一方面是立足食物獲取的角度,主要講述人類的勞動價值,指導幼兒通過勞動實現思想和情感的發展。在食育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明白獲取食物的具體過程,幫助幼兒形成珍愛自然、熱愛勞動的品質,促使幼兒的思想情感得到有效的發展。
第四,食育活動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國不少地區飲食的方式以及相關價值觀念,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體系,是人類文明的表現形態。教師在幼兒園中開展食育活動,使幼兒從飲食出發,對食物的具體表現形態、飲食思想以及文化內涵形成科學知識,從而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幼兒園開展食育活動的目標追求
第一,使幼兒對飲食形成正確認知。據筆者觀察,部分幼兒不喜歡吃小麥、蔬菜等食物,究其原因,幼兒的味蕾還在發育中,清淡的食物難以激發幼兒的進食欲,如水果、蔬菜等,而小吃、零食等口味豐富,且食用方便,因此備受幼兒喜愛。幼兒若長期不進食主食,而食用對味蕾刺激較明顯的小吃、零食等,不僅會形成不健康飲食的壞習慣,還會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幼兒園開展食育活動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對飲食形成正確的認知,讓幼兒對健康食物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認知,了解到長期吃零食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并經過相應的實踐活動,促使幼兒能夠正確辨別食品,實現健康飲食。
第二,在實踐中加強幼兒對食物的認知。為了達到顯著的培養效果,幼兒園的食育活動通常在實踐中開展。從實際生活當中獲取直接的經驗,是幼兒進行高效學習的重要形式。基于此,教師在開展食育活動時,要立足幼兒的實際生活,使幼兒能夠在活動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充分認識健康、營養的食品,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并形成健康飲食的習慣。
第三,使幼兒自主接納健康的食物。幼兒對食物產生正確的認知,并不表示其能自主接納健康的食物。若想讓幼兒接納健康的食物,通常涉及兩方面的教育,即情感與行為。在教師對幼兒實施初步引導之后,幼兒雖然能在行為上呈現健康的飲食方式,但這并非幼兒自主選擇的結果,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相應的方法,使幼兒在情感上自主接受健康的食物。為此,教師需與家長合作,進行園內與園外雙重培養機制的構建,豐富幼兒的食育內容,以達到相應的目標,使幼兒從情感上自主接受健康的飲食。
三、食育活動與五大領域融合的策略探究
(一)食育活動與健康領域的融合
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幼兒因成長環境、歷程的不同具有差異性特征。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特點,依據不同幼兒的具體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使幼兒實現良好的成長與全面的發展[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健康領域提出,教師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使幼兒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了積極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要求,教師要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掌握相關的生活技能,培養幼兒的紀律意識和飲食習慣,并與家長積極溝通交流,保持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確保教育工作有效開展。教師可以從帶領幼兒了解食物的營養結構入手,引導幼兒少喝飲料,多吃蔬菜水果,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部分幼兒不喜歡吃胡蘿卜,教師可指導幼兒在許多的水果中找出胡蘿卜,帶領幼兒觀察和記錄胡蘿卜的生長過程,使幼兒了解其營養價值,了解胡蘿卜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另外,教師可通過講故事,提出探討問題,如“哪位小朋友能夠說一說胡蘿卜的顏色?”“誰能說一說你們家用什么方法做胡蘿卜最好吃?”以此提高幼兒了解胡蘿卜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品嘗胡蘿卜餅、涼拌胡蘿卜等菜品,或開展“蘿卜蹲”游戲,使幼兒更加了解胡蘿卜,繼而接納該食物。
(二)食育活動與語言領域的融合
語言是人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橋梁,也是人們獲取知識、分享情感的重要工具。幼兒階段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教師可以圍繞食育主題活動,設計相關的童謠和兒歌,當幼兒發現新鮮事物想要分享時,為他們積極創造條件,營造語言表達的氛圍,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還可圍繞相關的食育活動內容,創設一定的交流情境,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4]。例如,在“小小得病了”這一活動中,筆者先給幼兒展示手足口病的圖片,引導幼兒思考小小為什么會生病,并鼓勵幼兒結合故事中的內容,說一說生病之后會有什么癥狀,如何才能避免生病等,使幼兒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病,能通過接觸、飛沫傳播。這樣不僅能讓幼兒明白勤洗手、講究衛生的重要性,還能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其思維能力。
(三)食育活動與社會領域的融合
