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與進步提升了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果與影響力,給電視新聞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整體新聞媒體環境的復雜化,不僅對電視臺記者的新聞采訪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那些歪曲事實、無營養、無價值的新聞內容也切實降低了廣大新聞受眾的觀感。電視臺記者應在這種新形式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在維護廣大新聞受眾權益的同時為傳統媒體新聞探尋到全新的發展機遇。本文以網絡環境為主要研究方向,針對電視臺記者做好新聞采訪工作中的不良因素以及提升方式進行了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網絡背景;電視臺記者;新聞采訪;新媒體環境
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以此為背景,電視新聞行業中需要在當下時代進行有效轉型與升級,不間斷地提升其新聞質量及整體電視新聞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對電視臺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觀念與采訪形式都應順應不同時代背景的需求而變化。現階段,新聞傳播的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等也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下逐漸式微。為了更好地滿足當下大眾獲取新聞的多元化需求,同樣也是為了有效促進電視新聞的持續發展,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不斷地提升其自身的職業素養與采訪能力,充分發揮其作為主流媒體行業記者的作用與價值。
一、電視臺記者做好新聞采訪工作的重要性
電視臺新聞記者對電視新聞行業的發展而言,是極具影響力的關鍵性因素之一。電視臺新聞的制作品質與口碑、影響力等,很大程度上都要取決于電視臺新聞記者職業素養以及采訪水平的高低。電視臺若想在競爭越發激烈的網絡時代找到適應其自身發展的空間,就一定要有效提升其旗下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和水平,在提升新聞采訪效果的基礎上,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真實、更具實用性的新聞內容。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能力不僅要體現在與受訪者間的有效溝通之上,同時也要具有新聞挖掘、采訪信息整合處理等綜合性能力。通過電視臺新聞記者與受訪者的和諧溝通互動,能夠為電視臺提供更具影響力的新聞內容,進一步地提升整體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品質,提高新聞收視率。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工作質量的提升,能夠將正能量的思想以新聞為載體傳播給廣大人民群眾,有助于更好地展現電視新聞記者的輿論引導效果,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與風氣氛圍。同時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不斷發展的現階段持續性地擴大電視臺的權威性,樹立主流媒體權威性的社會形象[1]。
二、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工作的挑戰
(一)難以保障新聞素材的真實性
互聯網背景下,抖音、B站(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發展,使我國人民群眾由原先的單方面被動接收轉變為新聞信息的創造者、發布者與傳播者。這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為電視臺新聞記者的新聞素材篩選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優勢,但也存在著巨大的弊端。網絡環境所謂的“言論自由”,縱容了部分有心之人造謠、傳謠等惡劣行為[2]。一時間,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不實信息,致使新聞素材的真實性與價值作用難以得到保障,電視臺新聞記者如若無法對這部分信息進行有效甄別、使用,便有可能導致出現報道新聞內容不實、電視臺社會影響力下滑等情況,會嚴重威脅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由此,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具有強大的判斷能力,為大眾報道、傳播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二)新聞記者專業技巧不足
電視臺新聞記者所具有的新聞采訪技巧能夠直接影響到整體新聞內容的價值以及后續新聞播出的質量。當電視臺新聞記者獲取到有價值的新聞元素后,應結合不同元素的中心思想快速地確定新聞報道的主體與核心內容,同時根據素材內容確定采訪的主線問題,如此才能夠保障整個采訪環節能在主線的控制下有序、有質地展開。然而實際情況是,當下有許多的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3]。一方面,部分電視臺新聞記者難以依照新聞元素的核心思想設計主線問題,缺少對新聞采訪節奏的把控能力,時常導致采訪內容偏離新聞主題,導致受眾無法明確新聞重心;另一方面,部分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語言技巧與共情能力,或是難以準確挖掘出受訪者真實地的感受與想法,無法基于受訪者的情感思想推進新聞采訪。最終導致整個采訪環節陷入言之無物、邏輯混亂的僵局中,甚至存在部分缺少正確溝通技巧的電視臺新聞記者在特殊情境中激怒、刺激被受訪者情緒的隱患。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新聞報道質量的下降,如不能及時提升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能力,很有可能導致電視臺公信力與權威性持續下跌的情況。
(三)電視臺新聞記者缺乏職業素養
電視臺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不同于職業技能,其主要表現在記者對新聞業的興趣、在開展采訪工作時的態度與積極程度等方面。電視臺新聞記者的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自身職業規劃等都能夠對其職業素養產生影響。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高速傳播的信息內容、資源獲取的便捷性等都可能對電視臺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產生影響[4]。例如,隨著網絡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受眾的獵奇心理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下,就存在部分電視臺新聞記者為了提升新聞收視率、擴大新聞影響力,刻意發布有違公序良俗甚至是不實的新聞報道。同時也存在部分電視臺新聞記者為增加其新聞話題度,肆意在采訪過程中運用尖銳、帶有矛盾性的話語去刺激受訪者的情緒。這種行為本質上無異于嘩眾取寵,與公正、嚴謹的記者形象相悖,同時也違背了記者報道事實、服務社會的初心與原則。電視臺應加強對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正確引導,致力于維護新聞的真實性以及被采訪者的體驗感。
三、電視臺記者做好新聞采訪工作的對策
(一)做好采訪前準備工作
想要充分凸顯電視新聞的優勢與價值,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正式采訪之前便做好萬全的準備工作,如此才能夠保障采訪工作的有序性,確保新聞播出后廣大受眾能夠接收到正確的新聞內容與價值觀,從而維護電視臺的權威性與影響力。在正式采訪之前,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對采訪主題、新聞事件、受訪者等相關元素進行全面的搜索與分析。尤其是在面對較為特殊的新聞事件時,更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正式采訪之前便明確其自身想要獲取的信息,還要在對事件情況、所涉及人員有一定了解后,對與本次事件相關、類似的報道進行搜集與分析。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針對網絡熱點事件進行追蹤采訪之前,一定要對相關事件進行深入研究,辯證性地判斷該事件的真實性與可報道性[5]。
電視臺新聞記者也可以從現有的采訪信息入手,以此延伸出更深層次的采訪角度,并以此為基礎梳理采訪問題線索,最后依照線索精準地鎖定受訪者。同時,電視臺新聞記者需要廣泛地搜尋受訪者的具體信息,秉持真實、客觀的原則,在不觸犯受訪者隱私的情況下,對其身份信息進行深入的調查與分析。此舉是為了幫助電視臺新聞記者獲取到更全面、更有價值的線索,不僅能夠達到升華新聞主題的目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受訪者更熟悉、更容易接受的情境、談話方式、語言內容等,帶給其更優質的被采訪感受[6]。
針對某一專業領域的采訪工作,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事先對該專業的基礎知識進行學習與記憶,避免在采訪中犯原則性錯誤,給受訪者留有不專業、不認真的印象。同時,受訪者的性格特征也是采訪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信息,電視臺新聞記者應從不同受訪者的性格特點出發,設計出不同角度、內容的采訪流程與采訪問題。在采訪結束之前,電視臺新聞記者也要發揮其準確的歸納能力,適當地對采訪過程進行梳理與歸納,再次確認采訪內容的完整性、信息的真實性。
(二)利用多元化采訪技巧開展工作
采訪技巧是決定采訪工作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性因素,同時也是電視臺新聞記者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現階段的記者職業需求而言,新聞采訪技巧的主要應用場所便是記者與被受訪者之間的溝通情境。記者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應采用不同的采訪技巧,如此才能夠既保證受訪者獲得優質的體驗感受,又保障記者自身能夠得到足量真實、準確、有價值的采訪內容。網絡時代下,大部分熱點事件的主人公都是最普通的基層群眾,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開展此類采訪工作時,應謹記此類采訪信息獲取碎片化、大部分群眾無法有條理地回答記者問題的特征[7]。由此就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能夠靈活調整采訪技巧,利用側面提問、引導式提問等技巧循序漸進地在與群眾友好、和諧的溝通中獲取更多有效的信息。以性格較為內向、羞于面對鏡頭的受訪者為例,電視臺新聞記者在對其進行提問之前,可以先對其行為習慣、精神面貌、服飾喜好等進行觀察,進而以其更熟悉、更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先放松其心情,而后再循循善誘地引導其表達。在同一時間需要面對大量受訪者的情況下,電視臺新聞記者想要快速地獲取相關信息,就可以采用開門見山的正面提問法,避免過多的寒暄,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這種方式能夠極大程度地縮減采訪所用時間。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新聞素材的多元化與新聞業環境的復雜化,現階段記者會在采訪過程中面對各種不同的受訪者,其中有部分受訪者不愿配合記者工作、不愿面對鏡頭。基于此,電視臺新聞記者應保障受訪者的權益,向其保障會提供變聲、打馬賽克等后期處理。而后可以利用反問的采訪方式,以反問的語氣引導其回答問題,方便獲取更多更準確的信息,達到采訪的目的。