幼兒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社會性能力有待發展。鑒于此,教師可立足《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社會領域的培養目標和內容要求,通過生活化的教育,促進幼兒社會性能力的良好發展。在食育活動中,教師要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食育活動與具體實踐活動相結合。例如,幼兒園可租賃一塊種植基地,引導幼兒到基地中進行春種秋收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實際種植中體驗勞作的艱辛,感受自然的變化規律,認識科技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幼兒園還可以聘請農林業、餐飲業等相關研究人員入園指導食育活動,為幼兒講述如何栽種果蔬及防護和治理病害,介紹有關的飲食民俗等,為幼兒提供更有深度和廣度的食育活動,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積累,提升幼兒參與食育活動的興趣。此外,幼兒園可以廣泛利用超市、菜市場等資源組織開展食育活動,將食育活動與幼兒社會性能力的培養有效融合起來,使幼兒進行多角度探索,使食育活動朝著高質量、深層次的方向開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社會領域的培養內容和要求提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為此,在將食育活動與社會領域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使幼兒能夠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初步的感知,并在學習中逐漸形成強烈的文化情感。教師可以開展“家鄉的美食”“家鄉的特產”等主題活動,帶領幼兒品嘗富有家鄉特色的美食,使其了解家鄉的飲食文化,產生強烈的愛家鄉情感。我國不少地方的飲食文化和傳統節日密切相關,教師可結合中國傳統節日開展有針對性的食育主題活動。例如,在中秋節的時候,教師可帶領幼兒一起做月餅,并給幼兒講述中秋節的文化內涵;可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和幼兒一起包粽子,給幼兒講述端午節的來歷等,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食育活動中,感悟食物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促進其科學了解和掌握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四)食育活動與科學領域的融合
將食育活動與科學領域融合,可強化幼兒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促使幼兒對飲食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鑒于此,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時可就“食育”這一主題,引導幼兒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觀察和探索[5]。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班級中的植物角、“寶貝菜園”等,引導幼兒種植蔬菜和水果,并對蔬菜和水果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在澆灌、除草、施肥等實踐活動中,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外部條件等。通過種植活動,幼兒還能對時令、節氣等形成一定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相關的科學實驗活動,使幼兒通過食物認識營養元素等。比如,教師可以將煮熟的蛋白和紫薯放到一起,引導幼兒觀察蛋白逐漸從原來的白色轉變為綠色的過程;或者將醋放到紫薯汁中,觀察紫薯汁轉變為紅色的奇妙現象。如此,幼兒在趣味十足的食育小實驗中會對探索食物的奧秘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形成科學探索的意識。
(五)食育活動與藝術領域的融合
教師應在食育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創造美、表現美的機會,有效促進幼兒藝術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可以在食育活動中促使幼兒動腦思考,動手創作,使幼兒的思維、想象、創造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指導幼兒認識水果、蔬菜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一些常見的水果和蔬菜,做一個水果蔬菜拼盤;或是指導幼兒利用常見食物的根、莖、葉、果實等,設計貼畫和書簽;還可以指導幼兒對食育環境進行設計、美化等。教師應在引導幼兒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刺激幼兒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提高幼兒的藝術審美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食育活動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五大領域息息相關。教師將充滿童趣、具體形象、活潑生動的食育活動與五大領域的教育相結合,不僅能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還能使幼兒獲得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方面的發展,最終實現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陳海宵.淺談食育文化與幼兒園五大領域之間的融合[J].明日, 2018(42):108.
宋玖洋.幼兒園開展食育的必要性與實踐策略探析[J].鋒繪,2018(9):49.
劉靜.幼兒園食育文化的實施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6):188-189.
林秀明.幼兒食育課程和早期閱讀的融合研究[J].成才之路,2019(12):71.
王夢玉.淺議幼兒早期閱讀與美術教育融合的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19(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