(三)為受訪者提供良好的采訪環境
在實際的采訪工作中,電視臺新聞記者與受訪者的關系大多為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因而很多受訪者都難以在短時間對“陌生人”敞開心扉,充分地表露其真實的想法與情緒。互聯網時代下,廣大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其中以少年、青年群體更甚。智能手機普及后,這部分人群觀看新聞、獲取信息的習慣亦有所改變,現階段他們大多沒有在固定的時間與空間內觀看電視新聞的習慣,而是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發布、傳播、獲取信息。這導致他們很少會接觸、了解與電視新聞相關的內容。因此,不僅需要電視臺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時刻秉持友好、親切的交流態度,同時需要根據受訪者的需求與喜好為其營造能使其產生更高愉悅感的采訪環境。例如,在面對一些惡劣新聞事件時,很多當事人都會基于怕被報復的原因而不愿與記者透露過多信息。由此,記者便可以通過電話采訪、軟件溝通等方式對其進行提問,引導其在更熟悉、自由的環境下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再以低齡受訪者為例,大部分的兒童都具有思維天馬行空、語言邏輯不受控制、容易被環境影響的特點。基于此,電視臺新聞記者在對其進行采訪時,便可以通過對環境的布置、提供小玩具、小禮物等方式來拉近與其的距離,借助溫馨的采訪環境來舒緩兒童過于活躍的思維,使其能夠順應記者的語言線索為新聞報道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8]。
(四)秉持真實性原則,提升對新聞價值的把握
網絡信息技術的升級激化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競爭,這導致部分電視臺新聞記者為了能夠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或是為了提升自身在行業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提高新聞報道的話題度等目的,會采用一些有違記者形象與原則的手段對新聞內容進行夸大與扭曲,嚴重影響了整個電視新聞媒體行業的形象與業態[9]。因此,電視臺新聞記者在挖掘新聞信息的過程中務必要保障信息的真實性以及自身采訪工作的客觀性,避免在與受訪者進行溝通時對新聞事件懷有過于強烈的個人主觀情感。同時還要注意新聞的時效性,嚴格把控采訪工作的全部細節,保障受訪者能夠準確地講述更多的有效信息。在采訪結束后也需要全面性地對新聞事件進程、新聞涉及人員進行動態性的追蹤,在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提升其時效性與深刻性,進而推動電視臺的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
四、結語
在網絡時代下,電視臺新聞記者想要有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就必須加強對自身職業技能的訓練,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職業素養。電視臺管理人員也應加強對新聞記者的培訓與管理,一方面應重視對新聞記者專業素養的提升,鍛煉其采訪技巧;另一方面應加強對整體采訪技術的規范性管理,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與時效性。要集全體電視臺新聞工作人員的力量,不斷探索、不斷進步,依照新環境的需求持續性地提升新聞采訪與報道的水平,如此才能保障電視臺在未來變幻莫測的融媒體行業中獲得發展,為社會傳播更多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解建文.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形式探究[J].采寫編,2021(12):50-51.
[2] 祖海星.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巧及提升路徑[J].中國報業,2021(22):106-107.
[3] 白銀波.提高記者采訪素養 做好時政新聞報道[J].中國地市報人,2022(1):103-104.
[4] 康小娟.新形勢下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策略[J].文化產業,2022(1):10-12.
[5] 侯永斌.協同背景下媒體融合縱深發展思考[J].今傳媒,2021,29(12):43-45.
[6] 關沛倫.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記者采訪技巧路徑研究[J].記者搖籃,2021(11):69-70.
[7] 張藝也.淺談電視記者采訪藝術提升方法[J].記者搖籃,2021(11):80-81.
[8] 孫井進.廣播電視記者核心能力提升與工作模式創新[J].記者搖籃,2021(11):86-87.
[9] 馮葉飛.探究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工作[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校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社會發展論壇論文集[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校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1:7.